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五卷 (9)
五卷 (9)
1. 十四、三陽脈體
(素問平人氣象論)
太陽脈至,洪大以長。(此言人之脈氣,必隨天地陰陽之化,而為之卷舒也。太陽之氣王於穀雨後六十日,是時陽氣太盛,故其脈洪大而長也。)少陽脈至,乍數乍疏,乍短乍長。(少陽之氣,王於冬至後六十日,是時陽氣尚微,陰氣未退,故長數為陽,疏短為陰,而進退未定也。)陽明脈至,浮大而短。
白話文:
太陽經的脈象,強勁有力且延綿不斷。(這句話說明人的脈象,一定要隨著天地陰陽的變化而舒展。太陽之氣在穀雨後六十日最旺盛,此時陽氣過於旺盛,所以脈象會強勁有力且延綿不斷。)少陽經的脈象,時而快速時而稀疏,時而短促時而綿長。(少陽之氣在冬至後六十日最旺盛,此時陽氣仍然微弱,陰氣尚未退散,所以時而快速時而稀疏,時而短促時而綿長,進退不定。)陽明經的脈象,浮腫有力而短促。
(陽明之氣,王於雨水後六十日,是時陽氣未盛,陰氣尚存,故脈雖浮大而仍兼短也。愚按:此論但言三陽而不及三陰,諸家疑為古文脫簡者是也。及閱七難所載,則陰陽俱全。其言少陽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長。陽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陽之至,洪大而長。與此皆同。至謂太陰之至,緊大而長。
白話文:
陽明之氣,在夏至後六十天達到旺盛。此時,陽氣還沒有完全旺盛,陰氣依然存在,所以脈象雖然浮大,但仍兼有短促的感覺。
按:這段論述只談到了三陽,而沒有提到三陰,一些學者懷疑是古文書遺漏了。不過,在《難經》的記載中,陰陽俱全。文中提到,少陽之至脈象時大時小,時短時長。陽明之至,脈浮大而短。太陽之至,脈洪大而長。這些與《內經》的記載是一致的。對於太陰之至,脈緊大而長。
少陰之至,緊細而微。厥陰之至,沉短而敦。此三陰三陽之辨,乃氣令必然之理,蓋陰陽有更變,脈必隨乎時也。又曰:其氣以何月各王幾日?然。冬至之後得甲子少陽王,復得甲子陽明王,復得甲子太陽王,復得甲子太陰王,復得甲子少陰王,復得甲子厥陰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
白話文:
當陰氣達到極致時,脈象會緊小而微弱。當陽氣達到極致時,脈象會沉緩而有力。這三陰三陽脈象的區別,是氣候變化的必然規律。因為陰陽交替變化,脈象也會隨著季節變化。
另外,每個月的氣候時令由哪種脈象主宰呢?冬至後,甲子日是少陽主氣,甲子後六十天是陽明主氣,接著六十天是太陽主氣,再六十天是太陰主氣,再六十天是少陰主氣,最後六十天是厥陰主氣。每個主氣時令為六十天,六個主氣時令共有三百六十天,構成一個完整的年份。
此三陽三陰之王時日大要也。據此二說,則逐節推之可知矣。又按:至真要大論曰: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鉤,太陰之至其脈沉,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澀,太陽之至大而長。義若與此有不同者,何也?蓋此篇以寒暑分陰陽,彼以六氣分陰陽也。觀者宜各解其義。
詳運氣類三十一。)
白話文:
上面講的三陽三陰的王氣時令,概括起來就是這些。根據這兩種說法,就可以逐節推知其他內容了。
