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九卷 (19)

回本書目錄

十九卷 (19)

1. 十三、八正神明瀉方補圓

人身之氣宜調於內,天地之氣宜調於外,故聖人日避虛邪之道,如避矢石然,蓋恐因外而傷其內也。)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臟。(身之虛,血氣虛也。天之虛,八正之虛邪氣及三虛也。以虛感虛,故邪氣深入至骨而傷於五臟。)工候救之,弗能傷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工能知而勿犯,犯而能救,故可弗傷。凡太乙所居之鄉,氣有邪正虛實,出乎天道,所當避忌,故曰天忌。又《九針論》以身形九野時日之應,亦曰天忌。詳經絡類三十五,並有圖在《圖翼》四卷。)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聞之矣,願聞法往古者。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針經也。(此下諸義皆釋針經之文,即前九針推論章也。法往古者,取法於既往也。此云針經為古法,可見是書之傳,其來最遠,似猶有出軒岐之前者。)驗於來今者,先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以候氣之浮沉而調之於身,觀其立有驗也。

(驗於來今,察見在也,觀日月之氣候而調之於身。以古證今,以今合古,知往知來,其用安有不驗?五色篇亦曰積神於心,以知往今,見脈色類三十二。)觀其冥冥者,言形氣榮衛之不形於外,而工獨知之;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四時氣之浮沉,參伍相合而調之,工常先見之;然而不形於外,故曰觀於冥冥焉。(形氣營衛,不形於外,故曰冥冥。

而工獨知之者,以知日月四時之變化,則天地陰陽之道盡;知參伍相合之妙用,則人身調治之法盡。若是者,不求其神而神無不在,故見於冥冥焉。)通於無窮者,可以傳於後世也。是故工之所以異也,然而不形見於外,故俱不能見也,視之無形,嘗之無味,故謂冥冥,若神髣髴。(通於無窮者,無方無體也,故可傳於萬世。

其所以異於人者,以人俱不能見而我獨見之,明察秋毫,在於若無若有之際,故謂冥冥,若神髣髴。髣(音仿。髴音弗。)虛邪者,八正之虛邪氣也。(義如上文。)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正邪,即八方之正風也。

蓋正風之大者為實風,微者即正風。從其沖後來者為虛風。刺節真邪篇曰: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也。賊風篇曰:其有熱則汗出,汗出則受風,雖不遇賊風邪氣,必有因加而發焉。是皆正風之謂。雖為正風,亦能傷人,故曰正邪,亦曰虛風耳。

第其中人也微,不若虛邪賊風之甚,故莫知其情形而人不之覺也。)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敗之也。(救其萌牙,治之早也。救其已成,治之遲也。早者易,功收萬全;遲者難,反因病以敗其形,在知與不知之間耳,所以有上工下工之異。

白話文:

十三、八正神明瀉方補圓

人體的氣血應當在內部調和,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則需在外適應。因此,聖人每日避開虛邪之氣,如同躲避箭石,就是擔心外在的病邪傷及體內。若人體虛弱又遇上天地虛邪,兩虛相應,邪氣會深入骨髓,進而損傷五臟。(人體之虛,指氣血不足;天之虛,指八正方位的虛邪之氣及三虛。以虛遇虛,邪氣便會深入骨髓,傷害五臟。)醫者若能及時調治,便不會讓病邪傷人,所以說不可不知天時忌諱。(醫者若能避開並及時輓救,便不會造成傷害。太乙所在方位的氣有邪正虛實之分,需遵循天道避忌,故稱天忌。《九針論》中提到身形與九野時日的對應關係,也稱為天忌。)

黃帝說:很好。關於效法星辰的道理我已聽過,想請教效法古代的方法。岐伯回答:效法古代,需先瞭解《針經》。(此後諸多解釋皆闡述《針經》內容。效法古代指遵循過往經驗,而《針經》的傳承極為久遠,甚至可能早於黃帝岐伯時代。)驗證於當下的方法,則需觀察每日寒溫、月相盈虧,以掌握氣的浮沈來調理身體,如此便能看到明顯效果。(驗證當下需察知現況,結合日月氣候調理自身。以古證今,以今合古,便能預測未來。《五色篇》也提到凝聚心神,可通曉過去與現在。)

「觀其冥冥」是指形氣營衛的變化未顯於外,唯有高明醫者能察知。他們結合日之寒溫、月之虛實、四時氣的浮沈,相互參照來調治,往往能預見疾病,而這些變化無形可見,故稱「冥冥」。(形氣營衛未表現於外,稱為冥冥。醫者獨知,因瞭解日月四時變化與天地陰陽之道,並掌握調治之法。如此不強求神驗,卻自然精準,故稱冥冥。)「通於無窮」指醫理無邊,可傳於後世。醫者的卓越之處,在於常人無法察覺的細微變化,他們卻能洞悉,看似無形無味,故謂冥冥,如神般微妙。(通於無窮因醫理無固定形式,故能流傳萬世。醫者與眾不同之處,在於能察覺無形之變,明察秋毫於若有若無之間,故稱冥冥,似神非神。)

虛邪指八正方位的虛邪之氣,正邪則是身體勞累、汗出腠理開張時,偶感微風所致。此邪傷害輕微,常人不易察覺。(正邪即八方正常之風,大者為實風,微者為正風。若從沖後而來,則為虛風。雖為正風,亦可能傷人,故稱正邪或虛風,其影響較輕,故不易察覺。)高明的醫者在病發萌芽時救治,先調和三部九候之氣,防患未然;低劣的醫者則待病已成或已敗才施治。(救其萌芽為早期治療,易見成效;救其已成則屬延誤,反致病情惡化。關鍵在於是否掌握三部九候之氣,因此有上下醫者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