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三卷 (20)
三卷 (20)
1. 十二、食飲之氣歸輸臟腑
(素問經脈別論)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精,食氣之精華也。肝主筋,故胃散穀氣於肝,則浸淫滋養於筋也。)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濁,言食氣之厚者也。如陰陽清濁篇曰,受谷者濁,受氣者清是也。心主血脈,故食氣歸心,則精氣浸淫於脈也。)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
(精淫於脈,脈流於經,經脈流通,必由於氣,氣主於肺,故為百脈之朝會。皮毛為肺之合,故肺精輸焉。)毛脈合精,行氣於府。(肺主毛,心主脈;肺藏氣,心生血。一氣一血,稱為父母,二臟獨居胸中,故曰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者,氣聚之府也,是謂氣海,亦曰膻中。
)府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宗氣積於肺,神明出於心,氣盛則神王,故氣府之精為神明。神王則臟安,故肺肝脾腎四臟,無不賴神明之留以為主宰,然後臟氣鹹得其平而歸於權衡矣。權衡,平也,故曰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臟腑之氣既得其平,則必變見於氣口而成寸尺也。氣口者,脈之大會,百脈俱朝於此,故可以決生死。凡如上文所言者,皆食氣之所化,而食氣之化,又必由於胃氣,故上文言食氣入胃,下文言飲入於胃也。)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遊,浮游也。
溢,湧溢也。水飲入胃,則其氣化精微,必先輸運於脾,是謂中焦如漚也。脾乃散氣,上如雲霧,而歸於肺,是謂上焦如霧也。)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肺氣運行,水隨而注,故肺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是謂水出高原,下焦如瀆也。)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水因氣生,氣為水母,凡肺氣所及,則水精布焉。
然水名雖一,而清濁有分。清者為精,精如雨露;濁者為水,水如江河。故精歸五臟,水歸膀胱,而五經並行矣。五經,五臟之經絡也。)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若是則食飲精氣,即得其滋養升降之宜,故四時五臟,皆合於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白話文:
十二、飲食之氣歸輸臟腑
食物進入胃後,其精華散佈至肝臟,並滋養筋脈。(「精」指食物中的精華。肝主掌筋脈,因此胃將穀氣輸送至肝,進而浸潤滋養筋脈。)食物進入胃後,濃厚的氣歸於心臟,並將精華滲入血脈。(「濁」指食物中厚重的部分,如《陰陽清濁篇》所說:「受穀者為濁,受氣者為清。」心主掌血脈,因此食物之氣歸於心後,精華便浸潤於血脈。)
血脈之氣流動於經絡,經絡之氣匯聚於肺,肺統領全身經脈,並將精華輸送至皮毛。(精華滲入血脈,血脈流動於經絡,經絡運行依賴氣,而氣由肺主導,因此肺是百脈匯聚之處。皮毛與肺相合,故肺之精華輸布於此。)皮毛與血脈的精華結合,運行於氣海。(肺主皮毛,心主血脈;肺藏氣,心生血。氣血相輔,猶如父母,心肺二臟居於胸中,故稱「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指氣聚集之處,即氣海,又稱羶中。)
氣海中的精氣化為神明,留存於四臟,使氣血平衡。(宗氣積聚於肺,神明源於心,氣盛則精神旺盛,因此氣海之精化為神明。精神旺盛則臟腑安穩,肺、肝、脾、腎四臟皆賴神明主宰,使臟氣平衡而歸於調和。「權衡」即平衡,故說「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
氣血平衡後,脈象顯現於氣口,形成寸脈,可判斷生死。(臟腑之氣平衡後,必反映於氣口而成寸尺脈。氣口是脈象匯聚之處,百脈皆朝於此,故可據此斷生死。以上所述皆為食物之氣所化,而食物之氣的轉化又依賴胃氣,因此前文說「食氣入胃」,後文說「飲入於胃」。)
水液進入胃後,其精氣浮游湧溢,向上輸送至脾。脾將精氣散佈,上歸於肺。(「遊」指浮游,「溢」指湧溢。水飲入胃後,其氣化為精微,必先輸送至脾,此為「中焦如漚」。脾再將氣散佈,如雲霧般上升至肺,此為「上焦如霧」。)肺調節水道,向下輸送至膀胱。(肺氣運行帶動水液流注,故肺能疏通水道,使水液下輸膀胱,此為「水出高原,下焦如瀆」。)