又有人查閱《至真要大論》說:厥陰當旺時它的脈象是弦緊的,少陰當旺時它的脈象是鉤形的,太陰當旺時它的脈象是沉伏的,少陽當旺時它的脈象是大而浮的,陽明當旺時它的脈象是短而澀的,太陽當旺時它的脈象是大而長的。
表面上看似乎和上面說的不同,為什麼呢?因為這篇是用寒熱來劃分陰陽,而《至真要大論》是用六氣來劃分陰陽。觀看的人應該分別理解它們的含義。
2. 十五、六經獨至病脈分治
(素問經脈別論)
太陽臟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表裡當俱瀉,取之下俞。(此言臟氣不和而有一臟太過者,氣必獨至,諸證不同,針治亦異也。太陽者,膀胱經也,太陽獨至,則為厥逆,為喘氣,為虛氣衝逆於上。蓋膀胱與腎為表裡,皆水臟也。以水臟而陽氣獨至,則陽有餘、陰不足矣。
白話文:
膀胱經能量獨特旺盛,導致暈厥、氣喘、虛弱之氣向上逆行。這是因為陰氣不足,陽氣過剩所致,治療時應內外兼瀉,讓下焦俞穴的能量流動。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臟腑之氣不調和,而其中一臟之氣過於旺盛,則氣必然獨自上行,導致不同的症狀。針灸治療方法也會有所不同。膀胱經屬於太陽經,如果太陽經能量獨盛,則會導致昏厥、氣喘、虛弱之氣向上衝逆的症狀。這是因為膀胱經和腎經是表裡關係,都是水臟。如果水臟中陽氣獨盛,就會出現陽氣過盛、陰氣不足的情況。
當於二經,取其下俞,膀胱下俞名束骨,腎經之俞名太谿,腎陰不足而亦瀉之,以陽邪俱盛也,故必表裡兼瀉,而後可遏其勢。)陽明臟獨至,是陽氣重並也,當瀉陽補陰,取之下俞。(陽明者,足陽明胃經也。陽明為十二經脈之海,而行氣於三陽。若其獨至,則陽氣因邪而重並於本臟,故當瀉胃之陽,補脾之陰,而取之下俞也。
白話文:
在陽經和陰經同時出現問題時,要取相應的俞穴進行治療。膀胱經的俞穴稱為束骨,腎經的俞穴稱為太谿。如果腎陰不足,也需要瀉陽,因為此時陽邪過於旺盛。所以,必須同時瀉掉表裡之邪,才能遏制病勢。
陽明經單獨出現問題,說明陽氣過於旺盛。這種情況下,應該瀉陽補陰,取相應的俞穴進行治療。(陽明經指足陽明胃經,它是十二經脈之海,運氣於三陽。如果陽明經單獨出現問題,說明陽氣因外邪而過於旺盛於胃經,因此要瀉胃之陽,補脾之陰,取相應的俞穴治療。)
陽明之俞名陷谷,太陰之俞名太白。)少陽臟獨至,是厥氣也,蹺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陽者,足少陽膽經也。膽經之病連於肝,其氣善逆,故少陽獨至者,是厥氣也。然厥氣必始於足下,故於蹺前察之。蹺,陽蹺也,屬足太陽經之申脈。陽蹺之前,乃少陽之經。少陽氣盛則蹺前卒大,故當取少陽之下俞,穴名臨泣。
白話文:
陽明經的背俞穴叫陷谷,太陰經的背俞穴叫太白。)少陽臟腑之氣獨至,這是厥氣,可在蹺前觀察卒位大小,然後取下俞穴治療。(少陽指足少陽膽經,膽經的病症與肝有關,這種氣容易逆行,所以少陽獨至,就是厥氣。但是厥氣一定會從足下開始,所以在蹺前觀察。蹺,指陽蹺脈,屬於足太陽經的申脈,陽蹺脈之前就是少陽經。少陽氣旺盛,則蹺前卒位會變大,所以應該取少陽的下俞穴,穴位名為臨泣。)
