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十九卷 (27)

回本書目錄

十九卷 (27)

1. 十六、候氣

凡刺之道,氣調而止(《靈樞·終始篇》)。)補陰瀉陽,音氣益彰,耳目聰明,反此者血氣不行。(此陰陽以表裡言。凡正氣在中,所當補也,故曰補陰。邪自外入,所當瀉也,故曰瀉陽。陽邪去而真陰復,故音氣益彰、耳目聰明也。)所謂氣至而有效者,瀉則益虛,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堅如其故者,適雖言故,病未去也。(凡氣至之效,瀉者欲其虛也,既瀉之後,雖其脈大如舊,但得和軟不堅,即其效也。

若脈堅如舊者,雖欲文餙其故,而病實未除也。)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夫如其故而不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補者欲其實,實則脈必堅,既補之後,而脈之大小不堅如舊者,不可言快,病未除也。二節云大者,乃概指脈體進退而言也,非洪大之謂。)故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病必衰去。

(補則實者,其脈必堅。瀉則虛者,其脈必不堅。若或有痛,雖未隨針即愈,亦必以漸而去矣。)必先通十二經脈之所生病,而後可得傳於終始矣。(十二經脈各有左右上下,其受病之處亦有先後,必治其病所從生,而後可得終始之義。終始,本篇名,即本末之謂。)故陰陽不相移,虛實不相傾,取之其經。

(移,移易也。傾,相傷也。或陰或陽,無所改易,不相移也。虛者自虛,實者自實,不相傾也。此則無所從生而各病其病,但求其經而取之。)凡刺之屬,三刺至穀氣,邪辟妄合,陰陽易居,逆順相反,沉浮異處,四時不得,稽留淫泆,須針而去。(三刺義如下文。邪辟妄合等六句,詳言病變也。

凡此者皆須用針,治以三刺之法,則諸病可去也。)故一刺則陽邪出,(初刺之,在於淺近,故可出陽分之邪。)再刺則陰邪出,(再刺之,在於深遠,故可出陰分之邪。)三刺則穀氣至,穀氣至而止。所謂穀氣至者,已補而實,已瀉而虛,故以知穀氣至也。(三刺之,在候穀氣。

穀氣者,元氣也。止,出針也。蓋邪氣來也緊而疾,穀氣來也徐而和,必邪氣去而後穀氣至。故已補而實則虛者堅,已瀉而虛則堅者軟,是以知穀氣之至也。)邪氣獨去者,陰與陽未能調,而病知愈也。故曰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病必衰去矣。(穀氣至者,知邪氣之去也。

雖陰陽經氣未見即調,而病則已愈,故上文曰補則實,瀉則虛,病必衰去矣。)

白話文:

針灸的要點在於,氣調順了就應該停止(針刺)。補陰瀉陽,可以使聲音洪亮、氣息充沛,耳聰目明;反之,則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這裡的陰陽指的是身體的表裡。正氣在體內,應該補益,所以說補陰;邪氣從體外侵入,應該祛除,所以說瀉陽。陽邪去除,真陰恢復,所以聲音洪亮、氣息充沛,耳聰目明。)

所謂氣至而有效的,瀉法會使脈象更虛,這種虛是指脈搏變大但按下去感覺柔軟不堅實。如果脈搏仍然堅硬有力,即使看起來好像恢復了,病也還沒好。(氣至的效果,瀉法希望的是虛,瀉後脈搏雖然變大,但如果柔軟不堅硬,就是效果。如果脈搏仍然堅硬有力,即使想掩飾病情恢復,實際上病還沒好。)

補法會使脈象更實,這種實是指脈搏變大而且按下去感覺堅實有力。如果脈搏變大但不堅實,即使覺得舒服了,病也還沒好。(補法希望的是實,實的脈象必定堅實。補了之後,脈搏大小不堅實,就不能說舒服了,病也還沒好。這裡說的脈搏變大,是指脈搏整體氣勢的進退,不是單指脈搏洪大。)

所以補法會使脈搏變得堅實,瀉法會使脈搏變得柔軟不堅實,即使疼痛不是馬上消失,疾病也會逐漸減輕。(補法使脈搏堅實有力,瀉法使脈搏柔軟不堅實。即使疼痛沒有馬上隨著針刺消失,也會慢慢好轉。)必須先了解十二經脈的病症所在,才能掌握針灸的始終。(十二經脈有左右上下,病變的部位也有先後,必須先治療病症產生的根源,才能掌握針灸的道理。這裡的“終始”指的是開始和結束。)

所以陰陽不會互相轉移,虛實不會互相影響,而是要針對經脈來治療。(“移”指的是轉移,“傾”指的是互相損傷。無論陰或陽,都不會改變,不會互相轉移。虛就是虛,實就是實,不會互相影響。這表示病各有其根源,要針對經脈進行治療。)

各種針刺方法中,要刺三次到達穀氣(元氣),邪氣才會離開,如果胡亂操作,會造成陰陽錯亂、寒熱顛倒、病位遊走不定、病情遷延不癒,必須通過針灸來治療。(這裡的“三刺”是指後面的解釋。“邪辟妄合”等六句,詳細說明了病變的情況。這些情況都要用針灸治療,使用三次針刺的方法,就可以去除各種疾病。)

所以,第一次針刺是為了驅除體表的陽邪(第一次針刺,因為部位較淺,所以可以驅除體表的陽邪)。第二次針刺是為了驅除體內的陰邪(第二次針刺,因為部位較深,所以可以驅除體內的陰邪)。第三次針刺是為了達到穀氣,當穀氣到達時就停止針刺。所謂穀氣到達,指的是已經補益而變得堅實,已經瀉去而變得虛弱,由此可知穀氣已到。(三次針刺,是為了等待穀氣。穀氣指的是元氣。停止針刺指的是拔針。邪氣來得快而急,穀氣來得慢而平和,必須邪氣去除之後穀氣才會到達。因此,如果已經補益而變實,那麼虛弱的脈搏就會變得堅實,如果已經瀉去而變虛,那麼堅實的脈搏就會變得柔軟,這就是穀氣到達的表現。)

如果只是單純的邪氣離開,說明陰陽還沒調和,但病症已經有所好轉。所以說,補法會使脈搏變實,瀉法會使脈搏變虛,即使疼痛不是馬上消失,疾病也會逐漸減輕。(穀氣到達,說明邪氣已經去除。雖然陰陽經氣還沒完全調和,但病症已經好轉,所以前面說補法會使脈搏變實,瀉法會使脈搏變虛,疾病也會逐漸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