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九卷 (5)

回本書目錄

十九卷 (5)

1. 三、九針之義應天人

(《素問·針解篇》)

帝曰:余聞九針,上應天地四時陰陽,願聞其方,令可傳於後世以為常也。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身形亦應之,針各有所宜,故曰九針。(九針之法,各有所宜也。)人皮應天,(包復萬物,天之象也。)人肉應地,(厚靜藏物,地之象也。)人脈應人,(動靜有期,盛衰有變,位於天地之中,人之象也。

)人筋應時,(時主周歲,筋束周身,應其象也。)人聲應音,(音以聲生,備五行也。)人陰陽合氣應律,(人有六陰六陽以合天氣,律之象也。)人齒面目應星,(森羅布列,星之象也。)人出入氣應風,(呼吸出入,風之象也。)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形體周遍,野之象也。

)故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六針調陰陽,七針益精,八針除風,九針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此之謂各有所主也。(此結上文九針之用,各有所宜也。)人心意應八風,(此下復明上文不盡之義也。人之心意多變,天之八風無常,故相應也。)人氣應天,(氣屬陽而運行不息,故應天。

)人發齒耳目五聲應五音六律,(發之多,齒之列,耳之聰,目之明,五聲之抑揚清濁,皆紛紜不亂,各有條理,故應五音六律。)人陰陽脈血氣應地。(人陰陽脈血氣之行於肉中,亦猶經水之在土也,故應於地。

)人肝目應之九九竅三百六十五人一以觀動靜天二以候五色七星應之以候發母澤五音一以候宮商角徵羽六律有餘不足應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餘九野一節俞應之以候閉節三人變一分人候齒泄多血少十分角之變五分以候緩急六分不足三分寒關節第九分四時人寒溫燥濕四時一應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此一百二十九字,古經蠹簡,義理殘缺,必有遺誤,不敢強解。

白話文:

三、九針之義應天人

黃帝問:「我聽說九針與天地四時陰陽相應,希望能瞭解其中的道理,以便流傳後世作為準則。」岐伯回答:「九針對應『一為天、二為地、三為人、四為時、五為音、六為律、七為星、八為風、九為野』,人體結構也與之相應,因此九針各有其適用之處。」

(九針的運用方式如下:)

  • 皮膚對應天(如同天覆蓋萬物)。
  • 肌肉對應地(如同大地承載萬物)。
  • 血脈對應人(因氣血盛衰變化,居於天地之間)。
  • 筋絡對應四時(筋脈遍佈全身,如四季循環)。
  • 聲音對應五音(聲音構成音律,符合五行)。
  • 陰陽之氣對應六律(人體陰陽與天氣相合,如音律調和)。
  • 牙齒面容對應星辰(排列如星空分佈)。
  • 呼吸對應風(氣息出入如風流動)。
  • 九竅與全身絡脈對應九野(形體遍佈,如大地分野)。

因此,九針的用途分別為:

  1. 第一針治皮膚,
  2. 第二針治肌肉,
  3. 第三針治血脈,
  4. 第四針治筋絡,
  5. 第五針治骨骼,
  6. 第六針調和陰陽,
  7. 第七針補益精氣,
  8. 第八針驅除風邪,
  9. 第九針疏通九竅、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之邪。

(補充說明:)

  • 人心思變動對應八風(如風向無常)。
  • 人體氣血運行對應天(陽氣周流不息)。
  • 髮齒、耳目、聲音對應五音六律(結構有序,如音律和諧)。
  • 經脈血氣對應地(血行於肉中,如水流經土壤)。

2. 四、九針之宜各有所為

(《靈樞·官針篇》)

凡刺之要,官針最妙。(官,法也,公也。制有法而公於人,故曰官針。)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用不得法,則不能去病。)疾淺針深,內傷良肉,皮膚為癰;(內傷良肉,則血流於內而潰於外,故皮膚為癰。)病深針淺,病氣不瀉,支為大膿。