水之精華佈散全身,五臟經絡皆得其滋養。(水因氣而生,氣為水之母,凡肺氣所至之處,水精便佈散其中。然而水雖同源,卻有清濁之分:清者為精,如雨露;濁者為水,如江河。因此精華歸於五臟,水液歸於膀胱,五臟經絡同時運行。)此過程與四時節律、五臟陰陽的規律相合,成為人體正常運作的常態。(如此一來,飲食精氣便能適宜滋養身體,升降有序,使四時五臟皆符合陰陽平衡的法則。)
2. 十三、有子無子女盡七七男盡八八
(素問上古天真論,附:種子說)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材力,精力也。天數,天賦之限數也。)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七為少陽之數,女本陰體而得陽數者,陰中有陽也。人之初生,先從腎始,女至七歲,腎氣稍盛。腎主骨,齒者骨之餘,故齒更。腎為精血之臟,發者血之餘,故髮長。
愚按:男子屬陽,當合陽數,女子屬陰,當合陰數;而今女反合七,男反合八何也?蓋天地萬物之道,惟陰陽二氣而已,陰陽作合,原不相離,所以陽中必有陰,陰中必有陽,儒家謂之互根,道家謂之顛倒,皆所以發明此理也。如離火屬陽居南,而其中則偶,是外陽而內陰也;坎水屬陰居北,而其中則奇,是外陰而內陽也。震坎艮是為三男,而陰多於陽;巽離兌是為三女,而陽多於陰。
悟真篇曰;日居離位反為女,坎配蟾宮卻是男。是皆陰陽顛倒之義。故女子外為陰體而內合陽數,男子外為陽體而內合陰數。如左傳昭公元年醫和云,女陽物而晦時,乃亦以女為陽矣,此皆醫家當察也。更,平聲。長,上聲。下同。)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天癸者,天一之氣也。任沖者,奇經之二也,任主胎胞,沖為血海,氣盛脈通,故月事下而有子。月事者,言女子經水按月而至,其盈虛消長應於月象。經以應月者,陰之所生也。
愚按:天癸之義,諸傢俱即以精血為解;然詳玩本篇謂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時下,男子二八天癸至,精氣溢瀉,是皆天癸在先,而後精血繼之,分明先至後至,各有其義,焉得謂天癸即精血,精血即天癸?本末混淆,殊失之矣。夫癸者,天之水,干名也。乾者支之陽,陽所以言氣;癸者壬之偶,偶所以言陰。
故天癸者,言天一之陰氣耳,氣化為水,因名天癸,此先聖命名之精而諸賢所未察者。其在人身,是為元陰,亦曰元氣。人之未生,則此氣蘊於父母。是為先天之元氣;人之既生,則此氣化於吾身,是為後天之元氣。第氣之初生,真陰甚微,及其既盛,精血乃王,故女必二七、男必二八而後天癸至。
天癸既至,在女子則月事以時下,在男子則精氣溢瀉,蓋必陰氣足而後精血化耳。陰氣陰精,譬之雲雨,云者陰精之氣也,雨者陰氣之精也,未有云霧不布而雨雪至者,亦未有云霧不濃而雨雪足者。然則精生於氣,而天癸者,其即天一之氣乎,可無疑矣。列子曰:有生者,有生生者;有形者,有形形者。
其斯之謂。)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腎氣,即天癸也。平均,充滿之謂。真牙,謂牙之最後生者。腎主骨,故腎氣平則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女子天癸之數,七七而止,年當四七,正及材力之中,故身體盛壯,髮長極矣。)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
白話文:
十三、生育能力與男女生理週期
(出自《素問·上古天真論》,附:生育理論)
黃帝問:「人年老後無法生育,是因為精力耗盡,還是天命使然?」(「材力」指精力,「天數」指天賦的壽命限制。)岐伯回答:
女性七歲時腎氣旺盛,開始換牙、頭髮生長。(七為少陽之數,女性屬陰卻合陽數,代表陰中含陽。人出生後,腎氣先發展,女性七歲時腎氣漸盛。腎主骨,齒為骨之餘,故換牙;腎藏精血,髮為血之餘,故頭髮生長。)
(註解:男性屬陽應合陽數,女性屬陰應合陰數,但女性反合七,男性反合八,是因陰陽互根之理。如離火屬陽卻含陰,坎水屬陰卻含陽,此為陰陽顛倒。故女性外陰內合陽數,男性外陽內合陰數。)
女性十四歲時「天癸」成熟,任脈通暢,太衝脈旺盛,月經按時來潮,故能生育。(「天癸」為先天之氣,任脈主胎胞,太衝脈為血海,氣血充盈則月經來潮。月經週期與月亮盈虛相應,屬陰性規律。)
(註解:天癸非精血,而是先天陰氣,化為水液故名「癸」。此氣為人身元陰元氣,幼時微弱,至女性十四歲、男性十六歲後旺盛,方能化生精血。如雲雨關係:雲為陰氣,雨為陰精,無雲則無雨,陰氣足則精血生。)
女性二十一歲時腎氣充盈,智齒生長,發育完全。(腎氣即天癸,「平均」指充滿。智齒為最後生長的牙齒,腎主骨,故腎氣足則智齒長成。)
女性二十八歲時筋骨強健,頭髮茂盛,體能達巔峰。(女性天癸週期至四十九歲止,二十八歲正值壯年,故身體狀態最佳。)
女性三十五歲時陽明經脈衰退,面容開始憔悴,頭髮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