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九卷 (26)

回本書目錄

十九卷 (26)

1. 十五、候氣察三部九候

相減者,形氣虛脫也。察三部九候之左右上下,則知其病之所在,臟之所屬,陰陽氣候皆可期矣。三部九候相失相減等義,見脈色類五及二十五。)不知三部者,陰陽不別,天地不分。(陰陽不別,則不知臟腑逆順。天地不分,則不知升降浮沉。)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調之中府,以定三部。

(知三部者,可以候上中下之病。中府,藏氣也。凡三部九候脈證皆以藏氣為主,氣順則吉,氣逆則凶,故調之中府,可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脈之處,雖有大過且至,工不能禁也。(大過,大邪之過也。

)誅罰無過,命曰大惑,反亂大經,真不可復,用實為虛,以邪為真,用針無義,反為氣賊,奪人正氣,以從為逆,榮衛散亂,真氣已失,邪獨內著,絕人長命,予人夭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長。(不知邪正虛實而妄施攻擊,是謂誅伐無過,奪人真元,殺人於冥冥之中,莫此為甚,欲遺陰德於子孫者,當以此為切戒。)因不知合之四時五行,因加相勝,釋邪攻正,絕人長命。

(不知合之四時五行,因加相勝,失天和也。釋邪攻正,不當伐而伐也,故絕人長命。)邪之新客來也,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逢而瀉之,其病立已。(此重言之者,深示人以治病宜早也。)

白話文:

十五、候氣察三部九候

相減指的是形體與氣血虛弱脫失。觀察三部九候的左右上下位置,就能知道疾病的所在與臟腑的歸屬,陰陽氣血的變化也都能預測。(關於三部九候失調或虛損的意義,可參考《脈色類》第五及第二十五篇。)

如果不瞭解三部,就無法分辨陰陽、區分天地。(無法分辨陰陽,就不知道臟腑的順逆;無法區分天地,就無法掌握氣機的升降浮沈。)地部對應地氣,天部對應天氣,人部對應人氣,調和內臟之氣,才能確定三部的狀態。

(瞭解三部,就能診察上、中、下三焦的疾病。中府代表臟腑之氣。凡三部九候的脈象與證候都以臟氣為主,氣順則吉,氣逆則凶,因此調和內臟之氣,才能確定三部的狀況。)所以說,針刺若不瞭解三部九候與病脈所在,即使大邪將至,醫者也無法治療阻擋。(「大過」意指嚴重的邪氣侵襲。)

若錯誤攻擊無病之處,稱為「大惑」,反而擾亂經脈,使真氣無法恢復,將實證誤為虛證、邪氣誤為真氣,施針毫無章法,反而傷害正氣,將順證當作逆證,導致營衛之氣散亂,真氣喪失,邪氣獨留體內,斷人壽命,招致夭折,這就是不瞭解三部九候的後果。(不知邪正虛實而胡亂治療,等於無故攻擊無病之處,暗中損耗真元,害人性命,沒有比這更嚴重的。想為子孫積德者,務必以此為戒。)

若不懂配合四時五行的運行規律,反而助長相剋之勢,放過邪氣、攻擊正氣,就會斷人壽命。(不遵循四時五行,違背自然和諧;放過邪氣而誤攻正氣,等於不該攻擊卻攻擊,因此斷人壽命。)

新侵襲的邪氣尚未穩定,推動則前進,牽引則停止,及時針刺瀉除,病情就能立刻痊癒。(反覆強調這一點,是為了告誡人治病要及早。)

2. 十六、候氣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小針解篇》《四時氣篇》《終始篇》)

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靈樞·九針十二原篇》);無問其數者,必以氣至為度也。即如待貴人,不知日暮之謂。)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氣至勿復針,恐其真氣脫也。候氣詳義,有按在前十四。)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皮肉筋骨,病各有處,用針各有所宜也。

)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刺以氣為要,以效為信,得其要則效,故如風之吹雲。邪氣去則正氣見,故明手若見蒼天也。)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知其邪正。(詳義具見下文。)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氣至而去之。(右主推之,所以入針也;左持而御之,所以護持也。邪氣去而穀氣至,然後可以出針。)

《小針解》曰: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者,言上工知相五色,於目有知,調尺寸小大緩急滑澀,以言所病也。(察形色於外,可以知其散復。察脈於內,可以知其動靜。)知其邪正者,知論虛邪與正邪之風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針而出入也。