卒,猝同。蹺有五音:蹺、皎、喬、腳,又極虐切。)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此釋獨至之義,為一臟之太過。舉少陽而言,則太陽陽明之獨至者,其為三陽二陽之太過可知矣。一陽,少陽也。六經次序,詳疾病類七。)太陰臟搏者,用心省真,五脈氣少,胃氣不平,三陰也,宜治其下俞,補陽瀉陰。
白話文:
「卒」和「猝」是同一個意思。(「蹺」有五個讀音:蹺、皎、喬、腳,又讀作「極虐」。)少陽經獨旺是因為陽氣過盛。(這是解釋「獨至」的意思,指的是某個臟腑過於旺盛。如果以少陽來說,那麼太陽和陽明經獨旺的情況,也就是三陽或二陽過盛,不言而喻。一陽是指少陽經。六經的順序,詳見「疾病類」第七節。)太陰之臟有「搏」的表現,是心神虛弱,五臟脈絡的氣血較少,胃氣不和,屬於三陰之證,應該治療其下腹部俞穴,來補陽瀉陰。
(太陰者,足太陰脾經也。搏,堅強之謂,即下文所謂伏鼓也。太陰脾脈,本貴和緩,今見鼓搏,類乎真臟,若真臟果見,不可治也,故當用心省察其真。今太陰臟搏,即太陰之獨至,太陰獨至,則五臟之脈氣俱少,而胃氣亦不平矣,是為三陰之太過也。故宜治其下俞,補足陽明之陷谷,瀉足太陰之太白。
白話文:
太陰指的是足太陰脾經。搏指硬而強,就是下文提到的伏鼓。太陰脾脈原本應該是和緩的,現在出現鼓搏,類似於真臟病變的症狀。如果真是真臟病變,就無法醫治了,所以必須仔細檢查以確認病因。現在太陰臟器有搏動,表示太陰脈氣過盛,太陰脈氣過盛就會導致其他五臟脈氣不足,胃氣也不平和,這是三陰過盛的表現。因此,應該治療太陰俞穴,補益陽明經的陷谷穴,瀉除足太陰經的太白穴。
)一陽獨嘯,少陽厥也,陽並於上,四脈爭張,氣歸於腎,宜治其經絡,瀉陽補陰。(一陽當作二陰,少陽當作少陰。詳此上明三陽,下明三陰;今此復言少陽而不及少陰,新校正疑其誤者是。蓋此前言太陰,後言厥陰,本節言氣歸於腎,末節復有二陰搏至之文,又按全元起本亦云為少陰厥,以四者合之,則其為二陰少陰之誤無疑。二陰者,足少陰腎經也。
白話文:
當只有一陽獨行,就會導致少陽厥,陽氣全部上升,四脈同時擴張,氣血最終會歸於腎臟。這時應該治療經絡,瀉掉過盛的陽氣,補益虛弱的陰氣。
獨嘯,獨熾之謂。蓋嘯為陽氣所發,陽出陰中,相火上炎,則為少陰熱厥而陽並於上,故心肝脾肺四脈為之爭張,而其氣則歸於腎,故曰獨嘯。宜治其表裡之經絡,而瀉足太陽、補足少陰也。太陽經穴名崑崙,絡穴名飛陽。少陰經穴名復溜,絡穴名大鐘。)一陰至,厥陰之治也,真虛㾓心,厥氣留薄,發為白汗,調食和藥,治在下俞。
白話文:
獨嘯,就是獨自發出嘆息的聲音。這是因為嘆息是由陽氣發出,而陽氣從陰中生發。當相火上炎時,就會導致少陰熱厥,陽氣聚集在上部。因此,心肝脾肺四條經脈就會爭著擴張,而其氣則歸於腎,所以稱為獨嘯。
治療時宜調和表裡經絡,瀉足太陽經,補少陰經。太陽經的穴位名為崑崙,絡穴名為飛陽。少陰經的穴位名為復溜,絡穴名為大鐘。
一陰極盛,厥陰經當令時,真氣虛弱,心神不定,寒氣停留於胸中,就會發出白汗。此時治療應調和飲食,使用和緩的藥物,並治療下焦俞穴。
(一陰者,足厥陰肝經也。至,即獨至之義。治,主也。肝邪獨至,真氣必虛,木火相干,故心為㾓痛。厥氣,逆氣也。逆氣不散,則留薄於經。氣虛不固,則表為白汗。調和藥食,欲其得宜,用針治之,乃在下俞。厥陰之俞,名曰太衝。愚按:此篇何以知其皆言足經?蓋以下俞二字為可知也,亦如熱論篇傷寒言足不言手之義。
白話文:
