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六卷 (6)
六卷 (6)
1. 二十六、脈有陰陽真臟
(素問陰陽別論)
黃帝問曰: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岐伯對曰: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四經應四時,肝木應春,心火應夏,肺金應秋,腎水應冬;不言脾者,脾主四經,而土王四季也。十二從應十二月,手有三陰三陽,足有三陰三陽,以應十二月之氣,而在人則應十二經之脈也。所謂從者,即手之三陰從臟走手等義。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脈有陰陽,最當詳辨。必知陽脈之體,而後能察陰脈;必知陰脈之體,而後能察陽脈。陽中有陰,似陽非陽也;陰中有陽,似陰非陰也。辨陰陽未必難,辨真假為難耳。誤認者殺人反掌。)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陽者,如下文所謂胃脘之陽,即胃氣也。
五者,即五臟之脈,如肝弦、心鉤、脾耎、肺毛、腎石也。以一臟而兼五脈、則五臟互見,是為五五二十五脈也。然五臟之脈,皆不可以無胃氣,故曰凡陽有五;而二十五脈亦皆不可無胃氣,故又曰五五二十五陽也。)所謂陰者真臟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陰者,無陽之謂。
無陽者,即無陽明之胃氣,而本臟之陰脈獨見,如但弦但鉤之類,是為真臟,胃氣敗也,故必死。)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胃屬陽明。胃脘之陽,言胃中陽和之氣,即胃氣也,五臟賴之以為根本者也。故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脈無胃氣亦死,即此之謂。脘音管。)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能別陽和之胃氣,則一有不和,便可知疾病之所。能別純陰之真臟,則凡遇生克,便可知死生之期也。按:玉機真臟論曰:別於陽者,知病從來;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其義與此互有發明,所當並考,見藏象類二十四。別音鱉。)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三陽在頭,指人迎也。
三陰在手,指氣口也。太陰陽明論曰:陽明者表也,為之行氣於三陽。蓋三陽之氣,以陽明胃氣為本,而陽明動脈曰人迎,在結喉兩旁一寸五分,故曰三陽在頭。又曰:足太陰者三陰也,為之行氣於三陰。蓋三陰之氣,以太陰脾氣為本,然脾脈本非氣口,何云在手?如五臟別論曰: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而變見於氣口,氣口亦太陰也。故曰三陰在手。
上文以真臟胃氣言陰陽,此節以人迎氣口言陰陽。蓋彼言脈體,此言脈位,二者相依,所謂一也。氣口義見藏象類十一。)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此與前節稍同而復言之者,蓋前以真臟胃氣言,而此以陰陽表裡言,是正與玉機真藏論者同,二義相關,皆不可缺,觀者當會通其意可也。忌時,言氣有衰王,病有時忌也。
)謹熟陰陽,無與眾謀。(陰陽之理,不可不熟,故曰謹。獨聞獨見,非眾所知,故無與謀。)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脈之陰陽,其概如此。得陽者生,得陰者死,此其要也。)
白話文:
二十六、脈有陰陽真臟
黃帝詢問,人體有四經十二經脈,這是什麼意思?岐伯回答:四經對應四季,十二經脈對應十二月,十二月又對應十二脈。四經對應四季,肝屬木應春,心屬火應夏,肺屬金應秋,腎屬水應冬;不說脾,是因為脾主四經,而土氣主宰四季。十二經脈對應十二月,手部有三陰三陽經脈,足部有三陰三陽經脈,以應十二月之氣,在人體則對應十二經脈。所謂「從」,例如手三陰經脈從臟腑循行到手部。
