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六卷 (2)
六卷 (2)
1. 二十、搏堅耎散為病不同
(素問脈要精微論)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搏,謂弦強搏擊於手也。心脈搏堅而長者,肝邪乘心,臟氣虧甚而失和平之氣也。手少陰脈從心系上挾咽,故令舌卷不能言。愚按:搏擊之脈,皆肝邪盛也。肝本屬木,而何五臟皆畏之?蓋五臟皆以胃氣為本,脈無胃氣則死,凡木強者土必衰,脈搏者胃多敗,故堅搏為諸臟所忌。茲心脈搏堅而長者,以心藏之胃氣不足而邪有餘也。
白話文:
如果心臟脈搏強勁有力且持續,通常會導致舌頭捲曲而無法說話。(「搏」指的是脈搏在手上強而有力的跳動。心臟脈搏強勁有力且持續,代表肝氣侵犯心臟,臟腑之氣虧損嚴重,失衡。手少陰脈從心臟往上經由咽喉,所以會導致舌頭捲曲無法說話。按:脈搏強而有力的都是肝氣旺盛。肝五行屬木,為什麼其他五臟都害怕肝?這是因為五臟都以胃氣為基礎,脈搏沒有胃氣就會死亡。凡是木氣旺盛,土氣必定衰弱,脈搏有力者,胃氣多半受損,所以強而有力的脈象是所有臟腑所忌諱的。如果心臟脈搏強勁有力且持續,表示心臟的胃氣不足,而邪氣有餘。)
搏之微則邪亦微,搏之甚則幾於真臟矣。故當以搏之微甚,而察病之淺深。後四臟者彼此。)其耎而散者,當消環自已。(若證如前而脈則耎散者,心氣將和也。消,盡也。環,周也。謂期盡一周而病自已矣。耎音軟。)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其耎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令不復散發也。
白話文:
如果脈搏跳動輕微,代表邪氣也輕微;如果脈搏跳動強烈,說明邪氣已經影響到臟腑。因此,應根據脈搏跳動的輕重程度,來判斷疾病的輕重緩急。
後四臟(肝、膽、腎、脾)相互聯繫。如果脈搏軟弱而散,說明疾病會自然痊癒。(如果症狀和前文所述相同,但脈搏卻軟弱而散,說明心氣將要和順。消:痊癒。環:周圍。意思是說,再過一段時間,疾病就會自行痊癒。耎音軟。)
如果肺脈搏動堅硬而長,說明將會得吐血病;如果肺脈搏動軟弱而散,說明將會得不能出汗的疾病。
(肺脈搏堅而長,邪乘肺也,肺系連喉,故為唾血。若耎而散,則肺虛不斂,汗出如水,故云灌汗,汗多亡陽,故不可更為發散也。)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其耎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白話文:
-
**肺脈搏動堅硬而長:**表邪氣侵犯肺部,肺與喉嚨相連,因此會出現咯血的症狀。如果脈象細弱而散亂,表示肺氣虛弱,無法斂藏陽氣,導致大汗淋漓,稱為「灌汗」。汗出過多會導致陽氣耗損,因此不宜再使用發散的藥物。
-
**肝脈搏動堅硬而長,但顏色不青:**應病症為肝氣下墜,出現類似脈搏跳動的感覺。因為血氣滯留在脅肋之下,導致呼吸困難。如果脈象細弱而散亂,顏色有光澤,則應病症為溢飲,即體內水液過多,導致口渴、多飲,水液會滲入肌肉、皮膚和腸胃之外。
(肝脈搏堅而長,肝自病也,臟病於中,色必外見,其色當青而不青者,以病不在臟而在經也。必有墜傷,若由搏擊。則血停脅下而氣不利,故令人喘逆。若其耎散,則肝木不足,脾濕勝之,濕在肌膚,故顏色光澤,病為溢飲。又肝脈澀甚為溢飲,義見前章。)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耎而散者,當病食痹。
白話文:
肝經脈搏堅硬而長,表示肝臟本身有病。臟腑有病,通常會反映在身體外表的顏色上,應該呈現青色,但如果沒有青色,可能是因為疾病不在臟腑本身,而在經絡上。往往是有摔傷或打架造成血瘀在肋骨下方,導致氣血不通暢,所以會讓人喘不過氣來。如果脈搏浮散,表示肝氣不足,脾濕太盛,濕氣積聚在肌膚,導致皮膚光澤,這樣的疾病稱為溢飲。另外,肝經脈搏澀且很甚,也是溢飲的徵兆,詳情請見前一章節。