(一陰)指足厥陰肝經。獨至,意為單獨到來。治,意為治療。肝臟邪氣單獨來犯,身體真氣必定虛弱,木行能量(肝)與火行能量(心)相互影響,因此心臟會感到刺痛。厥氣,指逆行之氣。逆氣不散,就會停留在經絡中。氣虛不牢固,就會表現為白汗。調和藥物與飲食,目的是使身體達到適宜的狀態。使用針灸治療,應取穴位在下方俞穴。厥陰經的俞穴,名為太衝。
我自己的理解:此篇為何知道所指的都是足經?因為從「下俞」二字可以推知,就像《傷寒論》中談到傷寒時提到足經而不提手經一樣的意思。
又如諸經皆言補瀉,而惟少陽一陰不言者,以少陽承三陽而言,一陰承三陰而言,因前貫後,義實相同,虛補實瀉,皆可理會也。至若一陰調食和藥一句,蓋亦總結上文而言,不獨一經為然。古經多略,當會其意。㾓音淵,痠疼也。)帝曰:太陽藏何象?岐伯曰:象三陽而浮也。
白話文:
就好像其他經絡都提到補虛益氣,唯獨少陽不提陰虛,這是因為少陽承接三條陽經,而一陰承接三條陰經,前者貫通後者,意義上是一致的。對於虛證就補,實證就瀉,都可以理解。
至於「一陰調食用藥」這一句,也是總結前面的內容所說,不只一經如此。古經記載多有簡略之處,應該理解貫通其意。(㾓音淵,意為痠痛。)
黃帝說:「太陽藏是什麼象徵呢?」
岐伯回答:「象徵三陽而浮越。」
帝曰:少陽藏何象?岐伯曰:象一陽也,一陽藏者,滑而不實也。帝曰:陽明藏何象?岐伯曰:象太浮也。(此下復明六經獨至之脈象也。太陽之象三陽者,陽行於表,陽之極也,故脈浮於外。少陽之象一陽者,少陽為陽之裡,陰之表,所謂半表半裡,陽之微也,故雖滑不實。
白話文:
黃帝說: 少陽藏象是什麼樣的?
岐伯說: 像一陽。一陽藏著,表面滑利而不充實。
黃帝說: 陽明藏象是什麼樣的?
岐伯說: 像太浮。
陽明雖太陽之裡,而實少陽之表,比之滑而不實者,則大而浮矣。仲景曰: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義當參會。)太陰臟搏,言伏鼓也。(此即釋上文太陰臟搏之義。伏鼓者,沉伏而鼓擊,即堅搏之謂。仲景曰: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
白話文:
雖然陽明經是太陽經的內裡,但實際上是少陽經的外表。把它和那些虛浮無力的病症相比較,陽明經症狀就更加明顯、浮大。
仲景說:寸關尺脈都浮大的,是太陽經受病了。寸關尺脈都長的,是陽明經受病了。寸關尺脈都弦緊的,是少陽經受病了。這三個脈象應該一起參考。
太陰臟搏,指的是「伏鼓」的症狀。(這是解釋上面太陰臟搏的含義。伏鼓是指沉伏在身體裡,卻鼓脹不舒,也就是堅硬搏動的意思。仲景說:寸關尺脈都沉細的,是太陰經受病了。)
)二陰搏至,腎沉不浮也。(二陰,少陰腎經也。二陰搏而獨至者,言腎但沉而不浮也。詳此明言二陰之脈,而前無二陰之至,前有一陰之至,而此無一陰之脈,信為古經之脫簡,而上文一陽少陽之誤,即此節也。仲景曰: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
)
白話文:
當少陰腎經的脈象出現時,腎氣會下沉而不浮(少陰腎經又稱作二陰)。二陰搏動而單獨到來,表示腎氣只會下沉而不浮。這裡明明提到二陰的脈象,但前面卻沒有提到二陰到來的脈象。前面只提到一陰到來的脈象,這裡卻沒有提到一陰的脈象。這肯定是古經中遺漏了文字。上文提到的陽明和少陽脈象有誤,也是從這一節開始的。仲景說:寸脈和尺脈都下沉的,是少陰受病了。寸脈和尺脈都微弱緩慢的,是厥陰受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