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九卷 (2)

回本書目錄

十九卷 (2)

1. 一、九針之要

客者,邪氣也。在門者,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出入所由,故謂之門。)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經之疾也。惡知其原者,先知何經之病,所取之處也。(若不能先知,是為未睹其疾,故曰惡知其原。)刺之微在速遲者,徐疾之意也。粗守關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也。

(手之兩肘,足之兩膝,謂之四關。)上守機者,知守氣也。(往來逆順,至與不至,皆氣之機也。)機之動不離其空中者,知氣之虛實,用針之徐疾也。空中之機清淨以微者,針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其來不可逢者,氣盛不可補也。其往不可追者,氣虛不可瀉也。不可掛以發者,言氣易失也。

(毫釐之差,即失其氣之機也。)扣之不發者,言不知補瀉之意也,血氣已盡而氣不下也。(補瀉不得其法,雖竭盡血氣而病氣不應也。)知其往來者,知氣之逆順盛虛也。要與之期者,知氣之可取之時也。粗之暗者,冥冥不知氣之微密也。妙哉工獨有之者,盡知針意也。往者為逆者,言氣之虛而小,小者逆也。

(氣去故脈虛而小。)來者為順者,言形氣之平,平者順也。(氣來故脈平而和。)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者,言知所取之處也。迎而奪之者,瀉也。追而濟之者,補也。)

白話文:

一、九針之要

外來的致病因素稱為「邪氣」。「在門」是指邪氣隨著正氣進出的路徑侵入人體。(因為這裡是正氣出入的通道,所以稱為「門」。)「未睹其疾」是指必須先辨別邪氣與正氣所在的經絡病變。「惡知其原」是指必須知道病變的經脈,才能確定針刺的位置。(如果不能預先瞭解,就是「未睹其疾」,所以說「惡知其原」。)針刺的微妙在於進針快慢的掌握,也就是「徐疾」的手法。

技術粗淺的醫者只知固守四肢關節,而不瞭解氣血運行和邪正盛衰的變化。(人的兩肘兩膝稱為「四關」。)高明的醫者懂得把握氣機。(氣的運行有順逆、強弱的變化,這些都是氣機的表現。)氣機的變動不離經脈的腧穴,瞭解氣的虛實,才能恰當運用針刺的快慢手法。當針下氣機感應細微時,應專注守氣,避免氣機消散。「其來不可逢」是指邪氣亢盛時不可用補法。「其往不可追」是指正氣虛弱時不可用瀉法。「不可掛以發」是形容氣機很容易喪失。(稍有偏差,就會錯過氣機變化的時機。)

「扣之不發」是指不懂得補瀉的原理,即使耗盡血氣,也無法驅散病邪。(如果補瀉手法不當,即使耗費氣血,病邪也不會消退。)「知其往來」是瞭解氣的順逆虛實。「要與之期」是掌握針刺的最佳時機。技術粗糙的醫者糊裡糊塗,不明白氣機的精微奧妙。唯有高明的醫者能完全掌握針刺的要義。「往者為逆」是指氣機虛弱而脈象微弱,微弱即為逆。(氣去則脈虛而弱。)「來者為順」是指形體與氣機協調平衡,平衡即為順。(氣來則脈象平穩和諧。)

清楚分辨逆順,就能正確施針而不困惑,即知道該取哪些穴位。「迎而奪之」是指瀉法,「追而濟之」是指補法。

2. 二、九針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九針論》)

岐伯曰:九針之名,各不同形(《靈樞·九針十二原篇》)。)

一曰鑱針,長一寸六分。鑱針者,頭大末銳,去瀉陽氣。(九針詳註見下文。鑱音讒。)

二曰圓針,長一寸六分。圓針者,針如卵形,揩摩分間,不得傷肌肉,以瀉分氣。(揩,丘皆切。)

三曰鍉針,長三寸半。鍉針者,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鍉音低。)

四曰鋒針,長一寸六分。鋒針者,刃三隅,以發痼疾。

五曰鈹針,長四寸,廣二分半。鈹針者,末如劍鋒,以取大膿。(鈹音披。)

六曰圓利針,長一寸六分。圓利針者,大如犛,且圓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暴氣,痹氣之暴發也。犛,釐同,又音毛。)

七曰毫針,長三寸六分。毫針者,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養,以取痛痹。(喙音晦。)

