《類經》~ 二十卷 (3)
二十卷 (3)
1. 十八、四時之刺
)所謂盛經者,陽脈也。(謂手足三陽及十二經之經穴,如手太陰經渠之類,凡夏氣所在者,即陽脈也。)
帝曰:秋取經俞何也?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金將勝火,陽氣在合,陰氣初勝,濕氣及體,(經俞者,諸經之經穴俞穴也。俞應夏,經應長夏,皆陽分之穴。秋屬金,金應肺,令主收殺。其時金將勝火,陽氣尚在諸經之合。陽氣初衰,陰氣初勝,故寒濕之氣及體。
)陰氣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瀉陰邪,取合以虛陽邪,陽氣始衰,故取於合。(陰氣未深,猶在陽分,故取經俞以瀉陰邪。陽氣始衰,邪將收斂,故取合穴以虛陽邪也。皇甫士安云:是謂始秋之治變。)
帝曰:冬取井滎何也?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巨陽伏沉,陽脈乃去,(井應冬,滎應春也。冬屬水,水主腎,水王於冬,其氣閉藏也。少陰,腎也;巨陽,膀胱也;二經表裡,陰氣方盛,所以陽脈衰去。)故取井以下陰逆,取滎以實陽氣。(取井以下陰逆,抑有餘也;取滎以實陽氣,扶不足也。
)故曰冬取井滎,春不鼽衄。此之謂也。(皇甫士安云:是為初冬之治變。鼽音求。)
春取絡脈,夏取分腠,秋取氣口,冬取經輸,(《靈樞·寒熱病篇》。春夏之取,與前四時氣篇、水熱穴論皆同。秋取氣口者,手太陰肺脈應秋金也。冬取經輸者,經穴通藏氣,藏主冬也。)凡此四時,各以時為齊。(齊義見下文。)絡脈治皮膚,分腠治肌肉,氣口治筋脈,經輸治骨髓。
(絡脈浮淺,故治皮膚;分腠有理,故治肌肉;氣口者脈之大會,故治筋脈;經輸連臟,故治骨髓。按:此言經輸者,總言經穴也,非上文經俞之謂。蓋彼以五輸言,故云秋取經俞,冬取井滎;此以內外言,故云絡脈治皮膚,經輸治骨髓也。當解其意。)
春氣在毛,夏氣在皮膚,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靈樞·終始篇》)。此言病氣之中人,隨時氣而為深淺也。按:《四時刺逆從論》曰: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與本篇若異者何也?蓋本篇言病邪之應時令,有表有里。四時刺逆從論言人氣之合天地,有升有降。
義本不同,非矛盾也。詳見下章。)刺此病者,各以其時為齊。(齊,劑同,藥曰藥劑,針曰砭劑也。春夏陽氣在上,故取毫毛皮膚,則淺其針;秋冬陽氣在下,故取分肉筋骨,則深其針,是以時為齊也。)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齊;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齊。(此又於四時之中,而言肥瘦之異也。
肥人肉厚,淺之則不及,故宜秋冬之齊。瘦人肉薄,深之則太過,故宜春夏之齊也。)
白話文:
十八、四時之刺
所謂盛經,指的是陽脈,即手足三陽經及十二經的經穴,例如手太陰經的經渠穴等,凡是夏季氣血所在之處,都屬於陽脈。
黃帝問:「秋天為何要取經穴和俞穴呢?」岐伯回答:「秋天是金氣開始主導的季節,肺氣收斂肅殺,金氣將勝過火氣。此時陽氣仍在合穴,陰氣剛開始旺盛,濕氣容易侵襲人體。經俞穴是各經的經穴和俞穴,俞穴對應夏季,經穴對應長夏,都屬於陽分的穴位。秋季屬金,金與肺相應,主收斂肅殺。此時金氣漸盛,陽氣仍留在各經的合穴,陽氣剛開始衰退,陰氣初現優勢,因此寒濕之氣容易影響身體。由於陰氣尚未完全旺盛,未能深入體內,所以取俞穴以瀉除陰邪,取合穴以削弱陽邪,陽氣剛開始衰退,因此選取合穴。」
黃帝問:「冬天為何要取井穴和滎穴呢?」岐伯回答:「冬天是水氣開始主導的季節,腎氣閉藏,陽氣衰弱,少陰之氣強盛,太陽之氣潛藏沈伏,陽脈因此消退。井穴對應冬季,滎穴對應春季。冬季屬水,水與腎相應,水在冬季最旺,其氣閉藏。少陰指腎經,太陽指膀胱經,這兩條經絡表裡相應,陰氣正盛,所以陽脈衰退。因此取井穴以降陰氣之逆,取滎穴以充實陽氣。所以說冬天取井穴和滎穴,春天就不會流鼻血,正是這個道理。」
春季取絡脈,夏季取分腠,秋季取氣口,冬季取經輸。春夏的取穴方法與《四時氣篇》和《水熱穴論》相同。秋季取氣口,是因為手太陰肺脈與秋季金氣相應;冬季取經輸,是因為經穴通達臟腑之氣,而臟腑主冬季。這四個季節的針刺,都需依據時令來調整。絡脈主治皮膚,分腠主治肌肉,氣口主治筋脈,經輸主治骨髓。
春季氣在毛髮,夏季氣在皮膚,秋季氣在分肉,冬季氣在筋骨。這是說病邪侵襲人體時,隨季節變化而有深淺不同。針刺治療時,需根據季節調整深淺。春夏陽氣在上,針刺宜淺;秋冬陽氣在下,針刺宜深。此外,肥胖的人宜用秋冬的深刺方法,瘦弱的人宜用春夏的淺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