胃脈搏堅硬而長,並且面色發紅,表示會有腿部骨折的病症;脈搏浮散的話,表示會有食積痹阻的病症。
(胃脈搏堅,木乘土也,加之色赤、則陽明火盛,木火交熾,胃經必傷。陽明下行者,從氣衝下髀抵伏兔,故病髀如折也。若耎而散者,胃氣本虛。陽明支別上行者,由大迎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故食即氣逆,滯悶不行而為食痹。又食痹義詳運氣類二十八。
白話文:
胃脈跳動有力,這是木氣侵犯土氣所致,如果再加上面色發紅,那就表示陽明火旺盛,木火相併,胃經必定受傷。陽明脈向下運行,途經氣衝穴,下達大腿內側的伏兔穴,所以得了這種病症,大腿會出現像折斷了一樣的感覺。如果脈象虛弱而散亂,則表示胃氣本來就虛弱。陽明脈的分支向上運行,從大迎穴、人迎穴出發,沿著喉嚨進入缺盆穴,向下經過膈肌,與胃相連,再聯繫脾臟,所以一吃東西就會出現氣逆,出現飽滯悶塞,不暢通的「食痺」症狀。關於食痺的詳情,請參閱「運氣類」第二十八節。
)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耎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胻腫,若水狀也。(邪脈乘脾,脾氣必衰,脾虛無以生血,故本臟之色見於外。脾弱不能生肺,故為少氣。若其耎散而色不澤者,尤屬脾虛。脾經之脈,從拇指上內踝前廉,循胻骨後,交出厥陰之前,故病足胻腫若水狀者,以脾虛不能制水也。)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其耎而散者,當病少血,至令不復也。
白話文:
脾脈
- 脈搏有力且長,面色發黃,可能會出現氣短。
- 脈搏弱散,面色無光澤,可能會出現腿部浮腫,類似水腫的狀況。(這是因為邪氣侵犯脾臟,導致脾氣衰弱,脾虛就無法生血,所以身體內層的顏色會顯露於外。脾弱則無法滋養肺,所以會氣短。如果脈搏虛弱散亂,且面色無光澤,則說明脾氣特別虛弱。脾經的脈絡從拇指上沿著腳踝內側前緣,經過腿部後方的腓骨,與厥陰脈相交,所以脾虛不能控制水濕,就會導致腿部浮腫像水腫一樣。)
腎脈
- 脈搏有力且長,面色黃中帶紅,可能會出現腰痛。
- 脈搏弱散,可能會出現貧血,嚴重時甚至無法復原。
(邪脈干腎,腎氣必衰,其色黃赤,為火土有餘而腎水不足,故病腰如折也。若其耎散,腎氣本虛,腎主水以生化津液,今腎氣不化,故病少血。本原氣衰,故令不能遽復。愚按:本篇五臟脈病,一曰搏堅而長,一曰耎而散,而其為病,多皆不足何也?蓋搏堅而長者,邪勝乎正,是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也。耎而散者,本原不足,是謂正氣奪則虛也。
白話文:
邪氣阻滯於腎,腎氣必定衰弱,面色發黃發赤,表示火土之氣過盛,腎水不足,所以會感到腰部痠痛,像是斷了一般。如果腎氣虛弱,腎主水,負責生化體液,如今腎氣無法正常運作,所以會出現貧血的症狀。由於根本的元氣衰弱,因此難以很快康復。
我認為:本篇所述的五臟脈象,一種是搏動堅硬且持續,一種是虛弱而散漫,它們所引發的疾病大多都是虛證。為什麼呢?因為搏動堅硬且持續的脈象,表示邪氣勝於正氣,也就是邪氣聚集的地方,正氣必定虛弱。虛弱而散漫的脈象,表示根本正氣不足,也就是正氣被邪氣奪取而虛弱。
一以有邪而致虛,一以無邪本虛,虛雖若一,而病本不同,所當辨也。)帝曰:,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心為牡臟,氣本屬陽,今脈緊急,陰寒勝也,以陽藏而為陰勝,故病心疝。心疝者,形在少腹,而實以寒乘少陰所致。
白話文:
虛弱的情況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邪氣入侵導致的虛弱,另一種是本來就虛弱。雖然虛弱的症狀相似,但病因不同,必須加以辨別。
皇帝問道:診脈時發現心脈急促,這是什麼病?症狀如何?
