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九卷 (9)

回本書目錄

十九卷 (9)

1. 七、用針虛實補瀉

帝曰:何如而虛?何如而實(《素問·寶命全形論》。此下言虛實之治,並及諸所當慎也。)岐伯曰: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此節詳註見下文。)

《小針解》曰:所謂虛則實之者,氣口虛而當補之也。滿則泄之者,氣口盛而當瀉之也。(此與下文針解篇皆釋前篇之義,但此以氣口言虛實,彼以針下氣至言虛實,義雖若異,然互有發明,皆當察也。)宛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邪盛則虛之者,言諸經有盛者,皆瀉其邪也。

(此云瀉其邪,與下文出針勿按義同。)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此二句釋義其用似反,當以下文針解篇者為得。)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者,言實者有氣,虛者無氣也。察後與先若亡若存者,言氣之虛實,補瀉之先後也,察其氣之已下與常存也。

(已下,言已退也。)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者,言補者佖然若有得也,瀉則恍然若有失也。(此釋與下篇不同,其義皆通。佖音弼,詩云:威儀佖佖。)

《針解篇》:黃帝問曰:願聞九針之解,虛實之道。(自此至下文補瀉之時,九針之名者,皆釋前九針十二原篇之義。)岐伯對曰: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針下熱者,自寒而熱也,熱則正氣至而虛者實矣,故為補。針下寒者,自熱而寒也,寒則邪氣去而實者虛矣,故為瀉。

此釋當與上解者參閱。)宛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邪盛則虛之者,出針勿按。(出針勿按,即瀉其邪也。本經宛、菀皆通用,通作郁。)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針下得氣已盛而徐出之,則經脈無傷,疾按之則真氣不泄,此補法也,故能實。

若針已及病而疾出之,徐按之,則菀滯行,邪氣去,此瀉法也,故能虛。)言實與虛者,寒溫氣多少也。(寒為虛,溫為實;氣少為虛,氣多為實。)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氣至之有無,針下之虛實,誠不易知也。疾不可知故若無,明能察之故若有。)察後與先者,知病先後也。

(病有標本,先者為本,後者為標。)為虛與實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離其法也。(虛當補,實當瀉,法不可失也。若有得若有失者,粗工妄為,離其法耳。)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者,為其各有所宜也。(九針之用,各有所宜。詳見前二章。)補瀉之時者,與氣開闔相合也。

(氣至應時謂之開,已過未至謂之闔。補瀉之時者,凡諸經脈氣晝夜周行五十度,各有所至之時,如經絡類營氣衛氣運行之次二章者是也。故《衛氣行篇》曰:謹候其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此所謂補瀉之時也。又若針下氣來謂之開,可以迎而瀉之;針下氣去謂之闔,可以隨而補之。

白話文:

七、用針虛實補瀉

黃帝問:「如何治療虛症?如何治療實症?」

岐伯回答:「針刺虛症時,須使正氣充實;針刺實症時,須使邪氣虛弱。針下經氣已至時,需謹慎守候,勿讓氣散失。下針的深淺取決於醫者的判斷,無論病症深淺,針刺原理相同。施針時應謹慎專注,如同面臨深淵、手握猛虎,心神不分散於外物。」

《小針解》解釋:「所謂『虛則實之』,是指脈象虛弱時應採用補法;『滿則洩之』,是指脈象充盛時應採用瀉法。『宛陳則除之』,指血脈瘀滯時應放血疏通;『邪盛則虛之』,指經絡邪氣旺盛時需瀉其邪。」

「徐而疾則實」,指進針緩慢、出針迅速,屬補法;「疾而徐則虛」,指進針迅速、出針緩慢,屬瀉法。虛實的判斷依據針下氣感,實症有氣感,虛症無氣感。觀察病情的先後變化,掌握氣的盛衰,決定補瀉順序。」

「施補法後,患者會感到充實;施瀉法後,患者會感到輕鬆若失。」

《針解篇》補充:「針刺虛症使其充實,是因針下產生熱感,代表正氣恢復;針刺實症使其虛弱,是因針下產生寒感,代表邪氣消退。放瘀血可去除惡血;邪氣盛時,出針後不按壓針孔,以利邪氣外洩。」

「緩出針後迅速按壓針孔,可防真氣外洩,屬補法;快出針後緩慢按壓,使邪氣消散,屬瀉法。虛實亦可由針下寒熱感判斷,溫熱為實,寒涼為虛。」

「氣感若有若無,難以確知,需仔細體會。治療需分清病症標本,虛則補,實則瀉,不可違背法則。九針各有適應症,關鍵在於配合氣機開闔時機施術。」

「補瀉時機需配合氣血運行,如氣至時為『開』,可迎而瀉之;氣去時為『闔』,可隨而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