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卷 (1)

回本書目錄

二十卷 (1)

1. 二十卷

2. 針刺類

3. 十七、五變五輸刺應五時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

黃帝曰:余聞刺有五變,以主五輸,願聞其數。岐伯曰:人有五臟,五臟有五變,五變有五輸,故五五二十五輸,以應五時。黃帝曰:願聞五變。岐伯曰:肝為牡臟,其色青,其時春,其音角,其味酸,其日甲乙。(肝屬木,為陰中之少陽,故曰牡臟。)心為牡臟,其色赤,其時夏,其日丙丁,其音徵,其味苦。

(心屬火,為陽中之太陽,故曰牡臟。)脾為牝臟,其色黃,其時長夏,其日戊己,其音宮,其味甘。(脾屬土,為陰中之至陰,故曰牝臟。)肺為牝臟,其色白,其音商,其時秋,其日庚辛,其味辛。(肺屬金,為陽中之少陰,故曰牝臟。)腎為牝臟,其色黑,其時冬,其日壬癸,其音羽,其味鹹,是為五變。

(腎屬水,為陰中之太陰,故曰牝臟。按:五臟配合五行,而惟肝心為牡臟,脾肺腎皆為牝臟,蓋木火為陽,土金水皆為陰也。)黃帝曰:以主五輸奈何?(此言五輸之主五時也。本節缺岐伯曰三字。)藏主冬,冬刺井;(五臟主藏,其氣應冬,井之氣深,亦應乎冬,故凡病之在藏者,當取各經之井穴也。

)色主春,春刺滎;(五色蕃華,其氣應春,滎穴氣微,亦應乎春,故凡病見於色者,當取各經之滎也。)時主夏,夏刺輸;(五時長養,其氣應夏,輸穴氣盛,亦應乎夏,故凡病之時作時止者,當取各經之輸也。)音主長夏,長夏刺經;(五音繁盛,氣應長夏,經穴正盛,亦應長夏,故凡病在聲音者,當取各經之經也。)味主秋,秋刺合。

(三味成熟,以養五臟,其氣應秋,合穴氣斂,亦應乎秋,故凡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因飲食內傷者,當取各經之合也。按:本篇五時之刺以應五輸,謂冬刺井、春刺滎、夏刺輸、長夏刺經、秋刺合者,以井應冬、滎應春、輸應夏、經應長夏、合應秋也。如本輸、四時氣、水熱穴等論所載皆同,不可易者。

考之六十五難曰:井者東方春,合者北方冬也。七十四難曰: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皆與本經不合,必難經之誤也,當以本經為正,不可不辨。)是謂五變,以主五輸。(五變各應五輸,是謂五五二十五輸。)黃帝曰:諸原安合以致六輸?(五臟五輸之外,六腑尚有原穴,是為六輸,故問其所合之義。)岐伯曰:原獨不應五時,以經合之,以應其數,故六六三十六輸。

(上文止言五臟五輸以應五時、而不及六腑之原者,蓋原合於經,不復應時,如長夏之刺經,則原在其中,應其數矣,是即六腑之六輸也。按:《本輸篇》所載六腑之原,在《九針十二原篇》即謂之腧,故六十六難曰以腧為原也。後世針灸諸書宗之,皆言陽經之腧即為原,故治腧即所以治原。

白話文:

十七、五變五輸刺應五時

黃帝問:「我聽說針刺有五種變化,對應五輸穴,想瞭解其中的道理。」岐伯回答:「人有五臟,五臟有五種變化,五種變化又對應五輸穴,因此共有五五二十五個輸穴,與五時相應。」

黃帝問:「請說明五種變化。」岐伯解釋:

  • 屬陽臟,色青,對應春季,音為角,味酸,天干為甲乙。(肝屬木,是陰中的少陽,故稱陽臟。)
  • 屬陽臟,色赤,對應夏季,天干為丙丁,音為徵,味苦。(心屬火,是陽中的太陽,故稱陽臟。)
  • 屬陰臟,色黃,對應長夏,天干為戊己,音為宮,味甘。(脾屬土,是陰中的至陰,故稱陰臟。)
  • 屬陰臟,色白,音為商,對應秋季,天干為庚辛,味辛。(肺屬金,是陽中的少陰,故稱陰臟。)
  • 屬陰臟,色黑,對應冬季,天干為壬癸,音為羽,味鹹。(腎屬水,是陰中的太陰,故稱陰臟。)

黃帝問:「五輸穴如何對應五時?」岐伯解釋:

  • 五臟主冬季,冬季刺井穴。(五臟主藏,氣應冬季;井穴氣深,亦應冬,故病在臟者取井穴。)
  • 五色主春季,春季刺滎穴。(五色繁盛,氣應春季;滎穴氣微,亦應春,故病顯於色者取滎穴。)
  • 五時主夏季,夏季刺輸穴。(五時生長,氣應夏季;輸穴氣盛,亦應夏,故病時作時止者取輸穴。)
  • 五音主長夏,長夏刺經穴。(五音繁雜,氣應長夏;經穴氣正盛,亦應長夏,故病在聲音者取經穴。)
  • 五味主秋季,秋季刺合穴。(五味成熟養臟,氣應秋季;合穴氣收斂,亦應秋,故病在胃或飲食內傷者取合穴。)

這就是五變對應五輸穴,共二十五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