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八卷 (18)
十八卷 (18)
1. 八十七、風寒癰腫
(《素問·脈要精微論》)
帝曰: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生?(此言諸病癰腫而有兼筋攣骨痛者也。諸家以癰腫、筋攣、骨痛,釋為三證,殊失經意。觀下文曰此寒氣之腫,則其所問在腫,義可知矣。)岐伯曰: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惟風寒之變在經,所以兼筋骨之痛。今有病大項風、蝦蟆瘟之屬,或為頭項咽喉之癰,或為肢節肌肉之腫,正此類也。
八風義,詳運氣類三十五。)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此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四時之病,即時氣也。治之以勝,如《至真要大論》曰:治諸勝復,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堅者軟之,脆者堅之,衰者補之,強者瀉之,各安其氣,必清必靜,則病氣衰去。此之謂也。
)
白話文:
八十七、風寒癰腫
黃帝問:各種癰腫並伴有筋脈拘攣、骨骼疼痛的症狀,這些是如何產生的?(此處討論的是癰腫同時兼有筋攣骨痛的病症。各家註解將癰腫、筋攣、骨痛視為三種獨立病症,實則偏離經文原意。觀察下文中提到「此寒氣之腫」,可知黃帝所問的重點在於腫脹,其含義由此可明。)
岐伯回答:這是因寒氣鬱結而腫脹,由八風變化所致。(唯有風寒之邪侵襲經絡,才會同時引發筋骨疼痛。如今像大項風、蝦蟆瘟這類疾病,有的表現為頭頸咽喉部位的癰腫,有的則為四肢關節或肌肉腫脹,正屬於此類情況。關於「八風」的詳細解釋,可參閱運氣類第三十五篇。)
黃帝問:該如何治療?
岐伯回答:這是四時氣候變化引發的疾病,應以五行相剋之法調治而癒。(四時之病即季節性外感病邪。所謂「以勝治之」,如《至真要大論》所言:治療各類偏勝或復發之症時,寒證用熱藥,熱證用寒藥,溫證用清涼藥,清涼證用溫藥,發散太過者收斂,鬱結者疏散,乾燥者滋潤,拘急者舒緩,堅硬者軟化,脆弱者加固,虛弱者補益,強盛者瀉洩,使氣機歸於平和,確保體內清淨安寧,病邪自然消退。這便是治療的原則。)
2. 八十八、胃脘癰頸癰
(《素問·病能論》)
黃帝問曰:人病胃脘癰者,診當何如?岐伯對曰:診此者當候胃脈,其脈當沉細,沉細者氣逆,(胃脈見於右關,所謂中附上,右外以候胃也。胃為多氣多血之腑,脈當洪大,而反見沉細,故為胃氣之逆。脘音管。)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胃氣逆而人迎盛,逆在臟而熱在經也,即《終始》等篇所云人迎三盛病在陽明之謂。
)人迎者胃脈也,(人迎在結喉旁,足陽明動脈也。)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癰也。(陽明氣逆而盛,則熱邪聚於胃脘,故留結為癰。)
帝曰:有病頸癰者,或石治之,或針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其真安在,言孰為正治之法也。)岐伯曰:此同名異等者也。(頸癰之名雖同,而證則有異,故治亦各有所宜。)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去之;(息,止也。癰有氣結而留止不散者,治宜用針以開除其氣,氣行則癰愈矣。
)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瀉之,此所謂同病異治也。(欲瀉其血,宜用砭石,血泄則氣衰而癰亦愈,此病同而治異也。)
白話文:
八十八、胃脘癰與頸癰
黃帝問道:人若患上胃脘癰,診斷時應如何判斷?岐伯回答:診斷此病需觀察胃脈,其脈象應為沈細,沈細表示氣機上逆。(胃脈顯現於右關部,即所謂「中附上」,右側外緣對應胃部。胃屬多氣多血的臟腑,脈象本應洪大,若反見沈細,即為胃氣上逆。)氣逆時,人迎脈會特別旺盛,旺盛則代表有熱。(胃氣上逆導致人迎脈旺盛,逆在臟腑而熱在經絡,即《終始》等篇所說「人迎脈三盛則病在陽明」之意。)人迎脈屬胃脈,(位於結喉兩側,為足陽明經的動脈。)若胃氣上逆且人迎脈旺盛,熱邪便會積聚於胃部而無法消散,因而形成胃脘癰。(陽明經氣逆且旺盛,熱邪聚於胃脘,滯留結聚成癰。)
