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三卷 (18)
三卷 (18)
1. 十一、氣口獨為五臟主
蓋上古診法有三:一取三部九候以診通身之脈,一取太陰陽明以診陰陽之本,一取左右氣口以診臟腑之氣。然則人迎自有其位,脈經則扯人迎於左手,而分氣口於右手,不知何據何見而云然?愚初惑之,未敢遽辯,及見綱目之釋人迎氣口者,亦云人迎在結喉兩旁,足陽明之脈也。又見龐安常論脈曰:何謂人迎?喉旁取之。
近見徐東皋曰:脈經謂左手關前一分為人迎,誤也。若此數君者,已覺吾之先覺矣,茲特引而正之。嗚呼!夫一言之謬,遺誤千古,成心授受,何時復正哉?立言者,可不知所慎乎?)岐伯曰: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
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人有四海而胃居其一,是為水穀之海。臟腑之屬,陽為腑,陰為臟,胃屬陽而為六腑之本,故云六腑之大源。然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故又曰胃為五臟六腑之海。氣口本屬太陰,而曰亦太陰者何也?蓋氣口屬肺,手太陰也;布行胃氣,則在於脾,足太陰也。按營衛生會篇曰: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
厥論曰: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經脈別論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然則胃氣必歸於脾,脾氣必歸於肺,而後行於臟腑營衛,所以氣口雖為手太陰,而實即足太陰之所歸,故曰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而變見於氣口,故胃為臟腑之大源,然無不由脾達肺也。
見音現。)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氣味之化,在天為氣,在地為味。上文言五味入口藏於胃者,味為陰也;此言五氣入鼻藏於心肺者,氣為陽也。鼻為肺之竅,故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觀此兩節曰味曰氣,皆出於胃而達於肺,既達於肺,亦必變見於氣口,故氣口獨為五臟主。
)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此治病之四要也。下言二陰,二陰者,腎之竅,胃之關也。脈要精微論曰: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故二便為胃氣之關鎖,而系一身元氣之安危,此下之不可不察也。適,測也。脈為氣血之先,故獨取寸口以決吉凶之兆。
如平人氣象論曰: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脈無胃氣亦死。此脈之不可不察也。志意者,如本藏篇曰: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是志意關乎神氣而存亡系之,此志意之不可不察也。病有標本,不知求本,則失其要矣;病有真假,不知逆從,則及於禍矣。
此病因之不可不察也。合是四者而會觀之,則治病之妙,無遺法矣。)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陽之靈曰神,陰之靈曰鬼。張子曰: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程子曰:鬼神只是一個造化,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是也。然則鬼神者,即天地之靈耳。
白話文:
十一、氣口獨為五臟主
上古診脈方法有三種:一是透過三部九候診察全身脈象,二是透過太陰、陽明診斷陰陽根本,三是透過左右氣口觀察臟腑之氣。然而,「人迎脈」本有其固定位置,《脈經》卻將人迎脈歸於左手,並將氣口脈分於右手,不知依據何在?我起初對此感到困惑,不敢輕易反駁,後來看到《綱目》解釋人迎與氣口時,也提到人迎位於喉結兩旁,屬於足陽明經脈。龐安常論脈時也說:「何謂人迎?從喉旁取之。」
近來徐東皋更指出:《脈經》稱左手關前一分為人迎,是錯誤的。這幾位醫家的見解,已先於我察覺此誤,故特此引用並加以修正。唉!一句話的謬誤,可能流傳千古,若固執己見、代代相傳,何時才能糾正?著書立說者,豈能不謹慎?
岐伯說:「胃是水穀之海,六腑的根本來源。五味入口後儲藏於胃,滋養五臟之氣,而氣口也屬於太陰。」因此,五臟六腑的氣味皆源自胃,並顯現於氣口。(人體有四海,胃為其中之一,稱為「水穀之海」。臟腑分類中,陽為腑,陰為臟,胃屬陽且為六腑之本,故稱「六腑之大源」。然而,五味入口後藏於胃以滋養五臟之氣,所以又說「胃為五臟六腑之海」。氣口本屬太陰,為何說「亦太陰」?因為氣口屬肺,為手太陰;而胃氣的運行則依賴脾,屬足太陰。《營衛生會篇》提到:「穀物入胃後傳輸至肺,五臟六腑皆受其氣。」《厥論》也說:「脾主為胃輸布津液。」《經脈別論》則言:「水飲入胃後,精氣遊溢,上輸於脾,脾氣散佈精微,上歸於肺。」由此可知,胃氣必先歸於脾,脾氣再歸於肺,之後才運行於臟腑營衛。因此,氣口雖屬手太陰,實則為足太陰之氣所歸,故稱「氣口亦太陰」。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自胃,並顯現於氣口,因此胃為臟腑之源,但皆須透過脾與肺傳達。)
此外,五氣入鼻後藏於心肺,若心肺有病,鼻子就會不通暢。(氣味的變化,在天為氣,在地為味。前文提到「五味入口藏於胃」,指的是屬陰的味;此處說「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則指屬陽的氣。鼻為肺之竅,故心肺有病時鼻會受影響。綜觀這兩段,無論味或氣,皆出自胃而達於肺,既然達於肺,也必顯現於氣口,因此氣口獨為五臟之主。)
治病時必須觀察二便、測量脈象、審視患者意志與病情。(此為治病四大要點。「下」指二陰,即腎之竅、胃之關。《脈要精微論》說:「倉廩不藏者,門戶失守。」能守則生,失守則死。因此,二便為胃氣之關鎖,關係全身元氣安危,不可不察。「適」即測量,脈象為氣血先兆,故獨取寸口以斷吉凶。如《平人氣象論》所言:「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脈無胃氣亦死。」此為脈象之重要性。意志方面,《本藏篇》提到:「志意和則精神專注,魂魄不散,情緒穩定,五臟不受邪。」意志關乎神氣存亡,不可輕忽。病情有標本真假,若不求根本或辨別逆從,可能招致禍患。綜合這四項觀察,治病之法方能完備。)
若患者迷信鬼神,便難以與其談論醫道至理。(陽之靈為神,陰之靈為鬼。張載說:「鬼神是陰陽二氣的自然作用。」程頤則言:「鬼神即造化,如天尊地卑、雷霆風雨等自然現象。」因此,鬼神實為天地之靈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