八曰長針,長七寸。長針者,鋒利身薄,可以取遠痹。

九曰大針,長四寸。大針者,尖如挺,其鋒微圓,以瀉機關之水也。(挺,題頂、梯頂二切。)九針畢矣。

黃帝曰:余聞九針於夫子,眾多博大矣,余猶不能寤,敢問九針焉生?何因而有名?(靈樞九針論。)岐伯曰:九針者,天地之大數也,始於一而終於九。(一九詳義,又見脈色類五。)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時,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風,九以法野。黃帝曰:以針應九之數奈何?岐伯曰:夫聖人之起天地之數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

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鐘數焉,以針應數也。(自一至九,九九八十一而黃鐘之數起焉;黃鐘為萬事之本,故針數亦應之而用變無窮也。黃鐘詳義見《附翼》二卷。)

一者天也,天者陽也,五臟之應天者肺,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陽也。故為之治針,必以大其頭而銳其末,令無得深入而陽氣出。(此下皆詳明九針之義。一者法天,法於陽也。人之五臟,惟肺最高而復於臟腑之上,其象應天,其合皮毛,亦屬乎陽。故治鑱針,必大其頭、鋒其末,蓋所用在淺,但欲出其陽邪耳。)

二者地也,人之所以應土者肉也。故為之治針,必筒其身而圓其末,令無得傷肉分,傷則氣得竭。(二者法地,地之應人者在肉。故治圓針,必筒其身、圓其末,針如卵形,以利導於分肉間。蓋恐過傷肌肉以竭脾氣,故用不在銳,而主治分間之邪氣也。筒音筒。)

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脈也。故為之治針,必大其身而圓其末,令可按脈勿陷,以致其氣,令邪氣獨出。(三者法人,人之生成在於血脈。故治鍉針,必大其身、圓其末,用在按脈致氣以出其邪,而不欲其過深,陷於血脈之分也。)

白話文:

【二、九針】

岐伯說:九針的名稱與形狀各不相同。

第一種稱為鑱針,長一寸六分。鑱針的頭部寬大,末端尖銳,用於瀉除陽氣。

第二種稱為圓針,長一寸六分。圓針的針身如卵形,用於按摩肌肉間隙,不損傷肌肉,以疏洩分肉間的邪氣。

第三種稱為鍉針,長三寸半。鍉針的針尖如黍粟般細微圓銳,主要用於按壓經脈而不深刺,以引導氣血運行。

第四種稱為鋒針,長一寸六分。鋒針的刃有三稜,用於治療頑固疾病。

第五種稱為鈹針,長四寸,寬二分半。鈹針的末端如劍鋒,用於切開排膿。

第六種稱為圓利針,長一寸六分。圓利針的針身略粗,末端圓而銳利,用於治療急性痹症。

第七種稱為毫針,長三寸六分。毫針的針尖細如蚊蟲口器,輕緩刺入,長時間留針以調養氣血,治療痛痹。

第八種稱為長針,長七寸。長針針鋒銳利,針身細長,可治療深遠部位的痹症。

第九種稱為大針,長四寸。大針的針尖如棍棒,末端略圓,用於瀉除關節積水。

黃帝問:我聽您講解九針,內容博大精深,但仍未能完全領悟,請問九針是如何產生的?為何有這些名稱?

岐伯回答:九針的數理源自天地規律,從一開始,到九終結。因此,一象徵天,二象徵地,三象徵人,四象徵四季,五象徵五音,六象徵六律,七象徵星辰,八象徵風,九象徵地域。

黃帝問:針具如何對應九的數理?

岐伯說:聖人推演天地數理,從一到九,因此劃分九野;九九八十一,對應黃鐘之數,針具的運用也與此相應。

一代表天,天屬陽,人體對應天的是肺,肺覆蓋五臟六腑,皮膚與肺相合,屬人體之陽。因此,鑱針的設計頭部寬大、末端尖銳,使針刺不深,僅瀉除陽氣。

二代表地,人體對應地的是肌肉。因此,圓針的針身圓滑、末端圓鈍,避免損傷肌肉,以防氣血耗竭。

三代表人,人的生命依賴血脈。因此,鍉針的針身粗大、末端圓鈍,用於按壓經脈而不深刺,以引導正氣,排出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