(病氣不瀉而傷其支絡,故為大膿。凡病有沉浮,刺分深淺,過之則內傷,不及則外壅,邪反從之,後生大病。)病小針大,氣瀉太甚,疾必為害;(氣瀉太甚,元氣傷也,故必為害。)病大針小,氣不泄瀉,亦復為敗。(針不及病,則病氣不泄,而刺失其宜,故亦為敗。)失針之宜,大者瀉,小者不移。

(當小而大則瀉傷正氣,當大而小則病不能移,皆失針之宜也。)已言其過,請言其所施。(上文言其過失,下文言其所施。)

病在皮膚無常處者,取以鑱針於病所,膚白勿取。(病在皮膚無常處者,火之遊行也。用鑱針者,主瀉陽氣也。膚白則無火可知,故不宜刺。)

病在分肉間,取以圓針於病所。

病在經絡痼痹者,取以鋒針。

病在脈氣少當補之者,取之鍉針於井滎分輸。(此針宜於用補。分輸,言各經也。)

病為大膿者,取以鈹針。

病痹氣暴發者,取以圓利針。

病痹氣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針。

病在中者,取以長針。(中者,言其遠也。)

病水腫不能通關節者,取以大針。

病在五臟固居者,取以鋒針,瀉於井滎分輸,取以四時。(四時義詳後十八。)

白話文:

四、九針的適用各有其用途

針刺的要點在於使用針具的方法最為精妙。(「官」指的是法則、公共之意。制定方法並公開於眾,因此稱為「官針」。)九種針具各有其適用的情況,長短大小各有其施用的對象。若使用不當,疾病就無法消除。(若方法錯誤,便無法去除疾病。)

疾病輕淺卻刺得太深,會損傷內部完好的肌肉,導致皮膚潰爛成癰;(內部肌肉受損,血液淤積於內而潰爛於外,因此皮膚形成癰腫。)疾病深重卻刺得太淺,病氣無法排出,反而會使支絡受損而形成大膿瘍。(病氣未排出而傷及支絡,因此形成大膿瘍。凡是疾病有輕重之分,針刺也須分深淺,過度則傷內,不足則外邪壅滯,病邪反而趁虛而入,最終引發大病。)

疾病輕微卻用大針,氣血外洩過度,必然造成傷害;(氣血過度外洩,會損傷元氣,因此必定有害。)疾病嚴重卻用小針,病氣無法排出,同樣會導致失敗。(針具不足以應對疾病,病氣無法排出,針刺方法失當,因此也會失敗。)針具使用不當,過大會耗損正氣,過小則無法消除疾病。(該用小針卻用大針,會過度耗損正氣;該用大針卻用小針,疾病無法消除,都是針具使用不當的結果。)

以上已說明錯誤之處,接下來說明正確的針具使用方法。(前文講述錯誤,下文說明正確的施針方式。)

疾病在皮膚且位置不固定者,用鑱針刺病變部位,若皮膚蒼白則不宜刺。(皮膚病變位置不定,屬於火邪遊走。鑱針主要用於瀉陽氣。皮膚蒼白表示無火邪,因此不宜刺。)

疾病在肌肉間者,用圓針刺病變部位。

疾病在經絡且頑固痹阻者,用鋒針治療。

脈氣虛弱需補益者,用鍉針刺井穴、滎穴及各經相應的輸穴。(此針適合補法。「分輸」指各條經脈的輸穴。)

形成大膿瘍者,用鈹針治療。

痹症突然發作者,用圓利針治療。

痹症疼痛持久不消者,用毫針治療。

疾病在體內深處者,用長針治療。(「中」指深遠之處。)

水腫導致關節不通者,用大針治療。

疾病固定於五臟者,用鋒針瀉井穴、滎穴及各經輸穴,並配合四時節氣施治。(四時針法的詳細說明見後文第十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