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五卷 (10)
五卷 (10)
1. 十六、寸口尺脈診諸病
(素問平人氣象論)
欲知寸口太過與不及,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寸口,氣口也。詳見藏象類十一。短為陽不及,陽不及則陰湊之,故頭痛。一曰短者,短於下也。脈短於下則邪並於上,故頭痛。中,去聲,下同。)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脛痛。(長為陰不足,陰不足則陽湊之,故足脛痛。
白話文:
要想知道寸口脈的虛實,如果寸口脈中的上部手部脈象短小,就表示頭痛。(寸口,指氣口。詳見藏象類十一。短表明陽氣不足,陽氣不足則陰氣湊入,所以頭痛。還有一種說法是,短是指相對於下部脈象而言。寸口脈下部脈象短,說明邪氣集中在上部,所以頭痛。中,去聲,下文同。)如果寸口脈中的上部手部脈象長,就表示腳脛疼痛。(長表明陰氣不足,陰氣不足則陽氣湊入,所以腳脛疼痛。)
)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脈來急促而上部擊手者,陽邪盛於上也,故為肩背痛。)寸口脈沉而堅者,曰病在中。(沉為在裡,堅為陰實,故病在中。)寸口脈浮而盛者,曰病在外。(浮為在表,盛為陽強,故病在外。)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沉為陽虛,弱為陰虛,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故為寒熱也。
白話文:
**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肩背疼痛。(脈搏急促且向上衝擊手部,表示陽氣過盛於上,導致肩背疼痛。)
寸口脈沉而堅者: 疾病在身體內部。(脈搏深沉表示疾病在內部,堅實表示陰氣實證,因此疾病在身體內部。)
寸口脈浮而盛者: 疾病在身體外部。(脈搏浮於表面表示疾病在表層,強盛表示陽氣過旺,因此疾病在身體外部。)
寸口脈沉而弱者: 寒熱交替以及疝氣、腹痛。(脈搏沉表示陽氣虛弱,弱表示陰氣虛弱,陽虛則寒邪入侵體表,陰虛則內熱,因此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
然沉弱之脈,多陰少陽,陰寒在下,故為疝為瘕,為少腹痛。下文曰: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當與此參看。瘕,積聚也。疝音山,又去聲。瘕音加,又去聲。)寸口脈沉而橫,曰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橫,急數也。沉主在內,橫主有積,故脅腹有積而疝。仲景曰:積者,臟病也,終不移。
白話文:
脈象沉弱的人,大多是陰氣過多,陽氣不足。陰寒之氣在下半身,所以會導致疝氣、瘕積、少腹疼痛。下文中說:「脈象急促跳動的人,會有疝氣、瘕積、少腹疼痛。」應該和這條一起參考。瘕積是指體內積聚。疝氣讀作「山」,也讀作去聲。瘕積讀作「家」,也讀作去聲。寸口脈沉而橫,表示脅肋之下有積塊,腹中也有橫著的積塊疼痛。橫脈表示脈象急促,沉脈表示疾病在內部,橫脈表示有積塊,所以脅肋和腹中會有積塊以及疝氣。仲景說:積塊是臟器疾病造成的,不會移動。
