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八卷 (19)
十八卷 (19)
1. 九十、瘰癧
(《靈樞·寒熱篇》全)
黃帝問於岐伯曰:寒熱瘰癧在於頸腋者,皆何氣使生?岐伯曰:此皆鼠瘻,寒熱之毒氣也,留於脈而不去者也。(瘰癧者,其狀累然而歷貫上下也,故於頸腋之間,皆能有之。因其形如鼠穴,塞其一,復穿其一,故又名為鼠瘻。蓋以寒熱之毒,留於經脈,所以聯絡不止。一曰結核連續者為瘰癧,形長如蜆哈者為馬刀。
又曰脅肋下者為馬刀。瘰,裸、壘二音。癧音歷。瘻音漏。)黃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鼠瘻之本皆在於臟,其末上出於頸腋之間,其浮於脈中,而未內著於肌肉而外為膿血者,易去也。(瘰癧必起於少陽,而後延及陽明,二經表裡相傳,乃至厥陰、太陰俱能為病。大抵因鬱氣之積、食味之厚或風熱之毒結聚而成,故其所致之本皆出於臟,而標則見乎頸腋之間也。
若其毒之未甚,則但浮見脈中,尚未著於肌肉以化膿血者,去之猶易;若其膿血既成,則為力較難也。)黃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請從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絕其寒熱。(謂去其致之之本,則外見之末,自可引而衰也。)審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來以去之。(予,與之針也。
審按其道,審脈氣所由之道也。徐往徐來,即補瀉之法,所謂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也。)其小如麥者,一刺知,三刺而已。(小如麥者,其初起也,故一刺即知其效,三刺其病可已,所以治在宜早,不可因小而忽之。
)黃帝曰:決其生死奈何?岐伯曰:反其目視之,其中有赤脈,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而死,見赤脈不下貫瞳子可治也。(目者,宗脈之所聚也。瞳子者,骨之精也。赤脈下貫瞳子,以邪毒之焰深賊陰分而然,死之徵也。
然脈見二三者,其氣散而緩,脈聚為一者,其毒銳而專,此又死期遲速之有異也。又論疾診尺篇言診寒熱者亦同此法,詳脈色類三十二。)
白話文:
九十、瘰癧
黃帝問岐伯:「長在頸部和腋下的寒熱瘰癧,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岐伯回答:「這些都是鼠瘻,是寒熱毒氣滯留在經脈中無法排出所致。」(瘰癧的形狀像一串珠子,上下連貫,所以會出現在頸部和腋下。因為形狀像老鼠打的洞,堵住一個又穿出另一個,所以又稱鼠瘻。寒熱毒氣滯留於經脈,導致連綿不絕。另一說法是結核連續的稱為瘰癧,形狀細長如蜆蛤的稱為馬刀。也有人說長在脅肋下的叫馬刀。)
黃帝問:「如何治療?」岐伯說:「鼠瘻的病根在內臟,症狀表現在頸腋之間。如果毒氣僅浮於脈中,尚未深入肌肉形成膿血,較易治療。」(瘰癧通常始於少陽經,再擴及陽明經,兩經表裡相傳,甚至可能影響厥陰、太陰經。多因鬱氣積聚、飲食過於肥厚,或風熱毒氣凝結而成,所以病根在內臟,症狀顯現在頸腋。若毒氣未深,僅浮於脈中,未化膿血,治療較易;若已化膿血,則較難處理。)
黃帝問:「具體如何治療?」岐伯說:「應從病根著手,再處理外在症狀,可使病情減輕並消除寒熱。」(意指去除病因,外在症狀自然能緩解。)「仔細診察經脈運行路線,施以針刺,緩慢進出以祛除病邪。」(「予」指施針。審察經脈氣血運行之道,緩慢進出即補瀉之法,所謂慢進快出為補,快進慢出為瀉。)「若腫塊小如麥粒,針刺一次見效,三次即可痊癒。」(小如麥粒是初期症狀,所以針刺一次即有效,三次可治癒,強調及早治療,不可輕忽小症狀。)
黃帝問:「如何判斷生死?」岐伯答:「翻開患者眼瞼觀察,若有紅血絲上下貫穿瞳孔,見一條血絲預後一年內死亡,一條半則一年半,兩條則兩年,兩條半則兩年半,三條則三年內死亡。若紅血絲未貫穿瞳孔,則可治癒。」(眼睛是經脈匯聚之處,瞳孔代表腎精。紅血絲貫穿瞳孔,表示邪毒深入陰分,是死兆。若血絲分散較緩,死期較慢;若集中一條,則毒勢銳利,死期較快。此診斷法亦見於《論疾診尺篇》中關於寒熱病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