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八卷 (20)

回本書目錄

十八卷 (20)

1. 九十一、失守失強者死

(《素問·脈要精微論》)

五臟者,中之守也。(五臟者各有所藏,藏而勿失則精神完固,故為中之守也。)中盛藏滿,氣勝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中,胸腹也。藏,臟腑也。盛滿,脹急也。氣勝,喘息也。傷恐者,腎受傷也。聲如從室中言,混濁不清也。是皆水氣上逆之候,故為中氣之濕證,此脾肺腎三臟之失守也。

)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氣虛之甚,故聲不接續,肺臟失守也。)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神明將脫,故昏亂若此,心臟之失守也。)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要,約束也。幽門、闌門、魄門皆倉廩之門戶,門戶不能固則腸胃不能藏,所以泄利不禁,脾臟之失守也。要,平聲。

)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膀胱與腎為表裡,所以藏津液,水泉不止而遺溲失禁,腎臟之失守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五臟得守,則無以上諸病故生,失守則神去而死矣。)

夫五臟者,身之強也。(此下言形氣之不守,而內應乎五臟也。藏氣充則形體強,故五臟為身之強。)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升於頭,以成七竅之用,故頭為精明之府。頭傾者,低垂不能舉也。視深者,目陷無光也。臟氣失強,故精神之奪如此。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背乃臟俞所繫,故為胸中之府。背曲肩隨,亦臟氣之失強也。)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此腎臟之失強也。)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筋雖主於肝,而維絡關節以立此身者,惟膝膕之筋為最,故膝為筋之府。

筋憊若是,則諸經之失強也。僂音呂。)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髓充於骨,故骨為髓之府。髓空則骨弱無力,此腎臟之失強也。)得強則生,失強則死。(藏強則氣強,故生。失強則氣竭,故死。)

白話文:

九十一、失守失強者死

五臟是人體內在的守護者。(五臟各自儲藏精氣,若能固守不散失,則精神飽滿,因此稱為內在的守護。)若胸腹脹滿,臟腑氣機過盛,腎氣受損而恐懼,聲音如同從密室中傳出般混濁不清,這是中焦濕氣壅滯的表現。(「中」指胸腹,「藏」指臟腑,「盛滿」指脹急,「氣勝」指喘息,「傷恐」表示腎臟受損,「聲如從室中言」形容聲音混濁。這些都是水氣上逆的徵兆,屬於中焦濕證,反映脾、肺、腎三臟失守。)

說話聲音微弱,斷斷續續,許久才能再次發聲,這是氣虛嚴重的表現。(肺氣極度虛弱,導致聲音無法連貫,屬於肺臟失守。)衣被不整,言語混亂,不分親疏遠近,這是心神錯亂的現象。(心神即將渙散,因此神志昏亂,屬於心臟失守。)腸胃無法固攝水穀,是因為門戶失去約束。(「要」指約束。幽門、闌門、魄門都是腸胃的門戶,若門戶鬆弛,腸胃便無法儲藏,導致洩瀉不止,屬於脾臟失守。)

小便失禁,是膀胱無法固藏的表現。(膀胱與腎相表裡,負責儲藏津液,若小便失禁,屬於腎臟失守。)五臟若能固守則生,失守則死。(五臟功能正常則無上述病症,生命得以延續;若失守則神氣消散而死亡。)

五臟也是身體強健的基礎。(以下說明形體氣機的失調與五臟的關聯。)頭部是精氣神明匯聚之處,若頭部低垂、目光呆滯,表示精神即將耗竭。(五臟六腑的精氣皆上注於頭部,形成七竅的功能,因此頭為「精明之府」。「頭傾」指頭部低垂無法抬起,「視深」指眼睛深陷無神,反映臟氣衰弱,精神耗損。)

背部是胸中臟腑的支撐,若背部彎曲、肩膀下垂,表示臟腑功能即將衰敗。(背部與臟腑俞穴相連,故為「胸中之府」。背部彎曲、肩膀下垂,也是臟氣衰弱的表現。)腰部是腎臟的所在,若轉動困難,表示腎氣將竭。(此為腎臟功能衰弱的徵兆。)膝蓋是筋脈匯聚之處,若屈伸困難,行走時需彎腰扶物,表示筋脈將衰。(筋雖由肝主導,但維繫關節、支撐身體的關鍵在膝膕部位的筋脈,因此膝為「筋之府」。若筋脈如此衰弱,則反映全身經脈功能失調。)

