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六卷 (1)
六卷 (1)
1. 十九、臟脈六變病刺不同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
白話文: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是一篇詳細描述了中醫學中邪氣與五臟六腑病狀相關性的經典文本。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點內容:
-
「邪氣入於陰,則藏;入於陽,則府。」
-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
-
「邪之所適,必先從其本。」
-
「胃之大絡,名曰虛裏,其動在左,胃滿則緩,胃虛則急。」
-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以其有知覺也。」
以上內容概括了《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的主要觀點,涉及了中醫學對於邪氣、五臟六腑、精神狀態以及診斷方法的理解。
黃帝曰:請問脈之緩急小大滑澀之病形何如?岐伯曰:臣請言五臟之病變也。(六者為脈之提綱,故帝特舉而問之。)
白話文:
黃帝問道:請問脈搏的緩慢、急促、大小、滑暢、澀滯等變化,分別對應哪些身體疾病的徵兆?岐伯回答道:請容臣說明五臟病變時脈搏的變化。(脈之緩急小大滑澀六種變化,是脈象分析的要點,所以黃帝特別提出詢問。)
心脈急甚者為瘛瘲;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急者,弦之類。急主風寒,心主血脈,故心脈急甚則為瘛瘲。筋脈引急曰瘛,弛長曰瘲。弦急之脈多主痛,故微急為心痛引背。心胸有邪,食當不下也。大抵弦急之脈,當為此等病,故急甚亦可為心痛,微急亦可為瘛瘲,學者當因理活變可也。
白話文:
脈搏跳動得非常快的人得了瘛瘲;脈搏跳動得稍快的人患有心痛,並會引發背痛,不能進食。(脈搏跳動快,類似於弦脈。弦脈主風寒,心主血脈,所以心脈跳動非常快的人得了瘛瘲。經脈收縮變緊稱為瘛,鬆弛變長稱為瘲。弦脈跳動快的脈象大多主痛,所以脈搏稍快的人患有心痛,並會引發背痛。心胸有邪氣,自然不能進食。總的來說,弦脈跳動快的脈象應當歸屬於此類疾病,所以脈搏跳動得非常快也可以是心痛,脈搏跳動得稍快也可以是瘛瘲,學習者應該根據道理靈活變通。
余同此意。瘛,熾、寄、系三音。瘲音縱。)緩甚為狂笑;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時唾血。(心氣熱則脈縱緩,故神散而為狂笑,心在聲為笑也。若微緩則為伏梁在心下而能升能降,及時為唾血,皆心藏之不清也。伏梁義詳疾病類七十三。)大甚為喉吤;微大為心痹引背,善淚出。
白話文:
我同意這種看法。「瘛」有「熾」、「寄」、「系」三個發音,讀作「縱」。速度很快時表現為狂笑;速度稍慢時稱為「伏梁」,位於心下,上下移動,有時吐血。(心氣過熱,脈搏就會跳得很慢,所以精神錯亂而出現狂笑,心主管發聲,所以表現為笑。稍慢的話,就成為了伏梁,在心下活動且能上下移動,偶爾會吐血,都是心藏不清造成的。伏梁的詳細說明請參見疾病類七十三。)速度非常快時表現為喉嚨堵塞;速度稍快時表現為心臟堵塞牽拉背部,容易流淚。
(心脈大甚,心火上炎也,故喉中吤然有聲。若其微大而為心痹引背。善淚出者,以手少陰之脈,挾咽喉連目系也。心痹義,詳疾病類六十七。吤音介。痹音秘。)小甚為善噦,微小為消癉。(心脈小甚,則陽氣虛而胃土寒,故善噦。若其微小,亦為血脈枯少,故病消癉。消癉者,肌膚消瘦也。
白話文:
心脈跳動強烈,是心火上炎的表現,因此喉嚨中會喘鳴。如果心脈跳動微弱而導致心痹,會牽連到背部。容易流淚的人,是因為手少陰脈經由咽喉而連接眼睛系統。
心痹的意義,詳見疾病類型的第六十七種。吤的發音為「介」,痹的發音為「祕」。
心脈跳動輕微時,容易嘔吐;心脈跳動微弱時,會消瘦。心脈跳動輕微,表示陽氣虛弱而胃部寒涼,因此容易嘔吐。如果心脈跳動微弱,也表示氣血不足,因此會消瘦。消癉指肌膚消瘦。
噦,於決切。癉音丹,又上、去二聲。)滑甚為善渴;微滑為心疝引臍,小腹鳴。心脈滑甚則血熱,血熱則燥,故當為渴。若其微滑則熱在於下,當病心疝而引臍腹。脈要精微論曰:病名心疝,心為牡臟,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澀甚為喑;微澀為血溢,維厥,耳鳴,顛疾。
白話文:
噦:發音同「決」,又有「丹」的發音,另外還有上聲、去聲兩種讀音,是滑脈的意思。脈搏滑利嚴重就會出現口渴;脈搏稍滑則表示心絞痛會牽涉到肚臍,小腹會發出隆隆聲。心脈搏動滑利嚴重表示血熱,血熱就會導致燥熱,所以就會感到口渴。如果脈搏稍滑則表示心火旺盛而下行,就會導致心絞痛而牽涉到肚臍和腹部。脈要精微論說:病名叫做心絞痛,心臟是陽性器官,小腸是它手下的器官,所以說少腹會有異常症狀。
澀 :脈搏澀滯嚴重就會導致喉嚨發不出聲音;脈搏稍澀則表示出血,導致面部麻木,耳朵嗡嗡響,頭暈目眩。
(心脈澀甚,則血氣滯於上,聲由陽發,滯則為喑也。微澀為血溢,澀當傷血也。維厥者,四維厥逆也,以四肢為諸陽之本而血衰氣滯也。為耳鳴、為顛疾者,心亦開竅於耳,而心虛則神亂也。喑音音,聲啞也。
白話文:
如果心脈氣血運行不暢,會導致氣血瘀滯在心上,聲音就難以從陽氣中發出,氣血繼續瘀滯就會失聲。輕微的氣血瘀滯會導致出血,氣血瘀滯嚴重則會損傷氣血。維厥就是四肢厥逆,因為四肢是諸陽的根本,氣血瘀滯就會導致四肢厥逆。心竅通向耳朵,所以心虛神亂就會導致耳鳴和癲癇。喑音,就是聲音嘶啞。
肺脈急甚為癲疾;微急為肺寒熱,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肺脈急甚,風邪勝也,木反乘金,故主癲疾。若其微急,亦以風寒有餘,因而致熱,故為寒熱怠惰等病。緩甚為多汗;微緩為痿瘻偏風,頭以下汗出不可止。(肺脈緩甚者,皮毛不固,故表虛而多汗。
白話文:
肺脈跳動非常快,會導致癲癇發作; 脈搏跳動稍快,表示肺部有寒熱,會出現疲倦懶惰、咳嗽吐血、牽引腰背、胸部疼痛的症狀,如果鼻息不通暢也會出現這些症狀。 (肺脈跳動過快,是因為風邪過盛,木性反過來剋制了金性,所以導致癲癇發作。如果脈搏跳動稍快,也可能是因為風寒過盛,從而引起發熱,所以會出現寒熱、疲倦懶惰等疾病。)
