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卷 (2)

回本書目錄

二十卷 (2)

1. 十七、五變五輸刺應五時

陰經之腧並於原,故治原即所以治腧。今此節云以經合之,以應其數,然則經原腧三穴相鄰,經亦可以代原矣。詳義見經絡類十五、十六章及《圖翼》四卷十二原解中。)黃帝曰:何謂藏主冬,時主夏,音主長夏,味主秋,色主春?願聞其故。岐伯曰:病在臟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故命曰味主合。是謂五病也。

(此申明上文之義也。注如前。)

白話文:

十七、五變五輸刺應五時

陰經的「腧穴」和「原穴」位置相鄰,因此治療原穴等同於治療腧穴。這一段提到「以經合之,以應其數」,意思是經穴、原穴、腧穴三者位置相近,經穴也可以代替原穴使用。詳細解釋可參考《經絡類》第十五、十六章,以及《圖翼》第四卷的〈十二原解〉。

黃帝問:「為什麼『藏』對應冬季,『時』對應夏季,『音』對應長夏,『味』對應秋季,『色』對應春季?我想知道原因。」
岐伯回答:「病在五臟時,取用『井穴』;病症反映在氣色時,取用『滎穴』;病情時好時壞時,取用『輸穴』;病症影響聲音時,取用『經穴』;若經脈脹滿充血,或因飲食不節導致的胃病,則取用『合穴』,因此說『味主合』。這就是五種病症的對應治法。」

(這段是進一步闡釋上文的含義,註解如前所述。)

2. 十八、四時之刺

(《靈樞·本輸篇》《四時氣篇》《素問·水熱穴論》《靈樞·寒熱病篇》《終始篇》)

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靈樞·本輸篇》)。此下言經絡淺深兼諸輸而分主四時也。絡脈者,十二經之大絡,如手太陽列缺之類是也。諸滎者,十二經之滎穴,如手太陰魚際之類是也。絡淺滎微,皆應春氣。春以少陽之令,將升未升,其氣在中,故刺之者在絡在滎,皆中取於大經分肉之間,因其間甚而可深可淺也。)夏取諸腧孫絡,肌肉皮膚之上。

(諸腧者,十二經之腧穴,如手太陰經太淵之類是也;絡之小者為孫絡,皆應夏氣。夏以老陽之令,陽盛於外,故宜淺刺於諸腧孫絡及肌肉皮膚之上也。)秋取諸合,余如春法。(諸合者,十二經之合穴,如手太陽尺澤之類是也。諸合應秋,故宜取之。秋以少陰之令,將降未降,氣亦在中,故余如春法,謂亦宜中取於大經分肉之間,而可淺可深也。)冬取諸井諸腧之分,欲深而留之。

(諸井者,十二經之井穴,如手太陰少商之類是也。諸腧者,臟腑之腧,如肺腧心腧之類是也,非上文五腧之謂。諸井諸藏,皆主冬氣。冬以老陰之令,陽氣伏藏,故宜取井腧,欲其深而久留之也。)此四時之序,氣之所處,病之所舍,臟之所宜。(處,上聲,謂氣之所居也。

黃帝問於岐伯曰:夫四時之氣,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為定?(《靈樞·四時氣篇》。定,一本作寶。)岐伯答曰:四時之氣,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氣穴為定。(時氣所在,即氣穴也。)故春取經,血脈分肉之間,甚者深刺之,間者淺刺之。(春取經,即前篇大經分肉之間也。

甚者深,間者淺,義俱如前。)夏取盛經孫絡,取分間,絕皮膚。(盛經孫絡,皆陽分也。)秋取經腧,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滎,必深以留之。(邪在腑,謂秋陰未盛,陽邪猶在陽分也。本篇詳義見下文。)

帝曰:春取絡脈分肉何也?(《素問·水熱穴論》。本論之義,即所以釋前篇也。)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肝氣急,其風疾,經脈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故取絡脈分肉間。(春屬木,木應肝,肝主風。春刺絡者,刺肝邪也。風木之邪雖為急疾,然春風本柔,將達於外,經脈常深,邪非深入,故當取絡脈之穴如前篇,及分肉間也。)

帝曰:夏取盛經分腠何也?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氣始長,脈瘦氣弱,陽氣流溢,熱熏分腠,內至於經,故取盛經分腠,絕膚而病去者,邪居淺也。(夏屬火,火應心,心主熱。夏令陽浮於外,熱熏分腠,氣在盛經孫絡之間。故夏取盛經分腠者,治在陽分,所以去心邪也。

白話文:

十八、四時之刺

春季針刺時,選取絡脈和各經的滎穴,以及大經分肉之間的部位。病情嚴重的需深刺,較輕的則淺刺。絡脈指的是十二經的大絡,如手太陽經的列缺穴;滎穴則是十二經的滎穴,如手太陰經的魚際穴。絡脈淺而滎穴微細,皆與春氣相應。春季屬少陽之氣,陽氣初升而未盛,氣機在中,因此針刺時選擇絡脈和滎穴,並根據病情深淺調整針刺深度。

夏季針刺時,選取各經的腧穴和孫絡,以及肌肉皮膚表層。腧穴如手太陰經的太淵穴;孫絡是細小的絡脈,與夏氣相應。夏季陽氣旺盛於外,故適宜淺刺腧穴、孫絡及肌肉皮膚表層。

秋季針刺時,選取各經的合穴,其餘方法與春季相同。合穴如手太陽經的尺澤穴,與秋氣相應。秋季屬少陰之氣,陽氣將降未降,氣機亦在中,因此針刺方式與春季相似,可深可淺。

冬季針刺時,選取各經的井穴和臟腑的腧穴(如肺腧、心腧等),需深刺並留針。井穴如手太陰經的少商穴,與冬氣相應。冬季陽氣潛藏,故宜深刺井穴和腧穴,並久留針。

這是四時針刺的順序,根據氣機所在、病邪停留之處及臟腑特性而定。

黃帝問岐伯:四時之氣各不相同,百病起因各異,針灸治療的原則如何確定?岐伯回答:四時之氣各有其所在,針灸治療應根據氣穴來決定。因此,春季針刺經脈和分肉之間,病情重的深刺,輕的淺刺;夏季針刺盛經和孫絡,並淺刺皮膚;秋季針刺經腧,若邪在腑,則取合穴;冬季針刺井穴和滎穴,需深刺並留針。

黃帝問:春季為何針刺絡脈和分肉?岐伯回答:春季屬木,肝氣始生,肝氣急而風疾,經脈較深,邪氣未深入,故針刺絡脈和分肉之間。夏季屬火,心氣旺盛,陽氣外溢,熱邪熏蒸分腠,故針刺盛經和分腠,淺刺即可去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