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六卷 (3)

回本書目錄

六卷 (3)

1. 二十二、關格

(素問六節藏象論,脈要精微論)

白話文:

(《黃帝內經·素問》中的「六節藏象論」和「脈要精微論」篇章內容)

人體的五臟,心、肝、脾、肺、腎,是生命的根本。它們各自有其功能,心主血脈,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氣,腎主骨。五臟的功能正常,人才能健康。

人體的脈象可以反映出身體的健康狀態,診察脈象可以知道疾病的深淺。脈象有力無力、滑澀、長短等變化,都與內臟的健康息息相關。通過觀察脈搏的這些特徵,可以判斷病情,指導治療。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以上為格陽。(素問六節藏象論。人迎,足陽明胃脈也,在頸下夾結喉旁一寸五分。一盛二盛,猶言一倍二倍,謂以人迎寸口相較,或此大於彼,或彼大於此,而有三倍四倍之殊也。禁服篇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故人迎寸口而至於盛衰相倍者,乃不免於病矣。

白話文:

人迎脈象過盛,代表陽氣在少陽經脈為病。過盛兩倍,代表陽氣在太陽經脈為病。過盛三倍,代表陽氣在陽明經脈為病。超過四倍,則代表陽氣閉阻在陽經。

(出自《素問·六節藏象論》。人迎穴位於足陽明胃經,在頸部下頜骨旁一寸五分處。過盛一倍、二倍,就是指人迎脈象與寸口脈象相比,要麼前者大於後者,要麼後者大於前者,而且相差三倍、四倍。

《禁服篇》說:寸口脈反映內在,人迎脈反映外在,兩者相應,同步變化。如果兩者相差不大,春天和夏天人迎脈略大,秋天和冬天寸口脈略大,這樣的人健康。

因此,當人迎脈和寸口脈相差過大時,說明身體已經出現疾病。)

然人迎候陽,故一盛在少陽,膽與三焦也。二盛在太陽,膀胱小腸也。三盛在陽明,胃與大腸也。四盛以上者,以陽脈盛極而陰無以通,故曰格陽。此義終始、禁服二篇,分別尤詳,見針刺類二十八、九。又經脈篇所載亦明,見疾病類十。)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關陰。

白話文:

人迎脈迎接陽氣,所以陽氣最盛時在少陽,就是膽和三焦。陽氣第二盛時在太陽,就是膀胱和小腸。陽氣第三盛時在陽明,就是胃和大腸。四指脈以上都出現浮洪脈,這是因為陽氣極盛而陰氣不足以通過,所以稱為「格陽」。這個道理在《終始篇》和《禁服篇》中闡述得很詳細,請參照《針刺類》二十八、二十九。此外,《經脈篇》中的記載也很明確,請參照《疾病類》十。

寸口脈一盛,則病在厥陰;二盛,則病在少陰;三盛,則病在太陰;四盛以上,則稱為「關陰」。

(寸口,手太陰肺脈也。寸口候陰,故一盛在厥陰,肝與心主也。二盛在少陰,心與腎也。三盛在太陰,脾與肺也。四盛以上者,以陰脈盛極而陽無以交,故曰關陰。終始、禁服二篇詳義同前。)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羸,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俱盛四倍以上,謂盛於平常之脈四倍也。

白話文:

(寸口是手太陰肺經的部位。寸口反映陰脈,所以脈象豐盛時,主心肝之厥陰脈氣過盛。兩次脈象豐盛時,主心腎之少陰脈氣過盛。三次脈象豐盛時,主脾肺之太陰脈氣過盛。四次脈象豐盛或以上,表示陰脈氣血充盛到極點,陽脈無法溝通,因此稱為「關陰」。《終始》、《禁服》兩篇的詳細解說與前述相同。)

人迎穴和寸口的脈象都比平常豐盛四倍以上,稱為「關格」。關格脈象虛弱,無法與天地間的精氣溝通,就會死亡。(比平常脈象豐盛四倍以上,是指脈象比平常豐盛四倍。)

物不可以過盛,盛極則敗。凡脈盛而至於關格者,以陰陽離絕,不能相營,故至羸敗。極,盡也。精氣,天稟也。言不能盡其天年而夭折也。脈度篇曰:邪在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氣盛矣。陽氣太盛則陰不利,陰脈不利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氣盛矣。

白話文:

所有事物都不可以過於旺盛,過於旺盛就會走向衰敗。脈象過於旺盛,導致陰陽脫節,無法相互調和,最終會導致衰弱和死亡。這裡的「極」意為「到頭」,「精氣」是指天生的體質。意思是人不能活完天賦的壽命,而是夭折。

