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九卷 (1)

回本書目錄

十九卷 (1)

1. 十九卷

2. 針刺類

3. 一、九針之要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餘子萬民,養百姓,而收其租稅。余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必明為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經紀。異其章,別其表裡,為之終始。令各有形,先立針經。

願聞其情。(《靈樞》即名《針經》,義本諸此。)岐伯答曰:臣請推而次之,令有綱紀,始於一,終於九焉。(始於一,終於九,天地之全數也。針合三才而通萬變,故數亦應之。)請言其道。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小針,即上文微針之謂。易陳者,常法易言也。

難入者,精微難及也。粗守形,粗工守形跡之見在也。上守神,上工察神氣於冥冥也。不但用針,諸治皆然。)神乎神,客在門,未睹其疾,惡知其原?(神,正氣也。客,邪氣也。神乎神,言正氣盛衰,當辨於疑似也。客在門,言邪之往來,當識其出入也;設未睹其疾之所在,又惡知其當治之原哉?惡音烏。

)刺之微,在速遲,粗守關,上守機,(微,精微也。在速遲,知疾徐之宜也。粗守關,守四肢之關節也。上守機,察氣至之動靜也。)機之動,不離其空。(氣機之至,隨經皆有其處,可因之而知虛實也。空,孔同。)空中之機,清靜而微,(言察宜詳慎也。)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來不可逢,勿補其實也;往不可追,勿瀉其虛也。)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道,叩之不發。(機之道者,一氣而已,不可掛以發,極言其精不可亂也。叩之不發,用失其道,則氣不至也。)知其往來,要與之期,(知氣之往來,有逆順衰盛之機,而取捨弗失其時也。

要,平聲,約也。)粗之暗乎,妙哉工獨有之。(粗者暗而弗知,妙工獨見之矣。)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往,氣之去也,故為之逆。來,氣之至也,故為之順。知往來之逆順,則正法行之,不必疑而更問也。下二句與至真要大論辭同用異,詳標本類第二。

)逆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逆其氣至而奪之,瀉其實也,惡得無虛?隨其氣去而濟之,補其虛也,惡得無實?故瀉必因吸內針,補必因呼內針,此即迎來隨去之義。)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用針之法,補瀉而已。補瀉之法,迎隨而已。必得其和,則針道畢於是矣。

《小針解》曰:所謂易陳者,易言也。難入者,難著於人也。(本篇即前篇之釋義,故不詳註。凡後篇有同者皆仿此。)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餘不足,可補瀉也。神客者,正邪共會也。(神,正也。客,邪也。邪正相干,故曰共會。)神者,正氣也。

白話文:

一、九針的要領

黃帝問岐伯說:我愛護萬民,養育百姓,並向他們徵收賦稅。我憐憫他們生活困苦,且常受疾病所苦。我希望他們不必依賴毒藥,也不需使用砭石,而是以細小的針具疏通經脈,調和血氣,使氣血運行順逆出入的規律得以協調。我想將此法流傳後世,必須確立明確的針灸法則,使其永不失傳,歷久不衰,操作簡便而容易記憶,並建立系統的理論。區分篇章,辨明表裡,闡述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體系。同時,讓每種針具都有具體的形制,因此先編撰《針經》。

請您詳細說明。(《靈樞》又稱《針經》,其名稱的由來即源於此。)岐伯回答說:請讓我依次闡述,使其條理分明,從一開始,到九結束。(從一到九,是天地間完整的數字。針法融合天、地、人三才之理,能應對萬般變化,因此數字也與之相應。)請讓我說明其中的道理。小針的關鍵,理論容易陳述,但實際運用卻難以精通。技術粗淺的醫者只拘泥於外在的形跡,高明的醫者則能把握氣血神機的變化。(「小針」即前文所說的「微針」。「易陳」指常規理論容易說明;「難入」指精微之處難以掌握。「粗守形」指粗淺的醫者只看到表面的症狀;「上守神」指高明的醫者能洞察氣血的微妙變化。不僅針灸如此,其他治療方法也是同樣的道理。)

所謂「神」,指的是人體的正氣;「客」則是指外來的邪氣。「神乎神」是說正氣的盛衰,必須仔細辨別其細微差異;「客在門」是說邪氣的進出,必須瞭解其出入的途徑。如果連疾病的所在都未能看清,又怎能知道治療的根本呢?(「惡」讀作「烏」。)

針刺的精妙,在於掌握快慢的時機。粗淺的醫者只會拘泥於固定的穴位,高明的醫者則能把握氣機的變化。(「微」指精微之處;「速遲」指瞭解進針的快慢時機。「粗守關」指粗淺的醫者只關注四肢的關節;「上守機」指高明的醫者能觀察氣血運行的動靜。)氣機的變化,不離經脈的孔穴。(氣機的運行,會在各經脈的特定部位顯現,由此可判斷虛實。「空」與「孔」同義。)穴位中的氣機變化,細微而難以察覺,必須謹慎觀察。(氣機到來時不可強行阻遏,離去時不可勉強追補。(「來不可逢」指不可在邪氣正盛時誤用補法;「往不可追」指不可在正氣已虛時誤用瀉法。)

懂得氣機變化規律的人,操作時精準無誤;不懂的人,即使勉強施針也無法得氣。(「機之道」的核心在於把握氣機,絲毫不能偏差。「叩之不發」指若方法錯誤,氣機就不會響應。)瞭解氣血的往來規律,才能掌握最佳的治療時機。(知道氣血的運行有逆順盛衰的變化,就能正確選擇補瀉的時機。「要」讀平聲,意為約定。)粗淺的醫者對此茫然無知,唯有高明的醫者才能領悟。

氣血離去為「逆」,到來為「順」。清楚辨別逆順,就能正確施針,無需遲疑。(「往」指氣血衰退,故稱為「逆」;「來」指氣血充盈,故稱為「順」。明白逆順的規律,就能按正確的方法行針,不必猶豫。後兩句與《至真要大論》文字相同但意義不同,詳見相關篇章。)

逆著氣機的趨勢而瀉,怎能不使邪氣減弱?順著氣機的趨勢而補,怎能不使正氣增強?(在氣血旺盛時逆勢瀉之,可祛除實邪;在氣血虛弱時順勢補之,可扶助正氣。因此,瀉法須在患者吸氣時進針,補法須在呼氣時進針,這就是「迎來隨去」的道理。)掌握「迎隨」之法,並以意念調和,針刺之道便盡於此了。(針法的核心在於補瀉,補瀉的關鍵在於迎隨。若能恰當運用,針刺的奧妙便完全掌握了。)

《小針解》說:「易陳」指的是理論容易說明;「難入」指的是實際操作難以精通。「粗守形」是指粗淺的醫者只拘泥於固定的刺法;「上守神」是指高明的醫者能根據患者氣血的盛衰來施行補瀉。「神客」是指正氣與邪氣相互交爭。(「神」指正氣,「客」指邪氣。正邪相爭,故稱「共會」。)「神」即人體的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