氣至而去之者,言補瀉氣調而去之也。(補不足,瀉有餘,必得其平,是氣調也,方可去針。)調氣在於終始。一者持心也。(終始,本經篇名,見下文。一者持心也,釋前文一其形。聽其動靜、知其邪正者,皆主持於心也。)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

(此一句,詳經絡類十四。)所以察其目者,五臟使五色循明,循明則聲章,聲章者,則言聲與平生異也。(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故能使五色循明。蓋色明於外者,由氣盛於內,故其聲音亦必章大,與平生異矣。)

《四時氣篇》曰:睹其色、察其目、以知其散復者,視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神完則氣復,神失則氣散,故察其目色,即可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聽其動靜者,持氣口人迎,以視其脈堅且盛且滑者病日進,脈軟者病將下,(脈堅而且盛且滑者,邪氣之熾也,故病日進。脈軟而和者,元氣之來也,故病將下。

下,退也。)諸經實者病三日已。(凡邪氣未解者,最忌脈弱無力,如《平人氣象論》曰:病在中脈虛。《玉機真藏論》曰: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邪客篇》曰:虛而細者久以持。皆不實之謂也。若病在諸經而脈實有力者,邪將外達也,故可三日而已矣。)氣口候陰,人迎候陽也。

(氣口在手,太陰肺脈也,氣口獨為五臟主,故以候陰。人迎在頭,陽明胃脈也,胃為六腑之大源,故以候陽。人迎氣口詳議,見藏象類十一。)

白話文:

【十六、候氣】

針刺時若氣未至,不必計較針刺次數(必須以氣至為標準,如同等待貴人,不可急躁)。針刺時若氣已至,即可拔針,勿再刺(氣至後不再針刺,是怕真氣外洩。關於候氣的詳細解釋,可參閱前文第十四節)。針具各有適用之處,形狀各異,需根據病情選用(皮肉筋骨之病各有部位,針具也需相應選擇)。

針刺的關鍵在於氣至才有效,效果顯著時,猶如風吹散雲霧,清晰可見藍天,這便是針刺的最高境界(針刺以氣為要,以效果為驗證,掌握要領則見效,故如風吹雲。邪氣消退則正氣顯現,因此清晰如見蒼天)。

觀察患者面色與眼神,可判斷氣血散失或恢復;審視形體狀態,聆聽氣息動靜,可辨別邪正之氣(詳見後文解釋)。右手主導進針,左手輔助穩定,待氣至即可出針(右手進針,左手護持。邪氣退而穀氣至,方可拔針)。

《小針解》說:觀察面色眼神、判斷氣血狀態、審視形體動靜,意指高明醫者能通過五色與眼神診察,並結合脈象大小緩急滑澀來判斷病情(外在形色可知氣血散復,內在脈象可知氣機動靜)。辨別邪正,即區分虛邪與正邪之風。右手進針、左手輔助,講述持針的進退之法。氣至拔針,指通過補瀉使氣血調和後方可出針(補不足、瀉有餘,達到平衡即氣調,始可收針)。

調氣的關鍵在於把握治療全程,專注於心(「終始」為經絡篇名,後文將提及。專注於心,即前文所述集中精神審視形體動靜與邪正)。人體三百六十五處穴位,是絡脈氣血灌注關節的通道(此句詳見經絡類第十四節)。觀察眼神的原因在於五臟精氣使面色潤澤,面色潤澤則聲音洪亮,聲音異常洪亮即與平日不同(五臟六腑精氣上注於目,故能使面色明亮。氣血內盛則外顯色澤,聲音亦隨之變化)。

《四時氣篇》說:觀察面色眼神以判斷氣血恢復,意指通過目色可知病情存亡(神氣充足則氣血恢復,神氣喪失則氣血渙散)。審視形體動靜,需切按氣口與人迎脈:脈象堅實盛大滑利者病情加重,脈象柔軟者病情將退(脈堅盛滑為邪氣旺盛,故病進;脈軟和為正氣恢復,故病退)。諸經脈實者三日可愈(邪未解時最忌脈弱無力,如《平人氣象論》雲「病在中而脈虛」、《玉機真藏論》雲「病在外脈不堅實者難治」、《邪客篇》雲「脈虛細者病久纏綿」,皆指脈不實。若諸經脈實有力,邪氣將外達,故三日可癒)。氣口脈候陰分,人迎脈候陽分(氣口屬手太陰肺脈,為五臟之主,故候陰;人迎屬足陽明胃脈,胃為六腑之源,故候陽。人迎與氣口的詳細論述見藏象類第十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