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展轉痛移,為可治。諸積大法:脈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積在臍旁;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衝。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
白話文:
肚子痛、脹痛、絞痛,可能是腸胃積滯,發作時間不固定,疼痛部位也會轉移,這種情況是可以治療的。判斷積滯的部位,可以根據脈象來判斷:脈搏細弱,貼著骨頭跳動,就是積滯。寸口脈細弱,積滯在胸腔;微出寸口脈,積滯在喉嚨;關上脈細弱,積滯在肚臍旁邊;上關上脈細弱,積滯在心窩;微下關脈細弱,積滯在下腹部;尺中脈細弱,積滯在氣衝穴附近。如果左邊脈搏跳動明顯,積滯就在左側;如果右邊脈搏跳動明顯,積滯就在右側;如果左右兩邊脈搏都跳動明顯,積滯就在身體中央。根據脈象的不同,就可以判斷積滯的具體位置。
)寸口脈沉而喘,曰寒熱。(喘,急促也。脈沉而喘,熱在內也。熱在內而為寒熱,即諸禁鼓慄皆屬於火之謂。)脈盛滑堅者,曰病在外。(陽脈而堅,故病在外。)脈小實而堅者,病在內。(陰脈而堅,故病在內。)脈小弱以澀,謂之久病。(小弱者氣虛,澀者血少,氣虛血少,病久而然。
白話文:
寸口脈脈象沉細,同時出現氣喘症狀,可診斷為寒熱。其中,氣喘指的是呼吸急促。脈沉細,表示喘是由體內熱邪引起。體內有熱會導致寒熱,也就是所有發燒發冷的症狀都屬於火熱的表現。
脈象洪大、滑利、堅實,表示疾病在體表。因為陽脈主外,堅實表示病在體表。
脈象細小、實大、堅實,表示疾病在體內。因為陰脈主內,堅實表示病在體內。
脈象細小、虛弱、澀滯,表示久病。細小、虛弱表示氣虛,澀滯表示血少。氣虛血少,說明疾病持續時間較長。
)脈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滑而浮者,脈之陽也。陽脈而疾,邪之盛也。邪盛勢張,是為新病。)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弦急者,陰邪盛,故為疝瘕少腹痛。)脈滑曰風。(滑脈流利,陽也。風性動。亦陽也。故脈滑曰風。)脈澀曰痹。(澀為陰脈,血不足也,故當病痹。
白話文:
**脈滑浮而速度快:**表明是新發的疾病。(脈滑而浮,屬於脈中的陽氣。陽脈速度快,說明邪氣旺盛。邪氣旺盛勢頭強勁,因此是新發的疾病。)
脈急: 表示疝氣、瘕阻、小腹疼痛。(脈弦急,說明陰邪旺盛,因此會導致疝氣、瘕阻、小腹疼痛。)
脈滑: 表示風症。(脈滑流暢,屬於陽氣。風的特性是運動。陽氣也有運動的特性。因此脈滑表示風症。)
脈澀: 表示痹症。(脈澀屬於陰脈,說明血氣不足,因此會導致痹症。
)緩而滑曰熱中。(緩因胃熱,滑以陽強,故病熱中。啟玄子曰:緩為縱緩之狀,非動之遲緩也。)盛而緊曰脹。(盛則中氣滯,緊則邪有餘,故為脹也。)臂多青脈曰脫血。(血脫則氣去,氣去則寒凝,凝泣則青黑,故臂見青色。言臂則他可知矣,即診尺之義。)尺脈緩澀,謂之解㑊。
白話文:
古代中醫文: )緩而滑曰熱中。(緩因胃熱,滑以陽強,故病熱中。啟玄子曰:緩為縱緩之狀,非動之遲緩也。)盛而緊曰脹。(盛則中氣滯,緊則邪有餘,故為脹也。)臂多青脈曰脫血。(血脫則氣去,氣去則寒凝,凝泣則青黑,故臂見青色。言臂則他可知矣,即診尺之義。)尺脈緩澀,謂之解㑊。
)脈搏緩慢而滑利,稱為熱中。(緩慢是由於胃熱,滑利是由於陽氣亢盛,因此患有熱中。)脈搏旺盛而緊繃,稱為脹。(脈搏旺盛則中氣滯塞,緊繃則邪氣有餘,所以出現脹。)手臂上出現多條青色脈絡,稱為脫血。(血脫則氣虛,氣虛則寒凝,寒凝則青黑,所以手臂上出現青色。說手臂,其他部位也可以推知,這是診斷尺脈的方法。)尺脈脈搏緩慢而澀滯,稱為解㑊。