岐伯回答:這種病叫做心疝,小腹會出現腫脹。
(心臟是屬於陽性的臟器,而脈搏急促說明陰寒之氣盛。陽性的臟器受到陰氣勝過,因此導致了心疝。心疝的症狀表現為小腹腫脹,實際上是寒氣侵犯了少陰所造成的。)
)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為牡臟,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牡,陽也。心屬火而居於膈上,故曰牡臟。心與小腸為表裡,故脈絡相通而為之使。小腸居於少腹,故少腹當有形也。使,上聲。)帝曰:診得胃脈病形何如?歧伯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實為邪有餘,故脹滿。
虛為正不足,故泄利。)
白話文:
皇帝問: 為什麼這麼說?
岐伯回答: 心臟是陽性的臟器,小腸是它的表裡相通的臟器,所以說少腹應該有形體。
皇帝問: 診斷出胃脈生病後,會出現什麼樣的病象?
岐伯回答: 胃脈實證(脈搏強盛)則會腹脹,胃脈虛證(脈搏虛弱)則會腹瀉。
2. 二十一、諸脈證診法
(素問脈要精微論)
夫脈者血之府也,(府,聚也,府庫之謂也。血必聚於經脈之中,故刺志論曰,脈實血實,脈虛血虛也。然此血字,實兼氣為言,非獨指在血也。故下文曰:長則氣治,短則氣病。又如逆順篇曰:脈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氣之虛實有餘不足也。義可知矣。)長則氣治,氣充和也。
白話文:
脈絡是氣血的倉庫(倉庫是聚集儲藏的地方。血必定匯聚在經脈中,所以《刺志論》說,脈實則血實,脈虛則血虛。但這裡的「血」字,其實包含了氣血的意思,不只單指血液。所以下面說:脈絡長則氣血通暢,脈絡短則氣血不通。)脈絡長,則氣血通暢和諧。
短則氣病,(氣不足也。)數則煩心,火熱盛也。大則病進,(邪方張也。)上盛則氣高,(寸為上,上盛者,邪壅於上也。氣高者,喘滿之謂。)下盛則氣脹,(關尺為下,下盛者邪滯於下,故腹為脹滿,)代為氣衰,(脈多變更不常者曰代,氣虛無主也。)細則氣少,(脈來微細,正氣不足也。
白話文:
- 脈搏短小,表示氣血不足。
- 脈搏數快,表示心火過旺。
- 脈搏變大,表示邪氣加重。
- 脈搏在上部(寸),表示邪氣積聚在上半身。
- 脈搏在下部(關、尺),表示邪氣積聚在下半身。
- 脈搏忽快忽慢,表示氣血虛弱,沒有主導。
- 脈搏細弱,表示氣血虧虛。
)澀則心痛,(澀為血少氣滯,故為心痛。)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死。(渾渾,濁亂不明也。革至,如皮革之堅鞕也。湧泉,其來汨汨無序,但出不返也。若得此脈而病加日進,色加憔弊,甚至綿綿如瀉漆,及如弓弦之斷絕者,皆真氣已竭,故死。綿音眠。
鞕,硬同。)
白話文:
如果脈搏澀滯,則會導致心痛,(因為澀滯代表血少氣滯,因此會引起心痛。)脈搏渾濁不清,如湧泉一般混亂無序,病情加重,面容憔悴,脈象綿延細弱,如弓弦斷絕,則會死亡。(渾濁不清,混亂不清。革至,像皮革一樣堅硬收縮。湧泉,脈象混亂無序,如同湧泉一樣不斷湧出,但卻無法流回。如果發現這種脈象,而病情日益加重,面容越來越憔悴,甚至像瀉出的漆液那樣綿綿不絕,或像弓弦斷裂一樣,都是真氣已經耗盡的徵兆,因此會導致死亡。綿音同眠。)
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粗大者,浮洪之類,陽實陰虛,故為內熱。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疾;來疾者,其來急也。去徐者,其去緩也。上實者,寸盛也。下虛者,尺弱也。皆陽強之脈,故為陽厥頂巔之疾。滑伯仁曰:察脈須識上下來去至止六字,不明此六字,則陰陽虛實不別也。
白話文:
脈象粗大,表示陰氣不足,陽氣過剩,是內熱症狀。(粗大脈象,如浮洪脈,是陽氣實盛、陰氣虛弱所致,因此會出現內熱。)脈象來得快去得慢,上部脈搏強盛、下部脈搏虛弱,是厥頂之疾;脈象來得快,指出現很快;脈象去得慢,指消失得很慢;上部脈搏強盛,指寸脈旺盛;下部脈搏虛弱,指尺脈微弱。這些都是陽氣旺盛的脈象,因此會導致陽熱上攻頭頂的厥頂之疾。滑伯仁說:觀察脈象時,必須瞭解上下、來去、至止這六個字的含義,如果不弄清楚這六個字,就無法辨別陰陽虛實。
