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九卷 (20)

回本書目錄

十九卷 (20)

1. 十三、八正神明瀉方補圓

三部九候義,詳後十五。)知其所在者,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處而治之,故曰守其門戶焉,莫知其情而見其形也。(知其所在者,知病脈之處也。三部九候,即病脈由行出入之所,故曰門戶。情有不可知而形有可見者在乎此,得其形則情可察矣。)帝曰:余聞補瀉,未得其意。

岐伯曰:瀉必用方,方者,以氣方盛也,以月方滿也,以日方溫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內針,乃復候其方吸而轉針,乃復候其方呼而徐引針,故曰瀉必用方,其氣易行焉。(方,正也,當其正盛正滿之謂也。方吸內針,氣之來也,迎而奪之,惡得無虛,即此之謂,故可以瀉。

按:《官能篇》曰:瀉必用圓,補必用方。與此相反,義見前第十。)補必用圓,圓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榮,復以吸排針也。(圓,圓活也。行者行其氣,移者導其滯。凡正氣不足,則營衛不行,血氣留滯,故必用圓以行之補之。榮,血脈也。排,除去也,即候吸引針之謂。

呼吸補瀉,詳見下章。)故圓與方,非針也。(非針之形,言針之用也。)故養神者,必知形之肥瘦,榮衛血氣之盛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形者神之體,神者形之用;無神則形不可活,無形則神無以生。故形之肥瘦,營衛血氣之盛衰,皆人神之所賴也。故欲養神者,不可不謹養其形。

)帝曰:妙乎哉論也!合人形於陰陽四時虛實之應,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數言形與神,何謂形?何謂神?願卒聞之。(形可見,神不可見。易曰形乃謂之器,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岐伯曰:請言形,形乎形,目冥冥,(形乎形,見乎外也。目冥冥,見粗者不見其精也。

)問其所病,索之於經,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所病有因,可問而知,所在有經,可索而察,則似乎慧然在前矣;然仍按之不得者,在見其形而不知其情耳。形者,跡也。)帝曰:何謂神?岐伯曰:請言神,神乎神,耳不聞,(神乎神,二而一也。耳不聞,聽於無聲也。

)目明心開而志先,(目著明,心藏神,心竇開則志慧出而神明見。)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口弗能言,妙不可以言傳也,故與眾俱視,惟吾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觀於冥冥,適若昏也。無所見而見之,昭然明也。)若風吹雲,故曰神。(若風吹雲,宇宙清而光明見也。

豁然了悟,人則在心,至哉莫測,故謂之神。)三部九候為之原,九針之論不必存也。(以三部九候為之本原,則神悟可得矣。九針之論,特具其形跡耳。既得其神,奚借於跡?雖不存之,亦無不可。)

白話文:

【十三、八正神明瀉方補圓】

理解疾病所在的關鍵,在於透過診察三部九候(詳見後文第十五節)的病脈位置來治療,因此稱為「把守門戶」。即使未能完全掌握病情的細微變化,也能觀察到外在的症狀表現。(所謂「知其所在」,是指辨識病脈所在之處。三部九候就是病邪運行出入的途徑,故稱「門戶」。即便內在病理難以完全洞悉,但外在症狀清晰可見,掌握這些表象後,內在病機便可推知。)

黃帝問:「我聽聞補瀉之法,但尚未透徹其內涵。」

岐伯答:「瀉法必須遵循『方』的原則。『方』意指時機正當旺盛——氣血正盛、月亮正圓、日光正暖、身體狀態穩定,並在患者吸氣時進針;接著等待下一次吸氣時捻轉針具,再於呼氣時緩慢出針,因此說『瀉必用方』,如此氣機方能順暢運行。(『方』即正當其時,指氣血與自然能量最充盈的狀態。趁吸氣進針時迎擊病邪,削弱其勢,自然能達到瀉實效果。)

補法則須依據『圓』的準則。『圓』代表流動與疏導,針刺需精準抵達營血所在,並配合吸氣時出針。(『圓』象徵靈活調暢,旨在推動氣血運行、化解瘀滯。當正氣虛弱導致營衛不暢、氣血阻塞時,便需以『圓』法行氣補虛。『榮』指血脈,『排』意為順應呼吸排出針具。)

所謂『圓』與『方』,並非針具的外形,而是針法的運用核心。因此,調養神氣者必須明察體形的肥瘦、營衛血氣的盛衰。血氣是人的神妙根本,需謹慎護養。(形體是神的寄託,神是形體的主導;無神則形體失去活力,無形則神無從依存。故體態與氣血狀態皆為神運作的基礎,養神者必先細心調護形體。)

黃帝讚歎:「精妙的論述啊!將人體與陰陽四時、虛實變化相結合,若非先生,誰能通曉其中奧秘?但您多次提及『形』與『神』,究竟何為形?何為神?」

岐伯解釋:
——有形可見的軀體。透過詢問症狀、探查經絡,病象似乎清晰呈現,但按壓卻無從捉摸,此即『形』的層次。(表象可循,內在病機未必顯露。形,即外在徵兆。)

——玄妙難測的靈明。無須聽聞言語(超越感官),而心智澄明、意念通透,獨自領悟真諦,無法以言語傳達(眾人同觀,唯其洞察)。看似混沌中,卻能明晰照見(於幽微處得見本質)。如風吹散雲霧,驟然開朗,故稱之為『神』。

若能以三部九候為根本,九針技術的繁文縟節便不必拘泥。(掌握三部九候的深層原理,自能神悟病機。九針之法僅為形跡工具,既得神髓,何須執著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