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三卷 (13)
三卷 (13)
1. 九、本神
(靈樞本神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先本於神。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臟之所藏也,至其淫泆離臟則精失、魂魄飛揚、志意恍亂、智慮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與?人之過乎?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請問其故。(泆,淫放也,恍,恍惚也。詳如下文。泆音逸。)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人稟天地之氣以生。天地者,陰陽之道也。自太極而生兩儀,則清陽為天,濁陰為地;自兩儀而生萬物,則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故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寶命全形論曰:人生於地,懸命於天。然則陽先陰後,陽施陰受,肇生之德本乎天,成形之氣本乎地,故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言理賦形全,而生成之道斯備矣。
)故生之來謂之精,(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陰陽二氣,各有其精。所謂精者,天之一、地之六也。天以一生水,地以六成之,而為五行之最先。故萬物初生,其來皆水,如果核未實猶水也,胎卵未成猶水也,即凡人之有生,以及昆蟲草木無不皆然。易曰: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此之謂也。)兩精相搏謂之神,(兩精者,陰陽之精也。搏,交結也。易曰: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周子曰: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是皆兩精相搏之謂。凡萬物生成之道,莫不陰陽交而後神明見。故人之生也,必合陰陽之氣,構父母之精,兩精相搏,形神乃成,所謂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也。又決氣篇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
見本類後二十五。愚按;神者,靈明之化也,無非理氣而已。理依氣行,氣從形見,凡理氣所至,即陰陽之所居,陰陽所居,即神明之所在,故曰陰陽者,神明之府也。天元紀大論曰:陰陽不測之謂神。氣交變大論曰:善言化言變者,通神明之理。易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是皆神之為義。
然萬物之神,隨象而應,人身之神,惟心所主。故本經曰:心藏神。又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此即吾身之元神也。外如魂魄志意五神五志之類,孰匪元神所化而統乎一心?是以心正則萬神俱正,心邪則萬神俱邪,迨其變態,莫可名狀。如八正神明論曰: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雲,故曰神。淮南子曰:或問神。
曰:心。請聞之。曰:潛天而天,潛地而地,天地神明而不測者也。黃庭經曰:至道不煩訣存真,泥丸百節皆有神。金丹大要曰:心為一身君主,萬神為之聽命。以故虛靈知覺,作生作滅,隨機應境,千變萬化,瞬息千里,夢寢百般;又能逆料未來,推測禍福,大而天下國家,小而僻陋罅隙,無所不至。然則神至心必至,心住神亦住。
白話文:
九、本神
黃帝問岐伯:「針刺治療的方法,必先以『神』為根本。血、脈、營、氣、精、神,這五者皆藏於五臟,若過度放縱而脫離臟腑,則精氣流失、魂魄飄散、意志恍惚、智慧思慮喪失,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是天生的缺陷,還是人為的過失?什麼是『德氣』?它如何產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請說明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天賦予我們的是『德』,地賦予我們的是『氣』,德與氣相互交融而生成生命。」
(人由天地之氣所生。天地代表陰陽之道。太極生兩儀,清陽上升為天,濁陰下降為地;兩儀化生萬物,乾象徵創始,坤象徵成形。因此《易經》說:「天地最大的德性是生命。」《寶命全形論》也說:「人誕生於地,生命繫於天。」陽先陰後,陽施陰受,生命的本源來自天的德,形體的構成來自地的氣。所以天賦予我們的是德,地賦予我們的是氣。德與氣交融,生命才得以完備。)
生命最初的根源稱為「精」。
(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陰陽二氣各有其精。所謂「精」,即天之一與地之六。天以一生水,地以六成之,水為五行之首。萬物初生時皆源於水,如果核未成熟時似水,胎卵未成形時亦似水,人類、昆蟲、草木皆是如此。《易經》說:「陰陽交合,萬物化生。」即此意。)
陰陽二精結合稱為「神」。
(「兩精」指陰陽之精,「搏」即交合。《易經》說:「天數五,地數五,相合而化生。」周敦頤說:「陰陽五行之精妙合而凝結。」這都是「兩精相搏」的體現。萬物生成之道,皆需陰陽交合而後顯現神明。人的生命亦由陰陽之氣結合、父母之精交合而成,形神兼備,即《內經》所言「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決氣篇》也說:「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先於身體而生,稱為精。」
神是靈明的體現,源於理與氣。理依附氣運行,氣透過形體顯現。理氣所至之處,即陰陽所在;陰陽所在之處,即神明所在。因此《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是神明的居所。」《天元紀大論》說:「陰陽變化莫測稱為神。」《氣交變大論》說:「通曉變化者,能理解神明的道理。」《易經》說:「知曉變化之道者,便知神的作為。」這都是神的意義。
萬物之神隨現象而應,人身之神則由心主宰。《內經》說:「心藏神。」又說:「心為君主之官,神明由此而生。」這便是人體的元神。其他如魂魄、志意等五神五志,皆由元神所化而統攝於心。因此心正則諸神皆正,心邪則諸神皆邪,其變化難以言喻。
如《八正神明論》所說:「神妙莫測,耳不可聞,目明心開而意念先行,獨自領悟卻無法言說,眾人未見而己獨見,看似昏昧卻昭然明朗,如風吹雲散,故稱為神。」《淮南子》說:「何謂神?答:心。進一步解釋:心可潛天通地,天地神明皆不可測。」《黃庭經》說:「至道不繁,存真守一,全身百節皆有神。」《金丹大要》說:「心為一身之主,萬神聽其號令。」因此,心具虛靈知覺,能生能滅,隨境應變,瞬息萬變,甚至預知未來、推測禍福,無所不至。神至則心至,心定則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