脈象有陰陽之分,了解陽脈就能了解陰脈,了解陰脈就能了解陽脈。診斷脈象的陰陽,最需要仔細辨別。必須了解陽脈的特性,才能觀察陰脈;必須了解陰脈的特性,才能觀察陽脈。陽脈中藏有陰的成分,看起來像陽卻非純陽;陰脈中藏有陽的成分,看起來像陰卻非純陰。辨別陰陽本身並不難,難的是辨別真假。判斷錯誤,後果不堪設想。
凡是陽脈,有五種,五種陽脈的種類,總共二十五種陽脈的表現。(陽脈,例如下文所說的胃脘之陽,指的是胃氣。五種,指的是五臟的脈象,例如肝脈弦細、心脈搏動有力如鉤、脾脈軟弱、肺脈細小如毛髮、腎脈沉實如石。一個臟腑可以兼見五種脈象,則五臟的脈象互相參雜,因此共有二十五種脈象。但是五臟的脈象,都離不開胃氣,所以說凡陽有五;而二十五種脈象也都離不開胃氣,所以又說五五二十五陽。)所謂陰脈,指的是真臟的脈象,這種脈象出現就代表臟腑功能衰敗,衰敗必定死亡。(陰脈,指的是沒有陽氣的脈象。沒有陽氣,也就是沒有陽明經的胃氣,而本臟的陰脈獨自出現,例如脈象只有弦細或有力如鉤等,這就是真臟衰敗的表現,胃氣敗壞,所以必定死亡。)所謂陽脈,指的是胃脘的陽氣。(胃屬於陽明經。胃脘的陽氣,指的是胃中溫煦的陽氣,也就是胃氣,五臟依靠它作為根本。所以人沒有胃氣就叫做逆,逆則死亡。脈象沒有胃氣也死亡,就是這個意思。)區別陽脈,就能知道疾病的部位;區別陰脈,就能知道死生的期限。
(能夠區別陽和的胃氣,那麼只要有一點不和,就能知道疾病的部位。能夠區別純陰的真臟脈象,那麼凡是遇到生剋的情況,就能知道死生的期限。按:玉機真臟論說:區別陽脈,就能知道疾病的來源;區別陰脈,就能知道死生的期限。其義與此互相闡明,應該一起參考,見藏象類二十四。別音鱉。)三陽經脈在頭部,三陰經脈在手腕部,這指的是同一種道理。(三陽經脈在頭部,指的是人迎脈。三陰經脈在手腕部,指的是氣口脈。太陰陽明論說:陽明經是表面的,它使氣運行於三陽經。三陽經的氣,以陽明胃氣為根本,而陽明經的動脈稱為人迎脈,位於喉結兩旁一寸五分處,所以說三陽在頭。又說:足太陰經是三陰經,它使氣運行於三陰經。三陰經的氣,以太陰脾經的氣為根本,但是脾經脈位不在氣口,為什麼說在手呢?如五臟別論說:五味進入口中,貯藏於胃中以滋養五臟之氣,然後變化反映在氣口脈上,氣口也屬於太陰經。所以說三陰在手。
上文以真臟和胃氣來說明陰陽,此節以人迎脈和氣口脈來說明陰陽。那裡說的是脈象的特性,這裡說的是脈位的部位,兩者互相依存,所以說是一樣的道理。)區別陽脈,就能知道疾病忌諱的時機;區別陰脈,就能知道死生的期限。(這與前節稍有相同而再次說明,是因為前面以真臟和胃氣來說明,而這裡以陰陽表裡來說明,這與玉機真藏論相同,兩種意義相關,都不能缺少,讀者應該通曉其義。)謹慎地熟習陰陽的變化,不要與眾人商議。(陰陽的道理,不可不熟習,所以說謹慎。獨自體會,非眾人所能知道,所以不與人商議。)所謂陰陽,離開的為陰,到達的為陽;靜止的為陰,運動的為陽;遲緩的為陰,快速的為陽。(脈象的陰陽,大概就是這樣。得到陽氣則生,得到陰氣則死,這就是它的要點。)
2. 二十七、骨枯肉陷真臟脈見者死
(素問玉機真藏論)
大骨枯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期六月死;真藏脈見,乃予之期日。(大骨大肉,皆以通身而言。如肩脊腰膝,皆大骨也;尺膚臀肉,皆大肉也。肩垂項傾,腰重膝敗者,大骨之枯藁也。尺膚既削,臀肉必枯,大肉之陷下也。腎主骨,骨枯則腎敗矣。
脾主肉,肉陷則脾敗矣。肺主氣,氣滿喘息則肺敗矣。氣不歸原,形體振動,孤陽外浮而真陰虧矣。三陰虧損,死期不出六月。六月者,一歲陰陽之更變也。若其真臟脈已見,則不在六月之例,可因克賊之日而定其期矣。)大骨枯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期一月死;真臟見,乃予之期日。(內痛引肩項,病及心經矣。
較前已甚,期一月死。一月者,鬥建移而氣易也。)大骨枯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䐃,真臟見,十月之內死。(身熱者,陰氣去也。脫肉者,肌肉消盡也。破䐃者,臥久骨露而筋肉敗也。是為五臟俱傷,而真臟又見,當十日內死。十日者,天干盡而旬氣易也。
