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十九卷 (10)

回本書目錄

十九卷 (10)

1. 七、用針虛實補瀉

此皆針與氣開闔相合之義。)九針之名各不同形者,針窮其所當補瀉也。(各不同形,故補瀉各有所用。)

刺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隆至,乃去針也。刺虛須其實者,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自此至下文神無營於眾物者,皆釋前寶命全形論之義。陰氣隆至,針下寒也,陽邪已退,實者虛矣。陽氣隆至,針下熱也,元氣已復,虛者實矣。故皆可去針也。)經氣已至慎守勿失者,勿變更也。

(慎守勿失勿變更者,戒其主持不定,多生惑亂,不惟無益,反招損也。)淺深在志者,知病之內外也。(內宜刺深,外宜刺淺,最當在意,不可忽也。)近遠如一者,深淺其候等也。(深者取氣遠,淺者取氣近,遠近雖不同,以得氣為候則如一也。)如臨深淵者,不敢墮也。

(言行針之際,當敬慎若此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持針如握虎,欲其堅而有力也。)神無營於眾物者,靜志觀病人,無左右視也。(神志不定,先從目始,目靜則神靜,神靜則志專,病以靜觀,方無失也,故無左右視。)義無邪下者,欲端以正也。(此即前篇正指直刺、無針左右之義。

)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氣易行也。(目者神之竅,欲正病者之神,必瞻其目,制彼精神,令無散越,則氣為神使,脈道易行也。)

所謂三里者,下膝三寸也。(三里有二,此言足三里,足陽明經穴也。按:此下言取穴之法,非本篇上下之義,意必他篇之文脫誤於此者。)所謂跗之者,舉膝分易見也。(跗之當作跗上,即足陽明衝陽穴也。蓋三里衝陽,一脈相貫,舉膝下三里而重按之,則衝陽之脈不動矣,故舉其膝分則易見也。

)巨虛者,蹺足胻獨陷者。(巨虛有二,上廉、下廉也。蹺,舉也。此言巨虛上廉當蹺足取之,在胻骨外側獨陷者之中也。)下廉者,陷下者也。(此言巨虛下廉,又在獨陷者之下,蓋上廉下廉相去三寸耳。)

白話文:

這些都是針灸與氣的開合相配合的道理。九種針的形狀各不相同,是因為它們各自有不同的補瀉作用。(因為形狀不同,所以補瀉作用也各有不同。)

針刺實證,要等到虛證出現時,留針,當陰氣旺盛達到時,再把針拔出。針刺虛證,要等到實證出現時,當陽氣旺盛達到,針下有熱感時,再把針拔出。(從這裡到下文「精神不要被外物分散」,都是解釋前面「寶命全形論」的道理。陰氣旺盛達到,針下會有寒冷的感覺,代表陽邪已經退去,實證就轉為虛證了。陽氣旺盛達到,針下會有熱的感覺,代表元氣已經恢復,虛證就轉為實證了。所以這兩種情況都可以把針拔出。)當經氣到達時,要謹慎守護,不要讓它散失,不要隨意改變針法。

(謹慎守護,不要讓它散失,不要隨意改變針法,是告誡我們不要主觀不定,以免產生疑惑混亂,不只沒有幫助,反而招致損害。)針刺的深淺取決於意念,要了解疾病是在體內還是體外。(體內的疾病適合深刺,體外的疾病適合淺刺,這一點一定要注意,不能忽略。)針刺的遠近都要像對待一個整體一樣,深淺都要根據氣的反應來決定。(深刺取氣比較遠,淺刺取氣比較近,雖然遠近不同,但是都以得氣為標準,就好像是同一個整體。)要像站在深淵邊一樣,不敢掉下去。

(這是在說行針的時候,要像這樣敬慎小心。)拿針的手要像握著老虎一樣,是要用力而堅定。(握針的手要像握著老虎一樣,是要堅定而且有力。)精神不要被外物分散,要靜下心來觀察病人,眼睛不要到處看。(精神不定,首先從眼睛開始,眼睛靜下來,精神才會靜下來,精神靜下來,意志才會專注,觀察病情才能準確,所以眼睛不要到處看。)針刺的角度要端正,不要歪斜。(這就是前面講的針刺要垂直,不要歪斜的意思。)一定要端正精神,要看著病人的眼睛,控制他的精神,讓氣能夠容易運行。(眼睛是精神的通道,想要端正病人的精神,一定要看著他的眼睛,控制他的精神,讓他不要散亂,這樣氣才會聽從精神的指揮,經脈的運行才會順暢。)

所謂的足三里穴,在膝蓋下三寸的地方。(足三里穴有兩個,這裡說的是足陽明經的足三里穴。按照:這裡以下說的是取穴的方法,並不是本文的上下邏輯,應該是其他文章的內容錯誤地被放到這裡了。)所謂的跗上穴,舉起膝蓋就很容易看到。(跗上穴應該是跗陽穴,也就是足陽明經的衝陽穴。因為足三里和衝陽穴,經脈是連貫的,舉起膝蓋按壓足三里穴,衝陽穴的脈搏就不動了,所以舉起膝蓋就很容易看到衝陽穴。)巨虛穴,是翹起腳後,脛骨旁邊凹陷的地方。(巨虛穴有兩個,上廉和下廉。翹,是抬起的意思。這裡說的是巨虛上廉,要翹起腳才能找到,在脛骨外側凹陷的地方。)下廉穴,是在這個凹陷的下方。(這裡說的是巨虛下廉,又在脛骨凹陷處的下方,其實上廉和下廉只相差三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