上者為陽,來者為陽,至者為陽;下者為陰,去者為陰,止者為陰。上者,自尺部上於寸口,陽生於陰也。下者,自寸口下於尺部,陰生於陽也。來者,自骨肉之分而出於皮膚之際,氣之升也。去者,自皮膚之際而還於骨肉之分,氣之降也。應曰至,息曰止也。)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
白話文:
向上的是陽,向外的是陽,到達的是陽;向下的是陰,向內的是陰,停止的是陰。向上,從尺脈到寸脈,陽氣從陰氣中生出。向下,從寸脈到尺脈,陰氣從陽氣中生出。向外,從肌肉骨骼的交界處向皮膚表面發散,是氣的升發。向內,從皮膚表面回到肌肉骨骼的交界處,是氣的下降。來得快,去得也快;上部虛,下部實,說明容易受風邪侵襲。
故中惡風者,陽氣受也。(來之徐,上之虛者,皆陽不足也。陽受風氣,故陽虛者必惡風,而惡風之中人,亦必陽氣受之也。惡,上去聲,下入聲。)有脈俱沉細數者,少陰厥也。(沉細者,腎之脈體也,兼數則熱,陰中有火也,故為少陰之陽厥。)沉細數散者,寒熱也。(沉細為陰,數散為陽,陰脈數散,陰不固也。
白話文:
因此,受風邪的中惡,是由於陽氣受邪所致。(風邪來得緩慢,侵入身體上部的地方,都是陽氣不足。陽氣受到風邪,所以陽氣虛的人必定怕風,而怕風的中惡病人,也必定是陽氣受到風邪所致。惡,上聲,下入聲。)凡是脈搏沉細而急數的,屬於少陰厥證。(脈搏沉細的是腎的脈象,兼有脈搏急數則為熱,陰中有火,所以是少陰的陽厥。)脈搏沉細急數而分散的,屬於寒熱挾雜證。(脈搏沉細表示陰,脈搏急數而分散表示陽,陰脈急數而分散,說明陰氣不固。)
故或入之陰,或出之陽,而為往來寒熱。)浮而散者為眴僕。(浮者陰不足,散者神不守,浮而散者陰氣脫,故為眴僕也。眴,雄絹切,眩運也。)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其有躁者在手。(脈浮為陽,而躁則陽中之陽,故但浮不躁者,皆屬陽脈,未免為熱。若浮而兼躁,乃為陽極,故當在手。
白話文:
因此,(陽氣)可能會進入陰處,或者排出體外轉化為陽,從而導致寒熱交替)。浮而不聚的脈象稱為「眴僕」。(浮脈表示陰氣不足,脈氣散亂表示神志失守,浮而散亂的脈象表示陰氣流失,因此稱為「眴僕」。「眴」字讀作「雄絹」,指眩暈。)所有不浮動且不急促的脈象都屬於陽經,因此表示發熱;如果浮脈伴隨急促,則表示手部(陽經)陽氣過剩。(脈浮屬於陽脈,而急促則表示陽中之陽,因此如果只有浮脈而沒有急促,則都屬於陽脈,多少會導致發熱。如果浮脈兼有急促,則表示陽氣過盛,因此應位於手部。)
在手者,陽中之陽,謂手三陽經也。此與終始篇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義同。詳見針刺類二十九。)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沉細為陰,而靜則陰中之陰,故脈但沉細者,病在陰分,當為骨痛。若沉細而靜,乃為陰極,故當在足。
白話文:
在手上出現的脈象,是陽中之陽,指的是手三陽經。這與《素問·終始篇》中所說的「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的意義相同。具體的內容,請參閱《針灸類經》的第二十九篇。
所有脈象細弱而沉陷的,都屬於陰,如果出現骨痛;如有脈象沉細而安靜的,則在足上。脈象沉細屬於陰,而安靜則是陰中之陰,所以只有脈象沉細的,疾病在陰分,應該出現骨痛。如果沉細而安靜,那就是陰極了,所以應該在足上。
在足者,陰中之陰,謂足三陰經也。)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泄及便膿血。(數動者,陽脈也。數動一代者,陽邪傷其血氣也。故為泄及便膿血。洩,泄同。)諸過者切之,澀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脈失其常曰過,可因切而知也。陽有餘則血少,故脈澀。