骨骼是骨髓的居所,若無法久站,行走時顫抖搖晃,表示骨骼將衰。(骨髓充盈於骨中,故骨為「髓之府」。若骨髓空虛,則骨骼軟弱無力,此為腎臟功能衰弱的表現。)身體強健則生,衰弱則死。(臟腑強健則氣血充沛,生命得以延續;若臟腑衰弱則氣血枯竭,終致死亡。)

2. 九十二、五逆緩急

(《靈樞·玉版篇》)

黃帝曰:諸病皆有逆順,可得聞乎?岐伯曰:腹脹身熱脈大,是一逆也;(身熱脈大而加以腹脹,表裡之邪俱盛也,是為一逆。)腹鳴而滿,四肢清,泄,其脈大,是二逆也;(腹鳴而滿,四肢清冷而兼後泄,陰證也,脈不宜大而大者,脈證相反也,是為二逆。)衄而不止,脈大,是三逆也;(鼻衄在陰,脈大為陽,陽實陰虛,是謂三逆。

衄,女六切。)咳且溲血脫形,其脈小勁,是四逆也;(咳而溲血脫形者,正氣已衰,脈小而急者,邪氣仍在,邪正不能相當,是為四逆。)咳,脫形身熱,脈小以疾,是謂五逆也。(脫形身熱,真陰已虧而火猶不清也,其脈細小疾數,正邪盛正衰之候,是為五逆。)如是者,不過十五日而死矣。

(一節之更,時移氣易,客強主弱,則不能勝,故不過十五日而死。)

其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泄甚,是一逆也;(此下言五逆之急證也。腹大脹者,最忌中虛,若見四肢清冷而脫形泄甚者,脾元敗而陽氣去也,故為一逆。)腹脹便血,其脈大,時絕,是二逆也;(腹脹便血,陰病也,脈大時絕,孤陽將脫也,故為二逆。)咳,溲血,形肉脫,脈搏,是三逆也;(咳而溲血者,氣血俱病,形肉脫者敗在脾,脈搏者真藏也,敗在胃氣,故為三逆。

)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是四逆也;(嘔血胸滿引於背者,藏氣連乎背也,脈見細小疾數,則真元大虧矣,故為四逆。)咳嘔腹脹且飧泄,其脈絕,是五逆也。(上為咳嘔,中為脹滿,下為飧泄,三焦俱病,而脈至於絕者,有邪無正也,故為五逆。飧音孫。)如是者,不及一時而死矣。

(不及一時,謂不能周一日之時也。)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謂逆治。(病不可治而強治之,非惟無益,適以資害,是謂逆治也。)

白話文:

五逆緩急

黃帝問:各種病症都有逆順之分,可以詳細說明嗎?
岐伯回答:

  1. 第一逆:腹部脹滿、身體發熱且脈象洪大。(表裡邪氣皆盛,稱為一逆。)
  2. 第二逆:腹中鳴響且脹滿,四肢冰冷,腹瀉,脈象卻洪大。(陰證不該見大脈,脈證相反,稱為二逆。)
  3. 第三逆:鼻血不止,脈象洪大。(鼻衄屬陰證,脈大屬陽證,陽實陰虛,稱為三逆。)
  4. 第四逆:咳嗽兼小便帶血、形體消瘦,脈象細小而緊繃。(正氣衰弱,邪氣仍盛,正邪失衡,稱為四逆。)
  5. 第五逆:咳嗽、形體消瘦、身體發熱,脈象細小急促。(陰虧火旺,正虛邪盛,稱為五逆。)
    這類情況,患者通常在十五天內死亡。(氣機變化劇烈,邪盛正衰,難以支撐。)

急症五逆

  1. 第一逆:腹部極度脹大,四肢冰冷,形體消瘦且嚴重腹瀉。(脾陽衰敗,陽氣耗竭。)
  2. 第二逆:腹脹伴隨便血,脈象洪大卻時常中斷。(陰病見孤陽將脫之脈。)
  3. 第三逆:咳嗽、小便帶血、肌肉消脫,脈搏強硬無胃氣。(氣血俱傷,脾胃敗絕。)
  4. 第四逆:嘔血、胸悶痛牽連背部,脈象細小急促。(臟氣大虧,真元耗損。)
  5. 第五逆:咳嗽嘔吐、腹脹且腹瀉完穀不化,脈象斷絕。(三焦俱病,正氣全無。)
    這類患者,可能一天內死亡。(病情危急,無法度過一日。)

醫者若未察覺這些徵兆而施針,便是「逆治」。(強行治療無效之症,反而加重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