《脈度篇》中說:邪氣侵犯腑臟,會造成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會導致氣血瘀滯;氣血瘀滯,就會使陽氣過剩。陽氣過剩,就會損害陰氣;陰脈受損,則會導致血脈瘀滯;血脈瘀滯,就會使陰氣過盛。

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愚按:關格脈證,本經垂訓極明,世人病此不少;而歷代醫師,每各立名目以相傳訓,甚至並其大義而失之,其謬甚矣。夫所謂關格者,陰陽否絕,不相榮運,乖羸離敗之候也。

白話文:

陰氣過於旺盛,則陽氣無法正常運行,因此稱為「關」。陽氣過於旺盛,則陰氣無法正常運行,因此稱為「格」。陰陽兩氣都過於旺盛時,無法互相滋生,因此稱為「關格」。出現「關格」現象,代表人無法活到正常的壽命。

愚按:關於「關格」脈象的徵兆,在《本經》中已經有非常清楚的說明,世間患有此症的人並不少;然而歷代醫師往往各自提出不同的名稱來傳授和說明,甚至有人誤解其主要意義,實在是大大的謬誤。所謂「關格」,是指陰陽之間完全隔絕,不能互相滋養運行,導致身體虛弱衰敗的徵兆。

故人迎獨盛者,病在三陽之腑也。寸口獨盛者,病在三陰之臟也。蓋太陰行氣於三陰,而氣口之脈,亦太陰也。陽明行氣於三陽,而人迎之脈,在結喉之旁也。故古法診三陽之氣於人迎,診三陰之氣於寸口。如四時氣篇曰:氣口候陰,人迎候陽。正此謂也。其於關格之證,則以陰陽偏盛之極,而或見於人迎,或見於氣口,皆孤陽之逆候,實真陰之敗竭也。故六腑之陰脫者曰格陽,格陽者,陽格於陰也。

白話文:

如果只有「人迎」脈搏跳動顯著,說明疾病在三陽腑。如果只有「寸口」脈搏跳動顯著,說明疾病在三陰臟。

這是因為「太陰」臟經負責讓氣在三陰經脈中運行,而「氣口」脈屬於「太陰」經脈。而「陽明」腑經負責讓氣在三陽經脈中運行,而「人迎」脈位於喉結旁邊。

所以古代的診斷方法是通過「人迎」脈診斷三陽之氣,通過「寸口」脈診斷三陰之氣。就像《四時氣篇》中所說:「『氣口』脈候陰經氣血,『人迎』脈候陽經氣血。」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出現經絡不通的現象,往往是因為陰陽失衡,可能表現為「人迎」脈搏或「氣口」脈搏過於跳動。這種情況都是孤陽亢盛的異常徵兆,實際上是真陰衰竭的緣故。

因此,六腑陰氣脫離的狀態稱為「格陽」,意思是陽氣格拒陰氣。

五臟之陰脫者曰關陰,關陰者,陰拒乎陽也。臟腑之陰俱脫,故云關格。然既曰陰陽關格,必其彼此痞絕,似當陰陽對言,而余皆謂之陰脫者何也?正以脈盛之極為無陰,無陰則無根,而孤陽浮露於外耳,凡犯此者,必死無疑。余嘗於蒯司馬、田宗伯輩見之,其脈則堅盛至極,其證則喘息日增,甚至手頸通身之脈,俱為振動不已,是皆酒色傷精所致,終至不救。故本神篇曰: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白話文:

五臟的陰氣脫離身體就稱為「關陰」,「關陰」是指陰氣阻擋陽氣。臟腑的陰氣都脫離,所以稱為「關格」。按理來說,既然稱作陰陽關格,必然是彼此之間阻絕,好像應該陰陽對稱,為什麼我卻都稱之為陰脫呢?因為脈象強盛到極點就表示沒有陰氣,沒有陰氣就沒有根基,只有陽氣孤獨地浮現於外。凡是出現這種情況的,必定會死。

我曾經在蒯司馬、田宗伯等人的身上見過,他們的脈象強勁至極,症狀是喘息日益加重,嚴重到手頸全身的脈搏都持續跳動不已,這些都是由於縱慾過度而損傷精氣所導致的,最終都無法挽救。因此,《本神篇》說:五臟主要的職責就是收藏精氣,不可損傷。如果損傷精氣就會失去守衛而導致陰虛,陰虛就會沒有氣,沒有氣就會死亡。

其即關陰格陽之謂歟?又按:關格之脈,如六節藏象、脈度、終始、禁服、經脈等篇,言之再四。蓋恐其難明,故宣而又宣,誠重之也。而後世諸賢,鮮有得其旨者,豈皆未之察耶?夫人迎在頭,系陽明表脈,故人迎倍大者曰格陽。寸口在手,系太陰里脈,故寸口倍大者曰關陰。