黃帝又問:有人患頸癰,或用砭石治療,或用針灸治療皆能痊癒,其中真正的道理何在?(「其真安在」意為哪種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岐伯回答:這是病名相同但證型不同的緣故。(頸癰名稱雖同,但證候有異,因此治療方法也各有適用。)若癰因氣滯而停聚,宜用針刺疏通以消除;(「息」指停滯。癰因氣結而滯留不散者,適合用針刺疏通氣機,氣行則癰自癒。)若氣盛且血瘀聚積,則宜用砭石放血瀉熱,此即所謂「同病異治」。(欲瀉除瘀血,宜用砭石刺血,血出則氣衰而癰癒,此為病症相同但治法相異之理。)
3. 八十九、癰疽五逆
(《靈樞·玉版篇》)
黃帝曰:病之生時,有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營氣不行,乃發為癰疽;陰陽不通,兩熱相搏,乃化為膿,小針能取之乎?(喜怒不測,則氣有所逆;飲食不節,則臟有所傷;陰氣不足,故營有不行;陽氣有餘,故熱從而聚,皆足以致癰疽也。)岐伯曰:聖人不能使化者,為之邪不可留也。
故兩軍相當,旗幟相望,白刃陳於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謀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無白刃之難者,非一日之教也,須臾之得也。夫至使身被癰疽之病,膿血之聚者,不亦離道遠乎?夫癰疽之生,膿血之成也,不從天下,不從地出,積微之所生也。故聖人自治於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邪在天下則為亂,邪在人身則為病,及其已成,則雖聖人不能使之化,是以邪不可留也。譬之用兵者,必有夙教,必有定謀,而後可保其無危。人之治身,可素無調養之道乎?故惟聖人乃能自治於未形,愚者每遭其患矣。)黃帝曰:其已形不予遭,膿已成不予見,為之奈何?岐伯曰:膿已成十死一生,故聖人弗使已成,而明為良方,著之竹帛,使能者踵而傳之後世,無有終時者,為其不予遭也。
(此言兆庶之多,千古之邈,安得人人遭遇以救其疾苦,故惟有著之竹帛,以遺教將來,正為人之不予遭也。)黃帝曰:其已有膿血而後遭乎,不道之以小針治乎?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膿血者,其唯砭石鈹鋒之所取也。(針小者功小,無濟於事;針大者多害,恐有所傷。
故惟砭石及鈹針鋒針,皆可以取癰疽之膿血。針義詳針刺類二。砭,標兼切。鈹音披。)黃帝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岐伯曰:其在逆順焉。黃帝曰:願聞逆順。岐伯曰:以為傷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內藥而嘔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項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脫,是五逆也。除此五者為順矣。
(又《寒熱病篇》曰:五臟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背三,五臟之腧四,項五。此五部有癰疽者死。是亦五逆之屬也。詳針刺類五十四。內,納同。嘶音西,聲破損也。)
白話文:
八十九、癰疽五逆
黃帝問:疾病發生時,若情緒喜怒無常、飲食不節制,導致陰氣不足、陽氣過盛,營氣運行受阻,便會形成癰疽;陰陽失調,兩股熱邪相互搏擊,則化為膿液。此時能用小針治療嗎?(喜怒無常會使氣機逆亂;飲食不節會損傷臟腑;陰氣不足導致營氣滯留;陽氣過盛促使熱邪聚集,皆可能引發癰疽。)
岐伯答:即使聖人也無法化解已形成的病邪,因邪氣不可久留。
譬如兩軍對峙,旗幟相望,刀刃佈滿戰場,絕非一日之謀。能讓百姓遵令守禁、士兵免於死傷,也非短暫教導可成。若等到身患癰疽、膿血積聚,豈非遠離養生之道?癰疽與膿血的生成,非憑空而來,而是微小病變累積所致。因此聖人防患於未然,愚者卻待病勢已成才應對。
(邪氣在天下引發動亂,在人體則致病。一旦病成,聖人也無法逆轉,故須及早祛邪。如同用兵需長期訓練與謀劃,方能確保安全。治身之道,豈能平日不調養?唯有聖人能於病未成形時自治,愚者常遭其害。)
黃帝問:若病已成形卻未及時發現,膿已形成卻未察覺,該如何?岐伯答:膿成後治癒率極低,故聖人預防其形成,並將良方記載於竹帛,讓後世能者傳承,正因無法確保人人及時得救。
黃帝問:若已化膿,能否以小針治療?岐伯答:小針效力有限,大針易生危害,故膿血已成時,宜用砭石或鈹針、鋒針排膿。
黃帝問:危害大者是否無法治癒?岐伯答:關鍵在於「逆順」。黃帝請詳述,岐伯列舉五種逆症:
- 眼白泛青黑、瞳孔縮小。
- 服藥即嘔吐。
- 腹痛劇烈且極度口渴。
- 肩頸活動困難。
- 聲音嘶啞、面色枯槁。
除此五者為順症,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