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五卷 (11)

回本書目錄

五卷 (11)

1. 十八、診尺論疾

(靈樞論疾診尺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欲無視色持脈,獨調其尺以言其病,從外知內,為之奈何?(欲診尺以知臟腑,故曰從外知內。)岐伯曰: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澀,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寸口之脈,由尺達寸,故但診尺部之脈,其內可知。通身形體,難以盡見,然肉之盛衰,必形於腕後,故但察尺部之肉,其外可知。

是以獨調其尺而病形定矣。)視人之目窠上微癰,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目窠,目下臥蠶處也。癰,壅也,即新起微腫狀。頸脈,人迎脈也。窅而不起,按之有窩也。是即風水膚脹之外候。風水義見疾病類三十一。膚脹義見疾病類五十七。

窠音科。癰,去聲。窅音夭。)尺膚滑,其淖澤者,風也。(陽受風氣,故病風者,尺膚滑而淖澤也。尺肉弱者,解㑊安臥,脫肉者寒熱不治。(尺肉弱者,肌必消瘦,肉瘦陰虛,當為解㑊。解㑊者,身體困倦,故欲安臥。無邪而脫肉寒熱者,真陰敗也,故不治。)尺膚滑而澤脂者,風也。

(澤脂,即前淖澤之謂。風者陽氣,陽在肌膚,故滑而澤脂。)尺膚澀者,風痹也。(尺膚澀者血少,血不能營,故為風痹。)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水泆飲也。(如枯魚之鱗,乾澀甚也。以脾土衰而肌肉消,水得乘之,是為泆飲。又下篇肝脈澀甚為溢飲。泆,溢同。)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病且出也。

(尺膚熱者其身必熱,脈盛躁者陽邪有餘,故當為溫病。若脈雖盛而兼滑者,是脈已不躁而正氣將復,故不久當愈。出,漸愈之謂。)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膚寒脈小,陽氣衰也,故為泄為少氣。)尺膚炬然先熱後寒者,寒熱也;尺膚先寒,久大之而熱者,亦寒熱也。

(炬然,火熱貌。或先熱而後寒,或先寒而後熱,皆寒熱往來之候。)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肘,臂髆之節也。一曰曲池以上為肘。肘在上,手在下,故肘應腰上,手應腰下也。)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肘前,內廉也,手三陰之所行,故應於膺前。

肘後,外廉也,手太陽之所行,故應於肩背。)臂中獨熱者,腰腹熱。(肘下為臂,臂在下,故應腰腹。)肘後粗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肘後粗以下三四寸,謂三里以下,內關以上之所,此陰分也。陰分有熱,故應腸中有蟲。)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

(掌中者,三陰之所聚,故或熱或寒,皆應於腹中。)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魚上脈青,胃之寒也。經脈篇亦曰:胃中寒,手魚之脈多青矣。魚義見經絡類二。)尺炬然熱,人迎大者,當奪血;尺堅大,脈小甚,少氣,悗有加,立死。(尺炬然熱,火在陰也。人迎大者,陽之勝也。

故當失血。若尺膚堅大而脈則小甚,形有餘而氣衰少也。陰虛既極,而煩悗再加,故當立死。悗,美本切。)

白話文:

十八、診尺論疾

黃帝問岐伯:我想不看臉色、不把脈,只憑手腕(尺部)就能判斷病情,從外觀了解內臟的狀況,怎麼做呢?岐伯回答:仔細觀察手腕的鬆緊、大小、滑澀程度,以及肌肉的堅實柔軟,就能確定病情了。寸口脈從手腕內側(尺部)延伸到手腕外側(寸部),所以只要診斷手腕內側(尺部)的脈象,就能了解內在情況。雖然人體的形狀和體質很難完全觀察到,但是肌肉的盛衰一定會表現在手腕後面,所以只要觀察手腕內側(尺部)的肌肉,就能從外部了解內在。因此,只診斷手腕內側(尺部)就能確定病情。

如果看到一個人眼窩下方略微腫脹,像剛睡醒的樣子,頸部脈搏跳動,偶爾咳嗽,按壓他的手腳,按壓處凹陷無法恢復,這是浮腫。手腕皮膚光滑濕潤的,是風邪。手腕肌肉虛弱的,會感到疲憊想躺下,肌肉消瘦,寒熱交替治不好的,是真陰虧損。手腕皮膚光滑且油膩的,是風邪。手腕皮膚粗糙的,是風痹。手腕皮膚粗糙得像枯魚鱗片一樣,是水腫。手腕皮膚非常熱,脈搏有力而躁動的,是溫病;如果脈搏有力且滑利的,病情將要好轉。手腕皮膚冰冷,脈搏微弱的,是氣虛或泄瀉。手腕皮膚忽熱忽冷的,是寒熱交替;手腕皮膚先冷,過很久才變熱的,也是寒熱交替。肘部單獨發熱的,是腰部以上發熱;手部單獨發熱的,是腰部以下發熱。肘部前面單獨發熱的,是胸前發熱;肘部後面單獨發熱的,是肩背部發熱。手臂中間單獨發熱的,是腰腹部發熱。肘部後面、尺骨外側下三到四寸處發熱的,是腸道有蟲。手掌心發熱的,是腹部發熱;手掌心冰冷的,是腹部冰冷。虎口(魚際)處的白色肌肉上有青色的血管,是胃中有寒邪。手腕非常熱,頸部脈搏有力,應該放血;手腕肌肉堅硬腫大,脈搏非常微弱,氣虛,病情加重,會立刻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