脈搏跳動非常慢,會出很多汗; 脈搏跳動稍慢,會導致痿症、瘻管、偏頭痛,從頭到腳不停出汗。 (脈搏跳動過慢,表示皮毛不緊密,所以表虛而多汗。)
若其微緩,而為痿瘻偏風,頭下汗出,亦以陽邪在陰也。)大甚為脛腫;微大為肺痹引胸背,起惡日光。肺脈大甚者,心火爍肺,真陰必涸,故為脛腫。若其微大,亦由肺熱,故為肺痹引胸背。肺痹者,煩滿喘而嘔也。起畏日光,以氣分火盛而陰精衰也。)小甚為泄,微小為消癉。
白話文:
如果邪氣微小緩和,表現為肌肉萎縮麻痺、一邊身體偏癱、頭部以下出汗,也是因為陽邪侵入陰分。邪氣大盛,則會導致小腿腫脹;邪氣微大,則會導致肺氣堵塞,引發胸背疼痛,厭惡陽光。肺脈異常強盛,表示心火過旺,灼傷肺臟,真陰必定枯竭,因此會導致小腿腫脹。如果邪氣微大,也是由於肺熱造成的,所以會導致肺氣堵塞,引發胸背疼痛。肺氣堵塞表現為煩躁、胸滿、氣喘、嘔吐等症狀。厭惡陽光,是因為氣分火旺而陰精虧虛。如果邪氣稍大,則會導致腹瀉;如果邪氣微小,則會導致消瘦和虛弱。
(肺脈小甚,則陽氣虛而腑不固,病當為泄。若其微小,亦以金衰,金衰則水弱,故為消癉。)滑甚為息賁上氣,微滑為上下出血。肺脈滑甚者,氣血皆實熱,故為息賁上氣。息賁,喘急也。若其微滑,亦為上下出血。上言口鼻,下言二陰也。賁音奔。)澀甚為嘔血;微澀為鼠瘻,在頸支腋之間,下不勝其上,其應善痠矣。
白話文:
肺脈過於虛弱,陽氣虛弱,腑氣不固,容易導致腹瀉。肺脈如果過於微弱,也是因為肺氣衰弱,肺氣衰弱則腎氣虛弱,所以會消瘦發熱。
肺脈過於滑利,會導致呼吸急促、氣往上衝。肺脈微滑,會導致上下出血。肺脈滑利嚴重者,氣血都比較旺盛,所以會氣急籲促。息賁,就是喘氣急促。如果肺脈微滑,也會導致上下出血。上文所說的「上」,是指口鼻;「下」,是指大小便的通暢。賁字讀作「奔」。
肺脈過於澀滯,會導致嘔血;肺脈微澀,會導致生鼠瘻瘡。鼠瘻瘡長在頸部和腋窩之間,下面抵擋不住上面的力量,所以很容易痠痛。
(澀脈因於傷血,肺在上焦,故澀甚當為嘔血。若其微澀,氣當有滯,故為鼠瘻在頸腋間。氣滯則陽病,血傷則陰虛,故下不勝其上,而足膝當痠軟也。痠音酸。)
白話文:
脈搏澀滯是血受傷的緣故。肺在上焦,所以脈搏特別澀的人,應出現嘔吐血的症狀。如果脈搏稍微有點澀滯,則應考慮氣滯的原因,因此會導致頸部和腋窩出現鼠瘻(腫脹)。氣滯則為陽證,血受傷則為陰虛,所以下焦不足以勝過上焦,因此足部和膝蓋會感到痠軟。
肝脈急甚者為惡言;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覆杯。(肝脈急甚,肝氣強也,肝強者多怒少喜,故言多嗔惡也。若其微急,亦以木邪傷土,故為肥氣在脅下。脅下者,肝之經也。愚按:五十六難曰: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其義本此。然難經以木王東方,故言左脅,而此節本無左字。
白話文:
肝脈跳動得厲害的人,往往愛說惡話;跳動得輕微,則容易發胖,且胖的地方會在肋骨下方,感覺像壓著一個杯子。
)緩甚為善嘔,微緩為水瘕痹也。緩為脾脈,以肝脈而緩甚,木土相剋也,故善嘔。若微緩而為水瘕為痹者,皆土為木製,不能運行而然。水瘕,水積也。瘕,加、駕二音。)大甚為內癰,善嘔衄;微大為肝痹陰縮,咳引小腹。(肝脈大甚,肝火盛也,木火交熾,故為內癰。