白話文:
足部是陰中之陰,指足三陰經。脈搏數次跳動才跳一次的,是陽經疾病,會導致腹瀉或排出膿血。(數次跳動是陽經的特徵。數次跳動才跳一次,表示陽邪損傷了氣血,因此會腹瀉或排出膿血。腹瀉和泄瀉同義。)脈搏忽快忽慢的,表示陽氣旺盛;脈搏平滑的,表示陰氣旺盛。(脈搏跳動不規律就稱為「過」,可以通過切脈瞭解。陽氣旺盛則血量少,所以脈搏會顯得澀滯。)
陰有餘則血多,故脈滑。)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陽有餘者,陰不足也,故身熱無汗。陰有餘者,陽不足也,故多汗身寒。以汗本屬陰也。)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陽余無汗,以表實也。陰余身寒,以陰盛也。陰陽有餘,陰邪實表之謂也。)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
白話文:
陰氣過盛,血量就會增多,所以脈象會滑利。陽氣過盛會導致身體發熱但不流汗,陰氣過盛會導致多汗且身體發冷(陽氣過盛是因為陰氣不足,所以身體發熱但不流汗。陰氣過盛是因為陽氣不足,所以多汗且身體發冷。因為汗本屬陰)。陰陽都過盛的情況下,則不會流汗且身體發冷(陽氣過盛導致不會流汗,是因為表氣堅固。陰氣過盛導致身體發冷,是因為陰盛。陰陽都過盛,是指陰邪實據體表)。以此為依據推論,只發現在體內但沒有在體外出現症狀,則表示有心腹積聚。
(此下言察病之法,當推求於脈以決其疑似也。凡病若在表而欲求之於外矣,然脈則沉遲不浮,是在內而非外,故知其心腹之有積也。推音吹,諸釋作推動之推者非。)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凡病若在裡而欲推求於內矣,然脈則浮數不沉,是在外而非內,故知其身之有熱也。
白話文:
以下說明觀察疾病的方法,應推求於脈象以判斷疑似症狀。
凡是表症,若要探求其外因,但脈象卻是沉遲而不浮,這說明病在內而非外,因此可知是心腹有積聚。
「推音吹」諸家釋義為「推動」,有誤。
推而內求,若外無病而內有熱,則脈象會呈現浮數不沉。因此可知身體有熱。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凡推求於上部,然脈止見於上,而下部則弱,此以有升無降,上實下虛,故腰足為之清冷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凡推求於下部,然脈止見於下,而上部則虧,此以有降無升,清陽不能上達,故為頭項痛也。或以陽虛而陰湊之,亦為頭項痛也。
白話文:
**上推:**脈絡推向身體上部,上部有脈而下部沒有,腰和足就會寒冷。(如果推求脈絡在身體上部,但脈只出現在上部,而下部則較弱,這是因為有上升而沒有下降,上部充實而下部虛弱,所以腰和足會感到寒冷。)
下推: 脈絡推向身體下部,下部有脈而上部沒有,就會頭痛和脖子痛。(如果推求脈絡在身體下部,但脈只出現在下部,而上部則不足,這是因為有下降而沒有上升,清陽之氣無法上達,所以會頭痛和脖子痛。或者也可能是因為陽氣虛弱,陰氣聚集,也會導致頭痛和脖子痛。)
按:此二節,甲乙經以上而不下作下而不上,下而不上作上而不下,似與上文相類而順。但既曰下而不上,則氣脈在下,何以腰足反清?且本經前二節反言之,後二節順言之也,一反一順,兩得其義,仍當以本經為正。)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按之至骨沉,陰勝也。
脈氣少者,血氣衰也。正氣衰而陰氣盛,故為是病。痹義見疾病類六十七。)
白話文:
這兩節經文(甲經和乙經),以上而不下和下而不上,下而不上和上而不下,看似與上文類似而順暢。但既然說是下而不上,那麼氣脈就在下面,為什麼腰腿反而清爽呢?而且本經的前兩節經文是反著說的,後兩節經文是順著說的,一反一順,各有道理,還是應該以本經為準。按壓到骨頭,脈氣少的人,會出現腰脊痛和身體麻痹。(按壓到骨頭很沉,是陰氣勝過陽氣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