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八卷 (21)

回本書目錄

十八卷 (21)

1. 九十三、風痹死證

(《靈樞·厥病篇》)

風痹淫濼,病不可已者,(病在陽命曰風,病在陰命曰痹,陰陽俱病,命曰風痹。淫濼者,浸淫日深之謂。濼音鹿。)足如履冰,時如入湯中,股脛淫濼,煩心頭痛,時嘔時悗,眩已汗出,久則目眩,悲以喜恐,短氣不樂,不出三年死也。

(足如履冰之寒,又如入湯之熱,下而股脛,中而腹心,上而頭目,無所不病,在表則汗出,在裡則短氣不樂,或為悲哀,或為喜恐,此陰陽俱病之候,雖尚可支持,然不能出三年也。悗,美本切。)

白話文:

九十三、風痹死證

風痹病情反覆惡化,疾病已無法治癒。(病在陽分稱為「風」,病在陰分稱為「痹」,陰陽皆病則稱為「風痹」。「淫濼」指病情逐漸加深的狀態。)患者雙腳如踩寒冰般冰冷,時而又像浸入熱水般灼熱;大腿與小腿痠痛無力,心煩頭痛,時常嘔吐或胸悶;頭暈後伴隨出汗,日久則視力昏花,情緒時而悲傷、時而無故驚恐,呼吸短促、鬱悶不樂,此症不出三年便會死亡。

(腳部忽冷忽熱,下肢至腹部、心胸,乃至頭目皆受病邪侵擾。表症表現為出汗,裡症則氣短憂鬱,或莫名悲傷恐懼。此為陰陽俱損之徵兆,雖暫時能勉強維持,但壽命不超過三年。)

2. 九十四、病傳死期

(《靈樞·病傳篇》全、《素問·標本病傳論》)

黃帝曰:余受九針於夫子,而私覽於諸方,或有導引行氣、喬摩灸熨、刺焫飲藥之一者,可獨守耶?將盡行之乎?(《靈樞·病傳篇》全。喬,蹺同。焫,如瑞切。)岐伯曰:諸方者,眾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盡行也。(謂當因人所宜以施治,是眾人各有其方也。)黃帝曰:此乃所謂守一勿失、萬物畢者也。

(人得其一,則萬變之道可畢矣。《移精變氣論》曰:治之極於一。即此謂也。)今余已聞陰陽之要,虛實之理,傾移之過,可治之屬;願聞病之變化,淫傳絕敗而不可治者,可得聞乎?(淫邪傳變,未必即危,正氣絕敗,則不可治矣。)岐伯曰:要乎哉問。道,昭乎其如日醒,窘乎其如夜瞑,能被而服之,神與俱成,畢將服之,神自得之,生神之理,可著於竹帛,不可傳於子孫。(昭乎如醒,道之明也。

窘乎如瞑,察之難也。著之竹帛,則澤及於人;傳之子孫,則道私於己,故不可也。)黃帝曰:何謂日醒?岐伯曰:明於陰陽,如惑之解,如醉之醒。黃帝曰:何謂夜瞑?岐伯曰:喑乎其無聲,漠乎其無形,折毛髮理,正氣橫傾,淫邪泮衍,血脈傳溜,大氣入臟,腹痛下淫,可以致死,不可以致生。(大氣,大邪之氣也。

凡邪之中人,(喑乎其無聲,不可得而聞也。漠乎其無形,不可得而見也。至其絕敗,則為折毛髮理,正氣橫傾等證,故有死無生也。喑音音。)黃帝曰:大氣入臟奈何?岐伯曰:病先發於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病發於心而傳於肺,火乘金也。

三日而金復乘木,故傳之肝也。五日而木復乘土,故傳之脾也。再三日而邪氣不退,其甚則死。冬月夜半,水王之極也。夏月日中,火王之極也。心火畏水,故冬則死於夜半。陽邪亢極,故夏則死於日中。蓋衰極亦死,盛極亦死,有所偏勝,則有所偏絕也。五行之氣,無不皆然,下文之義皆仿此。

)病先發於肺,三日而之肝,一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自肺而肝,自肝而脾,皆傳所勝也。自脾而胃,表裡相傳也。肺邪王於申酉,故冬則死於日入。金氣絕於寅卯,故夏則死於日出。)病先發於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三日而之腎,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此肝木傳土,而土邪復傳水臟也。木受傷者,金勝則危,故冬畏日入。肝發病者,木則同劇,故夏畏早食時也。)病先發於脾,一日而之胃,二日而之腎,三日而之膂膀胱,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此土邪乘水而表裡俱相傳也。人定在亥,而土病於冬者畏之,寒水反能侮土也。

白話文:

九十四、病傳死期

黃帝問:「我從夫子那裡學得九針之術,又私下研讀各種醫方,發現有導引行氣、按摩灸熨、針刺藥療等方法。這些療法該專精一種,還是全部運用呢?」

岐伯答:「這些方法適用於不同的人,並非一人需全數掌握。」(意指應根據個人情況選擇適宜療法。)

黃帝說:「這就是所謂『掌握根本,萬變不離其宗』的道理吧?」(人若通曉核心,便能應對各種變化。《移精變氣論》提到:「治療的最高境界在於專一。」即此意。)

黃帝又問:「我已明白陰陽綱要、虛實原理、失衡之害及可治之症;但想請教病情惡化、邪氣蔓延至無法救治的狀況,能否詳述?」(邪氣傳變未必致命,但正氣衰竭則難治。)

岐伯答:「此問關鍵。醫道清晰如白日清醒,晦澀如黑夜昏沈。若能領悟實踐,精神與醫術相融,自能通達。此理可載於典籍流傳後世,卻無法僅靠子孫繼承。」(明晰如醒,指醫道之明朗;晦澀如瞑,指察證之艱難。典籍能普惠眾人,私傳則局限,故不可行。)

黃帝問:「何謂『白日清醒』?」
岐伯答:「通曉陰陽,如解迷惑,如酒醒般明朗。」

黃帝問:「何謂『黑夜昏沈』?」
岐伯答:「無聲無形,邪氣潛伏。待毛髮枯折、正氣潰散,淫邪蔓延,血脈滯澀,大邪入臟,腹痛下洩,便致死無救。」(大邪指嚴重病氣。邪侵人體時無聲無形,難以察覺;一旦正氣敗絕,則必死無疑。)

黃帝問:「大邪入臟會如何?」
岐伯答:

  1. 病發於心:一日傳肺,三日傳肝,五日傳脾。若三日後未癒,冬季死於夜半,夏季死於正午。(心火剋肺金,再傳肝木、脾土。冬夜水旺剋心火,夏日火極自焚。)
  2. 病發於肺:三日傳肝,一日傳脾,五日傳胃。十日未癒,冬季死於日落,夏季死於日出。(肺金傳肝木、脾土,再傳胃。肺氣衰於寅卯,故夏季亡於日出。)
  3. 病發於肝:三日傳脾,五日傳胃,三日傳腎。三日未癒,冬季死於日落,夏季死於清晨。(肝木傳脾土,再傳腎水。肝病畏金剋,故冬日落時危;夏季清晨木氣同劇。)
  4. 病發於脾:一日傳胃,二日傳腎,三日傳膀胱。十日未癒,冬季死於亥時(人定),夏季死於晚食。(脾土傳腎水,再影響膀胱。亥時水旺反侮脾土,故冬季此時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