白話文:
- 脈搏非常緩慢,容易嘔吐,這是脾氣虛弱的表現。
- 脈搏稍微緩慢,伴有水腫和麻痺,這是脾氣虛弱,肝氣克脾所致。由於脾主運化,肝氣過盛會剋制脾氣,導致脾虛運化失常,故善嘔。
- 脈搏稍微緩慢,伴有水腫和麻痺,這是因為脾氣虛弱,肝氣過盛,造成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水腫是指水液積聚在體內;麻痺是指肢體麻木、活動不利。
- 脈搏非常宏大,這是內癰的表現,容易嘔吐和衄血(鼻出血)。
- 脈搏稍微宏大,伴有肝氣鬱結,陰氣收縮,咳嗽並引起小腹疼痛。這是因為肝脈宏大,肝火旺盛,肝木克脾土。木火相剋,導致內熱,故為內癰。
血熱不藏,故為嘔衄。若其微大而為肝痹,為陰縮,為咳引小腹,皆以火在陰分也。肝痹義見疾病類六十七。衄,泥六切,鼻血也。小甚為多飲,微小為消癉。(肝藏血,肝脈小甚則血少而渴,故多飲。若其微小,亦以陰虛血燥而為消癉也。)滑甚為㿉疝,微滑為遺溺。(肝脈滑甚者,熱壅於經,故為潰疝。
白話文:
如果血液過熱而不能內斂,就會導致嘔血和鼻出血。如果病情較重,會導致肝臟麻痹、陰縮、咳嗽引發小腹疼痛,這些都是因為火氣侵犯了體內的陰分所致。肝臟麻痹的詳細解釋見《疾病類》第67條。鼻出血的「衄」音同「泥」,是指鼻血。
肝臟藏血,如果肝脈過於充盈,血量就會減少而口渴,因此會多喝水。如果肝脈過於虛弱,也會因為陰虛血燥而導致消瘦。
如果肝脈過於滑利,會導致陰囊腫脹和疼痛,稱為「㿉疝」。如果肝脈過於微滑,會導致尿失禁。
若其微滑而為遺溺,以肝火在下而疏泄不禁也。㿉,㿗同。溺,尿同。)澀甚為溢飲,微澀為瘛攣筋痹。(肝脈澀甚,氣血衰滯也,肝木不足,土反乘之,故濕溢支體,是為溢飲。若其微澀而為瘛攣為筋痹,皆血不足以養筋也。瘛,翅、系二音。攣音戀,筋急縮也。)
白話文:
如果稍微滑利,導致小便失禁,這是因為肝火下行導致約束力不足。
過於澀滯會導致水腫,輕微澀滯會導致筋攣和麻痹。(肝脈過於澀滯,氣血運轉不暢;肝木不足,土氣過盛,導致濕氣遍佈身體,形成水腫。如果稍微澀滯,導致筋攣和麻痹,都是因為氣血不足以濡養筋脈。)
脾脈急甚為瘛瘲;微急為膈中,食飲入而還出,後沃沫。脾脈急甚,木乘土也,脾主支體而風氣客之,故為瘛瘲。若其微急,亦為肝邪侮脾,則脾不能運而膈食還出,土不制水而復多涎沫也。沃音屋,水汪然貌。)緩甚為痿厥;微緩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脾脈宜緩,而緩甚則熱,脾主肌肉四肢,故脾熱則為肉痿及為厥逆。
白話文:
脾臟的經脈非常急促,就會導致抽搐;輕微急促,就會導致食物飲水進了肚子卻又吐出來,並且伴隨唾液增多。脾臟的經脈非常急促,是因為木氣克制土氣,脾臟主司肢體,而風邪入侵肢體,所以才會抽搐。如果脾臟的經脈只是輕微急促,也是因為肝臟的邪氣侵犯脾臟,導致脾臟不能運化食物,因此食物進了肚子又吐出來,土氣不能控制水氣,所以唾液增多。沃的讀音是屋,形容水汪汪的樣子。脾臟的經脈過於緩慢就會導致肌肉萎縮和昏厥;輕微緩慢就會導致風痺,四肢無力,感覺像沒病一樣。脾臟的經脈應該保持緩慢,如果過於緩慢就會導致熱氣,脾臟主司肌肉和四肢,所以脾臟有熱氣就會導致肌肉萎縮和昏厥。
