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九卷 (14)

回本書目錄

十九卷 (14)

1. 十、九針推論

(《靈樞·官能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九針於夫子,眾多矣不可勝數,余推而論之,以為一紀。余司誦之,子聽其理,非則語余,請正其道,令可久傳,後世無患,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岐伯稽首再拜曰:請聽聖王之道。(一紀者,匯言也。)黃帝曰:用針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義如脈色類三十二三。

)陰陽表裡,血氣多少,(詳經絡類二十。)行之逆順,(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反者皆謂之逆。)出入之合,謀伐有過。(經氣自內而出,自外而入,俞有不同。詳經絡類十四十六二章。知其出入,則可因過而伐之也。

合字一本作會。)知解結,(詳本類後三十五。)知補虛瀉實,上下氣門,(補虛瀉實義見前。上下氣門,即經絡類諸經標本氣街之義。一曰手經為上,足經為下,氣脈必由之處,是為門戶。亦通。)明通於四海,(人之四海,詳經絡類三十二。)審其所在,寒熱淋露,以輸異處,(淋於雨,露於風,邪感異處,當審其經也。

淋露義又見運氣類三十五。)審於調氣,明於經隧,左右肢絡,盡知其會。(調氣者,察其虛實往來而調和之也。經隧支別及各經脈會之義,詳經絡類二。)寒與熱爭,能合而調之;(合陰陽而調其平也。)虛與實鄰,知決而通之;(鄰,近也。近則易疑,疑則以似為是,冰炭相反矣,故當知決而通之。

)左右不調,把而行之。(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把而行之,即繆刺也。詳後三十。把字一本作犯。)明於逆順,乃知可治;(順者可治,逆者不可治,如脈色疾病類之死證死期,及本類之刺禁刺害,皆逆也。)陰陽不奇,故知起時。(奇,不遇也。不奇則和矣,故知起時。

奇音基。)審於本末,察其寒熱,得邪所在,萬刺不殆,知官九針,刺道畢矣。(本末,標本也。寒熱,陰陽也。所在,三部九候之病脈處也。官,任也。九針不同,各有所宜,能知以上之法而任用之,則刺道畢矣。)明於五輸,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條理,(此下復詳明針論也。

五輸,井滎俞經合也。徐疾,針法也。屈伸出入,經脈往來也。)言陰與陽,合於五行,五臟六腑,亦有所藏,(陰陽之化,是為五行,臟腑所藏,亦惟此耳。)四時八風,盡有陰陽,(天道之陰陽五行也。)各得其位,合於明堂,各處色部,五臟六腑,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邪在於中,色形於外,察之面部,疾可知也。出五色篇,詳脈色類三十二。

)審皮膚之寒溫滑澀,知其所苦,(寒者多陰,溫者多陽。滑者多實,澀者多虛。)膈有上下,知其氣所在。(膈之上,膻中也,為上氣海,心肺所居。膈之下,脾肝腎所居,丹田為下氣海也。)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此下兼言針灸法也。先得其經絡之道,然後可以用針。

白話文:

十、九針推論

黃帝問岐伯說:「我聽您講解九針的理論,內容非常豐富,難以一一細數。我試著歸納整理,形成一套系統。現在我將它講述出來,請您聽聽其中的道理,如果有不對的地方,請告訴我,以便修正,使這套理論能夠長久流傳,後世不受困擾。這套學說只傳給合適的人,不適合的人就不必傳授。」岐伯恭敬地行禮說:「請讓我聆聽聖王的道理。」

黃帝說:「運用針刺的原理,必須清楚形體與氣血的分布,包括左右上下的位置、陰陽表裡的關係,以及各經絡血氣的多少。要瞭解氣血運行的順逆方向(陰氣從足部上行至頭部,再向下循行至手臂;陽氣從手部上行至頭部,再向下行至足部。因此,陽病會上行至極點後轉而下行,陰病則下行至極點後轉而上行,違反此規律的稱為『逆』)。還要掌握經氣出入的會合點,以便針對病邪進行治療。

要懂得解開氣血的鬱結,明白補虛瀉實的方法,以及上下氣門的調節(氣門指經氣出入的門戶,如手經為上,足經為下)。要清楚人體的四海(髓海、氣海、血海、水穀之海)所在,並審察寒熱、淋露等外邪侵襲的不同部位。

要善於調節氣機,通曉經脈與支絡的分布,瞭解它們的交會之處。對於寒熱相爭的病症,要能調和陰陽;對於虛實夾雜的情況,要能判斷並疏通氣血。若左右經氣失調,則需採用繆刺法(即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的交叉刺法)。

明白病症的順逆,才能判斷是否可治(順者可治,逆者不可治)。陰陽調和,疾病就能痊癒。審察疾病的標本,觀察寒熱變化,確定邪氣所在,如此施針就不會出錯。掌握九針的用途,針刺之道就完備了。

清楚五輸穴(井、滎、俞、經、合)的作用,針刺的緩急深淺,以及經脈屈伸出入的規律。陰陽與五行相合,五臟六腑各有所藏。四時八風皆含陰陽變化,反映在面部明堂的各色區域,通過觀察五臟六腑的病症表現,左右上下的寒溫差異,就能知道病邪所在的經絡。

檢查皮膚的寒溫滑澀,可瞭解患者的病痛所在。膈肌上下分為上氣海(心肺)與下氣海(肝脾腎),需辨明氣機的分布。先掌握經絡的循行規律,再施以針刺,由淺入深,緩緩留針,如此才能從容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