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九卷 (16)
十九卷 (16)
1. 十、九針推論
用針圓活而迎奪之,則氣出乃疾,故可以瀉。)補必用方,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用針之要,無忘其神。(方,即端正安靜之謂。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察穴於肌表也。
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用針之樞要也。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懈,候氣之誠確也。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出針之防護也。真氣得存,故可以補。用針之要無忘其神者,總結前篇而言,義詳下章。按:補瀉方圓義,與後章《八正神明論》之文似乎相反;然詳求其意,各有發明,不可謂其誤而忽也。)
白話文:
十、九針推論
使用針灸時,手法需靈活且迅速迎向病邪,如此氣血便能快速排出,達到瀉的效果。
施行補法時,必須端正平穩。先輕拉皮膚,讓穴位對準針刺位置,左手固定樞紐處,右手輕推皮膚,微微旋轉並緩慢進針。持針須正直,心神安定,專注不移,等待氣至後稍作停留。待氣血下行時,迅速出針,輕推皮膚以閉合針孔,使真氣得以留存。
(所謂「方」,即指端正、安靜的狀態。拉引皮膚對準穴位,是為了觀察體表的針刺點。左手固定樞紐、右手輕推皮膚,微旋緩進,是針刺的關鍵步驟。持針正直、心神專注,是為了準確感知氣至。稍作停留後出針,並按壓針孔,是為了保護氣血,使真氣存留,達到補益效果。)
運用針灸的要訣,在於不忘「神」的作用。這是總結前文所述,具體含義將在下章詳述。
按:關於「補瀉方圓」的理論,與後續《八正神明論》的內容看似矛盾,但仔細探究後可知,兩者各有闡述,不可輕易視為錯誤而忽略。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