若微緩而為風痿四肢不用者,以土弱則生風也。痿弱在經而臟無恙,故心慧然若無病。)大甚為擊僕;微大為疝氣,腹裡大,膿血在腸胃之外。(脾主中氣,脾脈大甚為陽極,陽極則陰脫,故如擊而仆地。若其微大為疝氣,以濕熱在經,而前陰為太陰陽明之所合也。腹裡大者,以膿血在腸胃之外,亦脾氣壅滯所致。
白話文:
如果病症較輕微、發作緩慢,導致四肢無法活動,這是因為脾氣虛弱,進而生風。肢體的痿弱表現在經脈上,而臟腑並無大礙,因此神志清醒,感覺不到病痛。
病症嚴重時,會像被擊倒在地;輕微發作時,會出現疝氣,腹部膨脹,腸胃外有膿血。脾臟主管中氣,脾脈發達旺盛,屬於陽氣過盛,陽氣過盛則陰氣虛脫,所以像被擊倒在地。如果症狀較輕微,則為疝氣,這是因為經脈中有濕熱,而小腹是太陰(脾經)與陽明(胃經)相會的地方。腹脹可能是因為腸胃外有膿血,也是脾氣運行不暢所導致的。
)小甚為寒熱,微小為消癉。(脾脈小者,以中焦之陽氣不足,故甚則為寒熱,而微則為消癉。)滑甚為㿉癃,微滑為蟲毒蛕蠍腹熱。(脾脈滑甚,太陰實熱也,太陰合宗筋,故為㿉癃疝。若其微滑,濕熱在脾,濕熱熏蒸,故生諸蟲及為腹熱。㿉,㿗同。癃,閭中切。蛕,蛔同,音回。
白話文:
- 脾脈偏小:嚴重的表現為寒熱症狀,輕微的表現為消瘦症狀。(脾脈偏小是因為中焦陽氣不足,嚴重時會出現寒熱,輕微時會出現消瘦。)
- 脾脈偏滑:嚴重的表現為疝氣,輕微的表現為寄生蟲中毒或腹熱。(脾脈偏滑表示太陰經實熱,太陰經與筋脈相合,所以會導致疝氣。如果滑脈較輕微,表示脾胃有濕熱,濕熱燻蒸會產生寄生蟲或腹熱。疝與㿗同音,癃讀作「閭中」,蛕與蛔同音,讀作「回」。)
蠍音歇。)澀甚為腸㿉;微澀為內㿉,多下膿血。(脾脈澀甚而為腸㿉,微澀而為內㿉,及多下膿血者,以澀為氣滯血傷,而足太陰之別,入絡腸胃也。腸㿉內㿉,遠近之分耳。一曰下腫病,蓋即疝漏之屬)。
白話文:
蠍的叫聲停止。(脈象)特別澀為腸癰;微澀為內癰,多排出膿血。(脾脈特別澀會變成腸癰,微澀會變成內癰,以及多排出膿血的,是因為澀表示氣血不暢,而且足太陰的別脈會貫通腸胃。腸癰內癰只是遠近的區別。有人說這是下腫病,其實就是疝氣一類的疾病。)
腎脈急甚為骨癲疾;微急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後。(腎脈急甚者,風寒在腎,腎主骨,故為骨癲疾。若微急而為沉厥足不收者,寒邪在經也。為奔豚者,寒邪在臟也。為不得前後者,寒邪在陰也。按五十六難曰:腎之積名曰奔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
白話文:
如果腎脈異常急促,將會導致骨癲癇;如果腎脈稍慢一點,則會導致沉厥和奔豚症,患者的腳無法收縮、無法前後移動。(腎脈急促時,風寒會侵入腎臟,而腎臟主宰骨骼,因此會導致骨癲癇。如果腎脈稍慢,導致沉厥時,是寒氣存在於經脈。導致奔豚症時,是寒氣存在於臟腑。導致無法前後移動時,是寒氣存在於陰處。根據《五十六難》記載,腎臟積聚的名稱為奔豚症,它會從小腹發作,向上蔓延至心臟下方,形狀像小豬,而且會不定時地向上或向下移動。)