白話文:

這是不是關閉陰脈而展現陽脈的道理呢?另外,關於關格之脈,比如《六節藏象論》、《脈度論》、《終始論》、《禁服論》、《經脈論》等篇章,反覆闡述過很多次。大概是因為擔心這個理論難以理解,所以才反覆宣講,足見它非常重要。然而,後世的賢者鮮有領悟其真諦的,難道都是因為沒有仔細探究嗎?「人迎」穴位位於頭部,屬於陽明表脈,所以人迎脈搏比平時大一倍的情況叫做「格陽」。「寸口」穴位位於手上,屬於太陰裏脈,所以寸口脈搏比平時大一倍的情況叫做「關陰」。

此以陰陽痞絕,氣不相營,故名關格,不可易也。而三難曰: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何謂也?然。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關以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故仲景宗之曰: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白話文:

這是因為陰陽氣血阻滯不通,氣機不相通暢,所以稱為關格,這是無法改變的。三難中提到:脈象有過盛、不足、陰陽相混、浮浮沉沉、有關有格,這是什麼意思?是的。關脈之前,是陽氣的活動,脈象應該浮現九分。過盛的脈象稱為「太過」,過弱的脈象稱為「不及」。從魚際往上,出現浮脈稱為「溢」,是指外關內格。這種脈象是陰氣超過陽氣。關脈之後,是陰氣的活動,脈象應該沉入一寸。過盛的脈象稱為「太過」,過弱的脈象稱為「不及」。從少商往下,出現沉脈稱為「覆」,是指內關外格。這種脈象是陽氣超過陰氣。所以《傷寒雜病論》的作者張仲景強調:在尺脈部位是關脈,在寸脈部位是格脈;關脈不通暢就會小便不利,格脈不通暢就會嘔吐反胃。

夫人迎四倍,寸口四倍,既非尺寸之謂,而曰吐逆者,特隔食一證耳,曰不得小便者,特癃閉一證耳,二證未必至死,何兩經諄諄特重之若是耶?繼自王叔和以後,俱莫能辨,悉以尺寸言關格,而且云左為人迎,右為氣口,以致後世惑亂,遂並陰陽表裡大義盡皆失之。迨及東垣之宗脈經者,則亦以左為人迎,右為氣口。

白話文:

人迎脈和寸口脈如果都出現四倍的情況,這並不是單純指脈搏的長短,而是指有嘔吐的症狀;說到「不能小便」,則是指有小便不通的症狀。這兩種症狀並不一定會致命,為什麼《素問》和《靈樞》兩部經典都反覆強調它們如此重要呢?自王叔和之後,沒有人能正確解釋,都用脈搏長短來解釋「關格」,而且說左邊的脈搏是人迎脈,右邊的脈搏是氣口脈,導致後世對此混淆不清,甚至連陰陽表裡的大義都喪失了。到了劉完素的《宗脈經》,也同樣認為左邊的脈搏是人迎脈,右邊的脈搏是氣口脈。

曰氣口之脈,大四倍於人迎,此清氣反行濁道也,故曰格。人迎之脈,大四倍於氣口,此濁氣反行清道也,故曰關。其宗仲景者,則亦曰格則吐逆,關則不便。甚至丹溪則特立關格一門,曰此證多死,寒在上,熱在下,脈兩寸俱盛四倍以上。

白話文:

有醫書說氣口脈比人迎脈大四倍,這是清氣逆行在濁氣所走的道路上,所以稱為「格」。人迎脈比氣口脈大四倍,這是濁氣逆行在清氣所走的道路上,所以稱為「關」。後世的仲景派也說:脈格則會嘔吐,脈關則大便不通。甚至有丹溪派的人特別提出「關格」這一病證,他們說這種病症多半會死亡,是因為寒氣在上,熱氣在下,兩寸脈都比常人大四倍以上。

夫兩寸俱盛四倍,又安得為寒在上熱在下耶?其說愈乖,其義愈失,致使後學茫然莫知所辨,欲求無誤,其可得乎?獨近代馬玄臺知諸子之非,而謂關格之義,非隔食癃閉之證,曰嗚呼痛哉!軒岐之旨乎。

白話文:

如果兩寸脈都盛,那不就是四倍於正常嗎?怎麼能說寒在上而熱在下呢?這樣的說法越奇怪,道理就越講不通,導致後人迷惑不知如何分辨,這種說法怎麼可能沒有錯誤?只有近代的馬玄臺知道諸子們的論點有誤,他認為關格的意思不是指隔絕食物而導致閉塞,不禁感嘆軒岐的學說啊!