(尺主陰分,緩為氣衰,澀為血少,故當病解㑊。解㑊者,困倦難狀之名也。㑊音跡。)安臥脈盛,謂之脫血。(凡脈盛者邪必盛,邪盛者臥必不安。今脈盛而臥安,知非氣分陽邪,而為陰虛脫血也。此亦承上文尺脈而言,凡尺脈盛者多陰虛,故當脫血。)尺澀脈滑,謂之多汗。
白話文:
尺脈主陰分,緩慢表示氣虛,澀澀表示血少,所以應配伍解除。解除是指睏倦難當。
如果脈象強盛而能安穩入睡,稱為脫血。(一般來說,脈象強盛必定是邪氣旺盛,而邪氣旺盛則難於入眠。現在脈象強盛卻能安睡,說明不是氣分陽邪,而是陰虛脫血。這也承接上文尺脈所說,尺脈強盛的多為陰虛,所以才會脫血。)
尺脈澀澀,脈形滑溜,稱為多汗。
(謂尺膚澀而尺脈滑也,尺膚澀者,營血少也。尺脈滑者,陰火盛也。陽盛陰虛,故為多汗。陰陽別論曰:陽加於陰謂之汗。)尺寒脈細,謂之後泄。(尺膚寒者,脾之陽衰,以脾主肌肉四肢也。尺脈細者,腎之陽衰,以腎主二陰下部也。脾腎虛寒,故為後泄。)脈尺粗常熱者,謂之熱中。
(尺粗為真陰不足,常熱為陰火有餘,故謂之熱中也。)
白話文:
寸膚澀而寸脈滑:寸膚澀,說明營血不足。寸脈滑,說明陰火旺盛。陽盛陰虛,所以容易出汗。如《陰陽別論》所說:「陽加於陰,謂之汗。」
寸寒脈細 :寸膚寒,說明脾陽虛弱,因為脾主肌肉四肢。寸脈細,說明腎陽虛弱,因為腎主二陰(少陰、厥陰)和下部。脾腎虛寒,所以容易腹瀉。
尺脈粗常熱 :尺脈粗而常熱,說明有熱證在中焦(脾胃)。
2. 十七、三診六變與尺相應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
白話文: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中的部分内容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如下:
人体的十二经脉,气血运行其中,若外邪侵入,会沿着经脉影响脏腑,进而导致疾病。当邪气进入经脉,初起时症状轻微,如不及时治疗,病情会逐渐加重。治疗时应当根据经脉所连的脏腑来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和精神状态,以及脉象的变化,以此判断病情的进展和治疗的效果。同时,也要注意调养患者的生活习惯,避免再次受到邪气的侵袭。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之,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余願聞見而知之,按而得之,問而極之,為之奈何?(見色者,望其容貌之五色也。按脈者,切其寸口之陰陽也。問病者,問其所病之緣因也。知是三者,則曰明曰神曰工,而診法盡矣。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我聽說,能觀察病人的面色,判斷出他們的疾病,叫做「明察」;能按壓脈搏,得知他們的病症,叫做「神妙」;能詢問病人的病情,瞭解其發病的原因,叫做「精湛」。我希望聽你講講,怎麼才能看一眼就判斷病情,按一按脈搏就能知道病竈,問一問就徹底瞭解病因?
(觀察面色是指觀察病人的臉色五色。按脈是指切取寸口脈搏的陰陽變化。詢問病情是指詢問病因發生的原因。掌握這三種方法,就可以稱為「明察」、「神妙」、「精湛」,這樣診斷的方法就齊全了。)
六十一難曰: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是為神聖工巧,蓋本諸此。)岐伯答曰:夫色脈與尺之相應也,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故根死則葉枯矣。色脈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則為工,知二則為神,知三則神且明矣。