其義本此。骨癲疾義,詳針刺類三十七。)緩甚為折脊;微緩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還出。(腎脈緩甚者陰不足,故為折脊,以足少陰脈貫脊循脊內也。若其微緩,腎氣亦虧,腎虧則命門氣衰,下焦不化,下不化則復而上出,故病為洞而食入還出也。)大甚為陰痿;微大為石水,起臍已下至小腹腄腄然,上至胃腕,死不治。
白話文:
其意義源於此。(骨癲疾的意義詳見針刺類第三十七章。)脈搏極緩重為「折脊」;脈搏微緩重為「洞」,洞者食物不消化,從咽喉下嚥後又吐出。(腎脈脈搏極緩重是因陰氣不足,所以稱為「折脊」,因為足少陰脈貫穿脊柱並循著脊柱內側運行。如果脈搏微緩重,腎氣也虧虛,腎虧則命門之氣衰弱,下焦機能不化,下焦不化則食物再次上出,所以病症為「洞」而食物入口後又吐出。)脈搏極大重為「陰痿」;脈搏微大重為「石水」,從臍以下到小腹腫大,上達至胃和手腕,無法治癒而死亡。
(腎脈大甚,水虧火旺也,故為陰痿。若其微大,腎陰亦虛,陰虛則不化,不化則氣停水積而為石水。若至胃脘,則水邪盛極,反乘土臟,氾濫無制,故死不治,石水義見後二十四。腄音垂,重墜也。腕,當作脘。)小甚為洞泄,微小為消癉。腎脈小甚,則元陽下衰,故為洞泄。
白話文:
腎脈力量很強,是水氣不足、火氣旺盛所致,因此會導致陽痿。如果腎脈力量微強,表示腎陰也虛弱,陰虛則無法化解水氣,水氣不化就導致氣停滯、水積聚,形成結石或水腫。如果結石或水腫蔓延到胃脘部,表示水邪盛極,反過來壓制脾胃,泛濫無度,因此無法治癒,結石或水腫的詳細論述見後文第 24 節。
「腄」讀音同「垂」,意思是指垂落、沉重。文中「腕」應該是「脘」,是指胃脘部。
如果腎脈力量較弱,則元陽虛弱,因此會導致腹瀉。
若其微小,真氣亦虧,故為消癉。)滑甚為癃㿉;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起則目無所見。(腎脈滑甚,陰火盛也,故為癃㿉,癃,膀胱不利也。㿉,疝也。若其微滑,亦由火旺,火旺則陰虛,故骨痿不能起,起則目暗無所見。)澀甚為大癰,微澀為不月沉痔。(腎脈澀者為精傷,為血少,為氣滯,故甚則為大癰,微則為不月,為沉痔。
)
白話文:
如果脈象微弱,表示真氣不足,所以會消瘦。脈象滑利過甚則會出現小便不利和疝氣,輕微滑利則會導致骨痿,坐著起不來,起來後眼前一片模糊。腎脈滑利過甚,代表陰火旺盛,所以才會導致小便不利和疝氣。小便不利是指膀胱功能不佳,疝氣則是指腹股溝部位的腫塊。如果脈象只是輕微滑利,也是由於火旺引起的,火旺則會導致陰虛,因此出現骨痿,坐著起不來,起來後眼前一片模糊。脈象澀滯過甚則會出現大癰,輕微澀滯則會出現月經不調和痔瘡。腎脈澀滯,代表精氣受損、血少氣滯,所以嚴重時會出現大癰,輕微時則會出現月經不調和痔瘡。
黃帝曰:病之六變者,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諸急者多寒,(急者,弦緊之謂。仲景曰: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緊則為寒。成無己曰:緊則陰氣勝。故凡緊急之脈多風寒,而氣化從乎肝也。)緩者多熱。(緩者,縱緩之狀,非後世遲緩之謂。仲景曰:緩則陽氣長。又曰:緩者胃氣有餘。
白話文:
**黃帝說:**疾病有六種變化,如何針灸治療?
岐伯答覆說: 脈搏急促的,大多是因為寒證。(脈搏急促,就是指弦緊的脈象。仲景說:浮而緊的脈象,稱為弦脈。弦脈主寒。成無己說:弦脈是陰氣過盛的表現。因此,凡是脈象急促的,大多是風寒證,而氣化是由肝臟主導的。)脈搏緩慢的,大多是因為熱證。(脈搏緩慢,是指脈象舒緩的狀態,而不是後世所說的遲緩脈。仲景說:脈緩是陽氣充足的表現。又說:脈緩是胃氣過盛的表現。)
故凡縱緩之脈多中熱,而氣化從乎脾胃也。)大者多氣少血,(大為陽有餘,陽盛則陰衰,故多氣少血。仲景曰: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故脈之大者多浮陽,而氣化從乎心也。)小者血氣皆少。(小者近於微細,在陽為陽虛,在陰為陰弱,脈體屬陰而化從乎腎也。)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滑脈為陽,氣血實也,故為陽氣盛而微有熱。
白話文:
因此,脈搏舒緩的人大多有熱邪,是因為氣血化生主要受脾胃影響。
脈搏較大的,往往氣多血少。(脈象大代表陽氣過剩,陽盛則陰衰,因此氣多血少。名醫張仲景說過:如果脈搏浮大,說明氣血虛弱。)所以脈搏大的,大多是浮陽,而氣血化生主要受心臟影響。
脈搏較小的,氣血都少。(脈搏接近微弱,在陽脈代表陽氣虛弱,在陰脈代表陰血虛弱,脈搏本身屬陰,而氣血化生受腎臟影響。)
脈搏滑利的,陽氣旺盛,略有熱邪。(滑脈屬陽,代表氣血充足,所以陽氣旺盛且略有熱邪。)
仲景曰:滑者胃氣實。玉機真藏論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故滑脈從乎胃也。)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澀為氣滯,為血少,氣血俱虛則陽氣不足,故微有寒也。仲景曰:澀者榮氣不足。亦血少之謂,而此曰多血,似乎有誤。觀下文刺澀者無令其血出,少可知矣。澀脈近毛,故氣化從乎肺也。
白話文:
仲景說:脈搏滑動表示胃氣充實。《玉機真藏論》說:脈搏微弱而滑動,表示有胃氣。所以滑脈源自於胃。
脈搏澀滯表示血多而氣少,略微有寒氣。(澀滯代表氣血不通,血少,氣血虛弱則陽氣不足,因此略微有寒氣。仲景說:脈搏澀滯表示榮氣不足。這也是血少的說法,但這裡卻說血多,似乎有誤。看下文說「刺澀者不要使其出血」,就可以知道是血少。)澀脈靠近皮膚表面,因此氣血運行源自於肺。
)是故刺急者,深內而久留之。(急者多寒,寒從陰而難去也。內,納同。)刺緩者,淺內而疾髮針,以去其熱。(緩者多熱,熱從陽而易散也。)刺大者,微瀉其氣,無出其血。(大者多陰虛,故無出其血。)刺滑者,疾髮針而淺內之,以瀉其陽氣而去其熱。(與刺緩者略同。
白話文:
因此,在針灸時:
- 急性的病症:針刺要深而留針時間長。(因為急性病多屬寒證,寒邪來自陰,難以消除。深刺,又稱納針。)
- 緩性的病症:針刺要淺而快速出針,以驅除熱邪。(因為緩性病多屬熱證,熱邪來自陽,容易消散。)
- 虛大的病症:針刺要輕微瀉氣,不要放血。(因為虛大證多屬陰虛,不宜放血。)
- 滑利的病症:針刺要快速出針而淺刺,以瀉陽氣和驅除熱邪。(與緩性病症的針法相似。)
