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三卷 (14)

回本書目錄

三卷 (14)

1. 九、本神

邪客篇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曰事其神者神去之,休其神者神居之。則凡治身者,太上養神,其次養形也。諸神詳義見藏象會通。搏音博。)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精對神而言,則神為陽而精為陰;魄對魂而言,則魂為陽而魄為陰。故魂則隨神而往來,魄則並精而出入。

愚按:精神魂魄,雖有陰陽之別,而陰陽之中,復有陰陽之別焉。如神之與魂皆陽也,何謂魂隨神而往來?蓋神之為德,如光明爽朗、聰慧靈通之類皆是也。魂之為言,如夢寐恍惚、變幻遊行之境皆是也。神藏於心,故心靜則神清;魂隨乎神,故神昏則魂蕩。此則神魂之義,可想象而悟矣。

精之與魄皆陰也,何謂魄並精而出入?蓋精之為物,重濁有質,形體因之而成也。魄之為用,能動能作,痛癢由之而覺也。精生於氣,故氣聚則精盈;魄並於精,故形強則魄壯。此則精魄之狀,亦可默會而知也。然則神為陽中之陽,而魂則陽中之陰也;精為陰中之陰,而魄則陰中之陽者乎。

雖然,此特其陰陽之別耳;至若魂魄真境,猶有顯然可鞠者,則在夢寐之際。如夢有作為而身不應者,乃魂魄之動靜,動在魂而靜在魄也;夢能變化而寤不能者,乃陰陽之離合,離從虛而合從實也。此雖皆魂魄之證,而實即死生之幾。苟能致心如太虛,而必清必靜,則夢覺死生之關,知必有洞達者矣。

又神氣魂魄詳義,見後十四,所當互考。)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為君主之官,統神靈而參天地,故萬物皆其所任。)心有所憶謂之意,(憶,思憶也。謂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意之所存謂之志,(意之所存,謂意已決而卓有所立者,曰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志而存變,謂意志雖定,而復有反復計度者,曰思。

)因思而遠慕謂之慮,(深思遠慕,必生憂疑,故曰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疑慮既生,而處得其善者,曰智。按此數者,各有所主之臟,今皆生之於心,此正諸臟為之相使,而心則為之主宰耳。)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此言四時也、寒暑也、喜怒也、居處也,皆明顯易曉;惟節陰陽調剛柔二句,其義最精,其用最博,凡食息起居、病治脈藥,皆有最切於此而不可忽者。欲明是理,當求易義而漸悟之。)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此節言情志所傷之為害也。怵,恐也。

惕,驚也。流淫,謂流泄淫溢,如下文所云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時自下者是也。思慮而兼怵惕,則神傷而心怯,心怯則恐懼,恐懼則傷腎,腎傷則精不固。蓋以心腎不交,故不能收攝如此。怵,出、恤二音。)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悲則氣消,悲哀太甚則胞絡絕,故致失生。

白話文:

九、本神

《邪客篇》提到:心是五臟六腑的主宰,也是精神的居所。心若受損,精神就會離散,精神離散則生命終結。因此,過度耗費心神會使精神流失,而讓心神安寧則能留住精神。所以調養身體,首要的是養護精神,其次才是調養形體。(關於「神」的詳細解釋,可參考《藏象會通》。「搏」音同「博」。)

跟隨神活動的稱為「魂」,伴隨精而進出的稱為「魄」。(精與神相對時,神屬陽而精屬陰;魄與魂相對時,魂屬陽而魄屬陰。因此,魂隨神而活動,魄則依附精而進出。)

按:精神魂魄雖有陰陽之分,但陰陽之中又可再細分陰陽。例如神與魂都屬陽,為何說魂隨神而活動?神的特質如光明爽朗、聰慧靈通等;魂則表現於夢境恍惚、變幻遊行的狀態。神藏於心,心靜則神清;魂依附神,神昏則魂亂。由此可理解神魂的意義。

精與魄皆屬陰,為何說魄伴隨精而進出?精是重濁有形的物質,構成形體;魄的作用在於觸覺與動作,使人感知痛癢。精由氣生成,氣聚則精足;魄依附精,形體強健則魄壯。由此可體會精魄的狀態。因此,神是陽中之陽,魂是陽中之陰;精是陰中之陰,魄是陰中之陽。

此外,魂魄的差異在夢境中更明顯。例如夢中行動而身體未動,是魂動魄靜的表現;夢境變化而醒後無法重現,是陰陽離合的現象。這些雖是魂魄的表現,但也關乎生死。若能心如虛空,保持清靜,便能透徹夢覺與生死的關鍵。

(關於神氣魂魄的詳細解釋,可參閱後文第十四章。)

心能承載萬物。(心如同君主,統御精神並參悟天地,因此萬物皆由心承載。)心中有所念想稱為「意」。(「憶」指思憶,心念初生但未確定方向的狀態。)意念確立稱為「志」。(意志堅定且有所立定的狀態。)因志向而反覆思考稱為「思」。(雖有定見但仍需權衡的過程。)深入思考並長遠謀劃稱為「慮」。(深思遠慮易生憂疑。)因思慮而妥善處理事務稱為「智」。(疑慮化解並妥善應對的表現。)

智者養生必順應四季寒暑,調和情緒,安定居所,平衡陰陽剛柔,如此邪氣不侵,得以長壽。(其中「節陰陽、調剛柔」最為關鍵,涉及飲食起居、疾病治療等,需深入領悟。)

過度驚恐思慮會損傷神,神傷則恐懼失控,精氣流失不止。(驚恐傷神,心神不寧則恐懼,恐懼傷腎,腎傷則精氣不固。)

過度悲哀會耗竭生命。(悲傷使氣消散,悲哀過度則心包絡受損,導致生命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