月字誤,當作日。䐃,劬允切,筋肉結聚之處也。啟玄子曰:肘膝後肉如塊者。)大骨枯藁,大肉陷下,肩髓內消,動作益衰,真臟來見,期一歲死;見其真臟,乃予之期日。(骨枯肉陷,脾腎已虧,兼之肩髓內消,動作益衰,雖諸證未全,真臟未見,然敗竭已兆,僅支一年,歲易氣新,不能再振矣。若一見真臟,乃可必其死期也。
來見誤,當作未見。)大骨枯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腹內痛,心中不便,肩項身熱,破䐃脫肉,目匡陷,真臟見,目不見人立死;其見人者,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五臟敗證俱見,而目匡陷、真臟見、目不見人者,神氣已脫,故當立死。若其見人者,神氣猶在,故必待克賊之時而死也。
)急虛,身中卒至,五臟絕閉,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於墮溺,不可為期;其脈絕不來,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脫,真臟雖不見,猶死也。(急虛者,言元氣暴傷而忽甚也。故其邪中於身,必猝然而至譬之墮者溺者,旦時莫測,有不可以常期論也。若脈絕不至,或一呼五六至者,皆臟氣竭而命當盡也,故不必其形肉脫而真臟見,如上文以漸衰憊而死有期也。中,去聲。
卒,猝同。息字誤,當作呼。)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此下皆言真臟脈也。肝之真臟如刀刃、如琴瑟弦者,言細急堅搏而非微弦之本體也。青本木色,而兼白不澤者,金剋木也。五臟率以毛折死者,皮毛得血氣而充,毛折則精氣敗矣,故皆死。
下同。)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堅而搏,如循薏苡子者,短實堅強而非微鉤之本體,心脈之真臟也。赤本火色,而兼黑不澤者,水剋火也,故死。毛折義如前。)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浮虛無力之甚,而非微毛之本體,肺脈之真臟也。
白本金色,而兼赤不澤者,火剋金也,故死。)真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搏而絕,搏之甚也。如指彈石辟辟然,沉而堅也。皆非微石之本體,而為腎脈之真臟也。黑本水色,兼黃不澤者,土剋水也,故死。)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
(弱而乍數乍疏,則和緩全無,而非微耎弱之本體,脾脈之真臟也。黃本土色而兼青不澤者,木剋土也,故死。)諸真臟脈見者,皆死不治也。(無胃氣者即名真臟,皆為不治之脈。)黃帝曰:見真臟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胃為水穀之海,以養五臟,故為之本。
)臟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故臟氣必因於胃氣,乃得至於手太陰,而脈則見於氣口,此所以五臟之脈,必賴胃氣以為之主也。)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陰也。(以時自為,如春而但弦、夏而但鉤之類,皆五臟不因於胃氣,即真臟之見也。
)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臟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臟也,故曰死。帝曰:善。(凡邪氣盛而正氣竭者,是病勝臟也,故真臟之邪獨見。真臟獨用者,胃氣必敗,故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則胃氣不見於脈,此所以為危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