)刺澀者,必中其脈,隨其逆順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髮針,疾按其痏,無令其血出,以和其脈。(脈澀者氣血俱少,難於得氣,故宜必中其脈而察其逆順,久留疾按而無出其血。較之諸刺更宜詳慎者,以脈澀本虛而恐傷其真氣耳。循音巡,摩按也。痏,委、偉二音,刺瘢也。
白話文:
遇到針刺困難的情況,一定要刺中脈絡,順著脈絡的逆順方向長時間停留。在刺針之前,先按壓並觀察脈絡的走向,針刺入後,迅速按壓針孔,不要讓血流出,這樣可以調和脈絡。
(因為脈絡困難,表明氣血都很少,難以取得氣血,所以必須刺中脈絡,並觀察其逆順方向,長時間停留並快速按壓,不讓其出血。與其他針刺相比,更應細緻謹慎,因為脈絡困難本身就虛弱,擔心傷及真氣。循,音同巡,指按摩。痏,音同委或偉,指針刺後的瘢痕。)
)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脈小者為不足,勿取以針,可見氣血俱虛者,必不宜刺而當調以甘藥也。愚按:此節陰陽形氣俱不足者,調以甘藥,甘之一字,聖人用意深矣。蓋藥食之入,必先脾胃,而後五臟得稟其氣。胃氣強則五臟俱盛,胃氣弱則五臟俱衰。
白話文:
(對於)所有脈象小的患者,他們的陰陽形氣都虧虛,不要用針刺,而要用甘味藥物調理。(脈象小是氣血不足的徵兆,可以看出氣血都很虛的人,一定不適合針刺,而應該用甘味藥物調理。愚按:這一段所說的陰陽形氣都虧虛的患者,用甘味藥物調理,聖人用「甘」這個字,用意很深。因為藥食進入體內,一定先經過脾胃,然後五臟才能得到他們的氣。胃氣強盛,五臟就會興盛;胃氣衰弱,五臟就會衰弱。
胃屬土而喜甘,故中氣不足者,非甘溫不可。土強則金旺,金旺則水充,此所以土為萬物之母,而陰陽俱虛者,必調以甘藥也。雖至真要等論所列五味,各有補瀉,但彼以五行生剋之理,推衍而言;然用之者,但當微兼五味而以甘為主,庶足補中,如四季無土氣不可,五臟無胃氣不可,而春但微弦、夏但微鉤之義皆是也。觀陰陽應象大論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白話文:
胃屬性為土,喜好甜味。所以脾胃虛弱的人,必須用溫和且偏甜的食物來補。土氣強盛,金氣(肺)就旺盛,金氣旺盛,水氣(腎)就充沛。這就是土為萬物之母的原因,而陰陽都虛弱的人,一定要用甘味藥物來調補。
雖然《至真要等論》中列出五種味道,各有滋補和瀉下的作用,但文中是根據五行生剋的道理來推演。但是實際應用時,只需要稍微兼顧五種味道,但以甘味為主。這樣才能充分補益脾胃。就像四季中不能缺少土氣,五臟中不能缺少胃氣一樣,而春天只要微微發芽,夏天只要微微開花結實的道理也是如此。
《陰陽應象大論》中說:「身體虛弱的用溫熱的食物來溫補,精氣不足的用味道來滋補。」
故氣味之相宜於人者,謂之為補則可;若用苦劣難堪之味,而求其能補,無是理也。氣味攻補之學,大有妙處,倘不善於調和,則開手便錯,此醫家第一著要義。)
白話文:
所以,只有那些氣味對人體有益的,才能被稱為補品;如果使用了苦劣難堪的氣味,指望它們有補益作用,這是沒有道理的。氣味攻補的研究,很有玄妙的地方,如果不善於調和,那麼一開始就會出錯,這是醫家最重要的第一個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