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九卷 (3)

回本書目錄

十九卷 (3)

1. 二、九針

四者時也,時者四時八風之客於經絡之中,為瘤病者也。故為之治針,必筒其身而鋒其末,令可以瀉熱出血而痼病竭。(四者法時,應在時氣瘤邪而為病也。瘤者,留也。故治針必筒其身、鋒其末,因其直壯而銳,故可以瀉熱出血而取雍痼之疾。)

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於子午,陰與陽別,寒與熱爭,兩氣相摶,合為癰膿者也。故為之治針,必令其末如劍鋒,可以取大膿。(五以法音,音者合五行而應天干,故有冬夏子午之分。治以鈹針,必令其末如劍鋒,用在治寒熱,取大膿,以平陰陽之氣也。)

六者律也,律者調陰陽四時而合十二經脈,虛邪客於經絡而為暴痹者也。故為之治針,必令尖如犛,且圓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六以法律,律應四時十二支而合於人之十二經脈。今虛邪客於經絡而為暴痹者,治以圓利針,必令尖如犛,且圓且銳,中身微大,其用在利,故可以取諸經暴痹之氣。痹義詳疾病六十七。)

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竅,邪之所客於經,而為痛痹,舍於經絡者也。故為之治針,令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氣因之,真邪俱往,出針而養者也。(七以法星,而合於人之七竅。舉七竅之大者言,則通身空竅皆所主也。治以毫針,令尖如蚊虻喙,蓋用在微細徐緩,漸散其邪,以養真氣,故可以取寒熱痛痹,浮淺之在絡者。)

八者風也,風者人之股肱八節也,八正之虛風,八風傷人,內舍於骨解腰脊節腠理之間為深痹也。故為之治針,必長其身、鋒其末,可以取深邪遠痹。(八以法風,而合於人之股肱八節,言八節則通身骨節皆其屬也。凡虛風之深入者,必內舍於骨解腰脊節湊之間,故欲取深邪遠痹者,必為大針以治之也。)

九者野也,野者人之節解皮膚之間也,淫邪流溢於身,如風水之狀,而溜不能過於機關大節者也。故為之治針,令尖如挺,其鋒微圓,以取大氣之不能過於關節者也。(九以法野,野以應人之周身。凡淫邪流溢於肌體,為風為水,不能過於關節而壅滯為病者,必用大針以利機關之大氣,大氣通則淫邪行矣。尖如挺者,言其粗且巨也。

身形應九野,詳經絡類三十五,仍有圖在《圖翼》四卷。)

黃帝曰:針之長短有數乎?(此下復明九針大小之數也。)岐伯曰:一曰鑱針者,取法於巾針,去末寸半卒銳之,長一寸六分,主熱在頭身也。(鑱,銳也。卒,尾也。此針身大,其近末約寸半許而漸銳之,共長一寸六分,主瀉去陽氣,故治熱在頭身。按:巾針、絮針、綦針等制,必古針名也,未詳其議。)

二曰圓針,取法於絮針,筒其身而卵其鋒,長一寸六分,主治分間氣。(筒,如竹筒也。卵,圓如卵銳也。此針直其身、圓其末,故但治分間之氣,而不使傷其肌肉也。)

白話文:

二、九針

四者,指的是時令。時令是指四季八風的邪氣侵入經絡,形成腫瘤疾病。因此針對這種情形製造的針,必須針身圓筒狀而針尖鋒利,可以用來瀉熱放血,消除頑固疾病。

五者,指的是音律。音律區分冬夏,對應子午時分,陰陽分離,寒熱交爭,兩氣相互搏擊,形成癰膿疾病。因此針對這種情形製造的針,必須使針尖如劍鋒,可用來排除大量膿液。

六者,指的是律呂。律呂調和陰陽四季,對應人體十二經脈。當虛邪侵入經絡,會造成突發痹症。因此針對這種情形製造的針,必須使針尖如牛毫,又圓又銳,針身中段略粗,可用來治療突發的邪氣。

七者,指的是星辰。星辰對應人體的七竅,邪氣侵入經脈,會形成痛痹,停留於經絡。因此針對這種情形製造的針,必須使針尖如蚊虻口器,輕輕緩慢進針,微微停留,正氣隨之而來,邪氣隨之排出,拔出針後能調養身體。

八者,指的是風。風對應人體的四肢八大關節,八方的虛風侵入人體,會深入骨骼關節、腰脊腠理之間,形成深層痹症。因此針對這種情形製造的針,必須針身長、針尖鋒利,可用來治療深處的邪氣和長期的痹症。

九者,指的是原野。原野對應人體的關節皮膚之間,邪氣流溢全身,如同風水之狀,停滯於大關節處無法通過。因此針對這種情形製造的針,必須使針尖如棍棒,鋒利且略圓,可用來疏通關節處阻塞的大氣。

黃帝問:「針的長短有標準嗎?」岐伯回答:「第一種叫鑱針,仿照巾針製作,針尖末端半寸處鋒利,全長一寸六分,主治頭身熱症。第二種叫圓針,仿照絮針製作,針身圓筒狀,針尖如卵圓形,全長一寸六分,主治分佈於肌肉間的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