白話文:
《難經》中有這麼一句話:「看一眼就能知道,稱為神;聽一下就能知道,稱為聖;問幾句就能知道,稱為巧;切脈就能知道,稱為巧妙。這四種——神聖工巧,本質上都是從這裡來的。」
岐伯回答說:「臉色、脈象與尺法互相呼應,就像鼓槌敲擊鼓面時互相呼應一樣,不可缺少。這也像本末根葉之間相互聯繫,根部死了,葉子就會枯萎。臉色、脈象、形體互相聯繫,缺一不可,所以能知道一項症狀就是工匠,能知道兩項就是聖人,能知道三項,聖人的智慧就顯現了。」
(此言色脈形肉,皆當詳察。在色可望,在脈可按,其於形肉,則當驗於尺之皮膚。蓋以尺之皮膚,診時必見,驗於此而形肉之盛衰,概可知矣。夫有諸中必形諸外,故色之與脈,脈之與形肉,亦猶桴鼓影響之相應,本末根葉之候,不相失也。三者皆當參合,故知三則神且明矣。
白話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面色、脈象、形體和肌肉都可以詳細地觀察。面色可以看得到,脈象可以摸得到,而形體和肌肉,則要通過按壓尺骨皮膚來觀察。因為在診斷時,尺骨皮膚一定會暴露在外,通過按壓尺骨皮膚就能大概瞭解形體和肌肉的盛衰。內在的身體情況必定會在外在表現出來,所以面色和脈象,脈象和形體肌肉,就好像鼓槌和鼓面的相互影響,就像樹木的根部和葉子相互呼應,不會脫節。三者都必須結合起來參考,所以瞭解這三者,診斷才會通達明晰。
桴,擊鼓槌也。桴,孚、浮二音。)黃帝曰:願卒聞之。岐伯答曰:色青者其脈弦也,赤者其脈鉤也,黃者其脈代也,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肝主木,其色青,其脈弦。心主火,其色赤,其脈鉤。脾主土,其色黃,其脈代。肺主金,其色白,其脈毛。腎主水,其色黑,其脈石。
白話文:
桴,就是敲擊鼓的槌子。(桴,讀作孚或浮)黃帝說:希望詳細聽聽。岐伯回答說:臉色青的,脈搏會像琴絃一樣緊;臉色紅的,脈搏會像魚鉤一樣彎曲;臉色黃的,脈搏會一會兒跳一會兒停;臉色白的,脈搏會像輕柔的絨毛;臉色黑的,脈搏會像石頭一樣硬。(肝臟屬木,顏色青,脈搏緊。心臟屬火,顏色紅,脈搏彎。脾臟屬土,顏色黃,脈搏停歇。肺臟屬金,顏色白,脈搏柔。腎臟屬水,顏色黑,脈搏硬。)
五脈義見前十一。)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不得其脈,言不得其合色之正脈也。相勝之脈,如青色得毛脈,以金剋木之類是也。相生之脈,如青色得石脈,以水生木之類是也。)黃帝問於岐伯曰:五臟之所生,變化之病形何如?岐伯答曰:先定其五色五脈之應,其病乃可別也。黃帝曰:色脈已定,別之奈何?岐伯曰:調其脈之緩急小大滑澀,而病變定矣。
白話文:
五種脈象的含義請參考前面第十一條。如果看到病人的氣色卻找不到相應的脈象,反而找到了剋制該氣色的脈象,那麼病人將會死亡;如果找到了生助該氣色的脈象,那麼病人的病情已經好轉了。(無法找到相應的脈象,是指找不到與氣色相匹配的正脈。剋制該氣色的脈象,比如青色氣色出現毛脈,這就如同金剋木。生助該氣色的脈象,比如青色氣色出現石脈,這就如同水生木。)黃帝問岐伯:「五臟所產生的病變會有什麼樣的形狀?」岐伯回答說:「首先要確定五色五脈的對應關係,然後才能分辨病症。」黃帝說:「色脈已經確定,怎樣才能分辨病症?」岐伯回答說:「調整脈象的緩急、大小、滑澀等特徵,就能確定病變的具體情況。」
(緩急,以至數言。小大滑澀,以形體言。滑,不澀也,往來流利,如盤走珠。澀,不滑也,虛細而遲,往來覺難,如雨沾沙,如刀刮竹。六者相為對待,調此六者,則病變可以定矣。愚按:此節以緩急大小滑澀而定病變,謂可總諸脈之綱領也。然五臟生成論則曰小大滑澀浮沉。
白話文:
脈象的緩急程度,可以通過脈搏跳動的速度來得知。脈搏的大或小、滑或澀,則可以通過脈搏的形狀來判斷。
滑脈,不澀滯,脈搏往來流利,就像珠子在盤子上滾動一樣。澀脈,不滑暢,脈搏虛弱細小而緩慢,往來感覺困難,就像雨水滴落在沙子上,或刀刮在竹子上一樣。
這六種脈象特徵是相對存在的,調節好這六種脈象,那麼病症的變化就能得到控制。
個人按語:這一節通過緩急大小滑澀來確定病變,認為可以概括所有脈象的綱領。然而,《五臟生成論》中卻說:「小大滑澀浮沉。」
及後世之有不同者,如難經則曰:浮沉長短滑澀。仲景則曰:脈有弦緊浮沉滑澀,此六者名為殘賊,能為諸脈作病也。滑伯仁曰:大抵提綱之要,不出浮沉遲數滑澀之六脈也。所謂不出乎六者,以其足統夫表裡陰陽、虛實冷熱、風寒濕燥、臟腑血氣之病也。浮為陽為表,診為風為虛;沉為陰為里,診為濕為實。
白話文:
後世的不同觀點,例如:《難經》中說:脈象的浮、沉、長、短、滑、澀。而《仲景》中則說:脈象有弦、緊、浮、沉、滑、澀,這六種稱為殘賊之脈,可以導致身體各處脈絡疾病。
滑伯仁認為:主要的脈象不外乎浮、沉、遲、數、滑、澀這六種。所謂「不外乎六者」,是因為它們可以概括代表表裡、陰陽、虛實、冷熱、風寒濕燥、臟腑血氣的疾病。浮脈代表陽氣和體表,在診斷上代表風邪和虛證;沉脈代表陰氣和體內,在診斷上代表濕邪和實證。
遲為在臟,為寒為冷;數為在腑,為熱為燥。滑為血有餘,澀為氣獨滯。此諸說者,詞雖稍異,義實相通。若以愚見言之,蓋總不出乎表裡寒熱虛實六者之辨而已。如其浮為在表,則散大而芤可類也;沉為在裡,則細小而伏可類也;遲者為寒,則徐緩澀結之屬可類也;數者為熱,則洪滑疾促之屬可類也;虛者為不足,則短濡微弱之屬可類也;實者為有餘,則弦緊動革之屬可類也。此其大概,皆亦人所易知者;然即此六者之中,而復有大相懸絕之要,則人多不能識也。
白話文:
延遲的脈象在臟腑裡,表示寒或冷;快速的脈象在臟腑表層,表示熱或燥。滑脈表示血多,澀脈表示氣不通。這些說法雖然略有不同,但意思卻相同。依我愚見,這些說法基本上不外乎辨別表裡、寒熱、虛實六個方面。例如:脈象浮現於表層,則脈大而散,如稻草般蓬鬆;脈象沉降於裡層,則脈細而隱伏,如潛伏在地;脈象延遲表示寒,則脈動緩慢、澀滯;脈象快速表示熱,則脈動強滑、急速;脈象虛弱表示不足,則脈短、濡弱;脈象強盛表示有餘,則脈弦緊、動脈脈跳明顯。這些基本情況,人人都容易瞭解。但是,就在這六個方面之中,還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區別,很多人卻不能辨識。
夫浮為表矣,而凡陰虛者,脈必浮而無力,是浮不可以概言表,可升散乎?沉為里矣,而凡表邪初感之甚者,陰寒束於皮毛,陽氣不能外達,則脈必先見沉緊,是沉不可以概言里,可攻內乎?遲為寒矣,而傷寒初退,餘熱未清,脈多遲滑,是遲不可以概言寒,可溫中乎?數為熱矣,而凡虛損之候,陰陽俱虧,氣血敗亂者,脈必急數,愈數者愈虛,愈虛者愈數,是數不可以概言熱,可寒涼乎?微細類虛矣,而痛極壅閉者,脈多伏匿,是伏不可以概言虛,可驟補乎?洪弦類實矣,而真陰大虧者,必關格倍常,是強不可以概言實,可消伐乎?夫如是者,是於綱領之中,而復有大綱領者存焉。
白話文:
表面病症通常會導致脈象浮浮,但如果陰虛,脈象也會浮浮但無力,因此不能一概而論浮脈就是表證,就可以升發疏散嗎?裡證通常會導致脈象沉沉,但如果表邪剛開始侵襲,陰寒束縛在皮膚表層,陽氣無法外達,脈象就會先出現沉緊,因此也不能一概而論沉脈就是裡證,就可以攻伐內邪嗎?遲緩的脈象通常表示寒證,但傷寒剛退,餘熱未清時,脈象也可能遲緩且滑動,因此也不能一概而論遲脈就是寒證,就可以溫補中焦嗎?脈象數急通常表示熱證,但如果虛損體質,陰陽虧虛,氣血混亂,脈象也會急數,而且脈象越數越表示虛證,虛證越重脈象就越數,因此也不能一概而論數脈就是熱證,就可以使用寒涼藥物嗎?細微的脈象通常表示虛證,但如果疼痛極度導致氣血壅閉,脈象也可能隱伏難見,因此也不能一概而論伏脈就是虛證,就可以馬上補益嗎?洪大而弦緊的脈象通常表示實證,但如果真陰嚴重虧虛,必定會關格倍常,因此也不能一概而論強脈就是實證,就可以消散伐除嗎?這些都是脈象診斷的綱領,但其中還有更細微的綱領需要注意。