秦張王李朱,後世業醫者所宗,尚與內經渺然如此,況能使後世下工,復知關格為脈體而非病名也,又焉能決關格脈之死生,治關格脈之病證,及治隔證閉癃證而無謬也哉?此馬子之言誠是矣,然觀其諸篇之注,則亦未詳經義,謬宗叔和,仍以左為人迎,右為氣口,竟置陽明胃脈於烏有,而仍失本經表裡陰陽根本對待之義,此其復為誤也。故於陰陽別論中三陽在頭三陰在手之義,竟皆謬注。

白話文:

秦代的張仲景、王叔和、李東垣、朱丹溪,後世學習醫術的人所景仰的,尚且對於《黃帝內經》的理解都這麼模糊,何況能夠讓後世初學者,再次理解關格是指脈象的類型,而不是病名,又怎麼能夠判斷關格脈的死活,治療關格脈所引起的疾病,以及治療隔證、閉癃證而不犯錯誤呢?馬子材的說法誠然正確,但觀看馬子材著作中對於《黃帝內經》的註釋,他對經義的理解也不夠深入,錯誤地遵循叔和的觀點,仍然認為左寸是「人迎」脈,右寸是「氣口」脈,完全忽略了陽明胃脈的存在,依然失去《黃帝內經》表裡陰陽相對應的基本道理,這也是馬子材的錯誤之處。因此,對於《陰陽別論》中「三陽在頭,三陰在手」的意義,馬子材的註釋全部都錯誤百出。

嗚呼!玄臺哀前人之誤,而余復哀其誤,所謂後人而復哀後人也。使余之後人,又復有哀余之誤者,余誠不自知其非,而今日之言,乃又不如無矣。

白話文:

唉!我哀嘆前人犯下的錯誤,而我又哀嘆我自己的錯誤,所謂後人又哀嘆後人的錯誤。假如我的後人也像我一樣哀嘆我的錯誤,我實在不知我是錯的,因此今日所說的話,反而不如不說。

岐伯曰:反四時者,有餘為精,不足為消。(素問脈要精微論。此言四時陰陽,脈之相反者,亦為關格也。禁服篇曰: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以人迎為陽脈而主春夏,寸口為陰脈而主秋冬也。若其反者,春夏氣口當不足而反有餘,秋冬人迎當不足而反有餘,此邪氣之有餘,有餘者反為精也。春夏人迎當有餘而反不足,秋冬寸口當有餘而反不足,此血氣之不足,不足者日為消也。

白話文:

岐伯說:當四季陰陽相反時,多出來的(氣血)稱為精,不足的(氣血)稱為消。

這句話是在說,當四季陰陽相反時,脈象也會出現相反的變化,這也表示身體出現了關格(氣血不通)。

《禁服篇》中提到:在春夏,人迎脈會稍大;在秋冬,寸口脈會稍大。如果正好相反,就稱為「平人」。因為人迎脈是陽脈,主管春夏;寸口脈是陰脈,主管秋冬。

如果出現相反的情況,比如在春夏天氣口脈應不足但反而有餘,在秋冬人迎脈應不足但反而有餘,這就表示邪氣過盛,多出來的氣血稱為精。

又比如在春天天氣口脈應有餘但反而不足,在秋冬寸口脈應有餘但反而不足,這就表示血氣不足,不足的氣血稱為消。

)應太過,不足為精;應不足,有餘為消。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如春夏人迎應太過,而寸口之應不足者反有餘而為精,秋冬寸口應太過,而人迎之應不足者反有餘而為精,是不足者為精也。春夏寸口應不足,而人迎應有餘者反不足而為消,秋冬人迎應不足,而寸口應有餘者反不足而為消,是有餘者為消也。應不足而有餘者,邪之日盛;應有餘而不足者,正必日消。

若此者,是為陰陽相反,氣不相營,皆名關格。前二應字平聲,後一應字去聲。)

白話文:

當陽氣過盛時,不能化生精液;當陽氣不足時,陰液過多就會化為消渴病。陰陽不相應,稱為關格病。(例如:春夏時人迎脈過盛,而寸口脈不足,反而會過盛而化精;秋冬時寸口脈過盛,而人迎脈不足,反而會過盛而化精,這是因為不足的部分化為精液。春夏時寸口脈不足,而人迎脈過盛,反而會不足而化為消渴病;秋冬時人迎脈不足,而寸口脈過盛,反而會不足而化為消渴病,這是因為過盛的部分化為消渴病。脈象不足而實質上過盛的,是因為邪氣日益旺盛;脈象過盛而實質上不足的,是因為正氣必定日漸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