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九卷 (15)

回本書目錄

十九卷 (15)

1. 十、九針推論

稀而疏之,貴精少也。稍深以留,欲徐入也。)大熱在上,推而下之,(推而逐之,抑其高也。)從下上者,引而去之,(引而去之,泄於下也。)視前痛者,常先取之。(先取其本也。)大寒在外,留而補之,入於中者,從合瀉之。(大寒在外,補中氣可以拒之。瀉合穴可以除之。

)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凡不宜於針者,當灸以治之。)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積而從之。(推而揚之,引致其氣以補上也。積而從之,留針隨氣以實下也。)陰陽皆虛,火自當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過於膝,下陵三里。(火自當之,宜於灸也。若厥而寒甚,陽氣大虛,當灸下陵,即陽明經三里穴也。

)陰絡所過,得之留止,寒入於中,推而行之。(寒留於絡而入於經,當用針推散而行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結絡堅緊,火所治之。(寒氣凝聚,或陷於經,或結於絡,皆當以火逐之。)不知所苦,兩蹺之下,男陰女陽,良工所禁,針論畢矣。(寒邪在肌肉血脈之間,有不痛不仁不知所苦者,當灸兩蹺之下,即足太陽申脈、足少陰照海二穴也。然男子數陽,女子數陰,若男陰女陽,則反用矣,故為良工之所禁。

《調經論》亦曰:病不知所痛,兩蹺為上。與此法同。)用針之服,必有法則,上視天光,下司八正,(此下言當知天忌也。天光八正義俱見下章。)以闢奇邪,而觀百姓,(兼人己而言也。闢,避同。)審於虛實,無犯其邪。(虛風實風,皆能傷人,故無犯其邪。)是得天之露,遇歲之虛,救而不勝,反受其殃,(天之風雨不時者,皆謂之露。

《歲露論》曰:故諸逢其風而遇其雨者,命曰遇歲露焉。歲之虛者,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因為賊風所傷,是謂三虛。詳運氣類三十六。)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針意。(天忌詳義見下章。)法於往古,驗於來今,觀於窈冥,通於無窮,粗之所不見,良工之所貴,莫知其形,若神彷彿。(此下皆言針法也。

凡下文無注者,詳義俱見下章。)邪氣之中人也,灑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其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邪氣,言虛邪也。虛邪之中人也甚,故灑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故但先見於色而不知於身,此節與下章互有發明,所當參閱。

此數句與《邪氣臟腑病形論》同,詳疾病類三。)是故上工之取氣,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敗其形。是故工之用針也,知氣之所在,而守其門戶,明於調氣,補瀉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處。(因敗其形者,不知其難而反傷之也。所在,即三部九候之義。)瀉必用圓,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而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遙大其穴,氣出乃疾。(圓,流利也;切,直迫病所也;迎,奪也;遙,搖同。

白話文:

【十、九針推論】
治療時用針稀少而分散,注重精煉且次數少。針刺稍深並留針,是為了讓氣緩慢進入。若高熱在上部,應向下推引以消散熱邪(通過推散抑制邪氣上逆);病邪從下向上蔓延的,則向上引導以疏散(從下焦洩除)。觀察疼痛部位,通常先治療病根。

外在嚴重寒邪,應留針並用補法;寒邪深入體內,則從合穴施以瀉法(外在寒盛可補中氣抵御,瀉合穴能祛除寒邪)。不適合用針的情況,適合用灸法治療。

上焦氣不足,宜推引提升氣機;下焦氣不足,則留針聚氣以充實下部(前者導氣補上,後者隨氣充實下焦)。陰陽皆虛時,需用灸法;若四肢厥冷、寒甚至骨側凹陷或膝下寒涼,應灸足三里穴(陽氣極虛,灸陽明經三里穴)。

寒邪滯留陰絡深入經脈,需用針推散驅除;經脈下陷的宜灸;絡脈結聚緊固的,亦用灸法消散寒氣。若病患不知具體痛處,可灸兩蹻脈下的申脈(男)或照海(女)穴——但需注意男女陰陽之別,誤用則為良醫所忌(《調經論》亦提及類似原則)。

運用針法須遵循法則:上察天象,下應八方規律,以避異常邪氣;需辨別虛實,避免誤傷。若逢氣候異常或人體三虛(年衰、月空、時失和),不慎調治反招禍患,故須知天時禁忌。

古法經驗印證今日,細緻入微者能通曉無形之理。邪氣襲人時,虛邪致病明顯(如寒戰),正邪則先顯於面色而難察覺。高明醫者早期乾預,庸醫則誤治加劇病情。針法需知氣機所在,明辨補瀉與行針緩急:瀉法宜圓轉直逼病處,出針時搖大針孔,使邪氣速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