設不能以四診相參,而欲孟浪任意,則未有不覆人於反掌間者,此脈道之所以難言,毫釐不可不辨也。)黃帝曰:調之奈何?岐伯答曰: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脈小者,尺之皮膚亦減而少氣;脈大者,尺之皮膚亦賁而起;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脈澀者,尺之皮膚亦澀。凡此變者,有微有甚。
白話文:
如果不依據四種診斷方法相互對照,就隨意妄自判斷,肯定會輕易把人害死。這就是脈象難以辨別的原因,絲毫不可大意。
黃帝問:如何診脈?
岐伯回答:脈象急迫時,手腕尺脈的皮膚也會緊繃;脈象緩慢時,手腕尺脈的皮膚也會鬆弛;脈象微小時,手腕尺脈的皮膚也會消瘦而氣血不足;脈象強盛時,手腕尺脈的皮膚也會豐厚而隆起;脈象滑利時,手腕尺脈的皮膚也會光滑;脈象澀滯時,手腕尺脈的皮膚也會粗糙。這些變化或大或小。
(調,察也。此正言脈之與尺,若桴鼓影響之相應,而其為變,則有微有甚,蓋甚則病深,微則病淺也。論疾診尺篇曰: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澀,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義與此同。見下章。賁,忿、奔二音,大也,沸起也。)故善調尺者,不待於寸;善調脈者,不待於色。
白話文:
(調,就是觀察。這裡正是說脈象和尺脈,就像敲鼓時鼓面和槌子的相互作用一樣,而它們的變化,有輕微的,也有嚴重的,一般來說,嚴重的說明病情深,輕微的說明病情淺。**
《論疾診尺篇》說: 審查尺脈的緩急大小、滑澀,肌肉的堅硬或柔軟,就能確定病症的型態,這與這裡的意義相同,詳見下一章。賁,讀作「芬」或「奔」,意思是「大」或「沸騰」。
因此,善於調和尺脈的人,不需要參考寸脈;善於調和脈象的人,不需要觀察面色。
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為下工,下工十全六。(此正本末根葉之義也。以尺寸言,則尺為根本,寸為枝葉。以脈色言,則脈為根本,色為枝葉。故善調尺者,不待於寸;善調脈者,不待於色也。然必能參合三者而兼行之,更為本末皆得,而萬無一失,斯足稱為上工而十可全其九;若知二知一者,不過中下之材,故所全者亦惟六七而已。然曰六曰七者,輕易者在前也;曰八曰九者,最難者在後也。
易者何難之有,難者豈易言哉!此其等差,雖分上下,而成敗之賢不肖,其相去也天壤矣。)
白話文:
能夠協調執行(尺寸、脈色)的,可以作為上等中醫,十件能做好九件;能夠執行兩方面的,作為中等中醫,十件能做好七件;能夠執行一方面的,作為下等中醫,十件能做好六件。(這正符合本末、根葉的道理。以尺寸來說,尺是根本,寸是枝葉。以脈色來說,脈是根本,色是枝葉。因此,擅長調理尺的,不需看寸;擅長調理脈的,不需看色。但若能協調三者並同時執行,更能做到本末兼得,絲毫無誤,這就足以稱為上等中醫,十件能做好九件;若是隻知道兩個或一個方面的,不過是中等或下等的中醫,因此所完成的,也只有六七件而已。不過,說六或七,是較容易達成的在前;說八或九,是最難達成的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