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五卷 (8)

回本書目錄

五卷 (8)

1. 十二、逆從四時無胃亦死

(素問平人氣象論)

岐伯曰: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素問平人氣象論。陰病得陰脈,陽病得陽脈,謂之從,從者易已;脈病相反者為逆,逆者難已。)脈得四時之順,曰病無他;脈反四時及不間臟,曰難已。(春得弦,夏得鉤,秋得毛,冬得石,謂之順四時,雖曰有病,無他虞也。

白話文:

岐伯說:脈象符合陰陽,疾病容易好轉;脈象違背陰陽,疾病難以好轉。(素問·平人氣象論。陰性疾病遇到陰性脈象,陽性疾病遇到陽性脈象,稱為順從,順從的容易好轉;脈象與疾病性質相反的稱為逆,逆的難以好轉。)

脈象符合四季的順序,說明疾病沒有其他問題;脈象違反四季的規律,或者不與內臟相應,說明疾病難以好轉。(春脈應弦,夏脈應鉤,秋脈應毛,冬脈應石,稱為順應四季,雖然有病,但不用特別擔心。

脈反四時,義如下文,及不間臟,皆為難已。不間臟者,如木必乘土則肝病傳脾,土必乘水則脾病傳腎之類,是皆傳其所勝,不相假借,脈證得此,均名鬼賊,其氣相殘,為病必甚。若間其所勝之臟而傳其所生,是謂間臟,如肝不傳脾而傳心,心不傳肺而傳脾,其氣相生,雖病亦微。故標本病傳論曰,間者並行,指間臟而言也;甚者獨行,指不間臟而言也。

白話文:

脈象違反四季變化,具體原因如下文所述,並且不顧及臟腑之間的相互聯繫,都是難以治療的症狀。

不顧及臟腑相互聯繫的,比如肝木一定剋制脾土,因此肝病會傳染到脾;脾土一定剋制腎水,因此脾病會傳染到腎,這就是傳其所剋制,互不相讓。脈象和症狀出現這種情況,都稱為「鬼賊」,其氣勢相互殘殺,病情必定嚴重。

如果顧及到其所剋制的臟腑,而傳染到其所生的臟腑,這稱之為「間臟」,比如肝不傳染到脾而傳染到心,心不傳染到肺而傳染到脾。其氣勢相互生長,即使生病症狀也較輕。

因此,「標本病傳論」中說,「間者並行」,指的就是「間臟」而言;「甚者獨行」,指的就是「不間臟」而言。

五十三難曰:七傳者死,間臟者生。七傳者,傳其所勝也。間臟者,傳其所生也。皆此之謂。考之呂氏注五十三難曰:間臟者,間其所勝之臟而相傳也。心勝肺,脾間之;脾勝腎,肺間之;肺勝肝,腎間之;腎勝心,肝間之;肝勝脾,心間之。此謂傳其所生也。其說亦通。又玉機真藏論曰: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

白話文:

古文:

五十三難曰:七傳者死,間臟者生。七傳者,傳其所勝也。間臟者,傳其所生也。皆此之謂。

《黃帝內經》第53難說:病邪傳至相剋臟腑7次就會死亡,傳至相生臟腑則會生還。所謂傳至相剋臟腑,就是病邪傳遞到自己能剋制的臟腑(克之)。所謂傳至相生臟腑,就是病邪傳遞到能生養自己的臟腑(生之)。這都是指從相剋臟腑開始,一連傳遞到5個臟腑。

呂氏注:

呂氏注《黃帝內經》第53難說:傳至相生臟腑,是指病邪傳遞到相剋臟腑之間的臟腑(間之)而互相傳遞的。例如,心克肺,脾間之;脾克腎,肺間之;肺克肝,腎間之;腎克心,肝間之;肝克脾,心間之。這就是所謂的傳遞到相生臟腑。這個說法也說得通。

《玉機真藏論》論述:

《玉機真藏論》說:五臟有病,病邪就會傳遞到自己能剋制的臟腑。

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臟而當死,是順傳所勝之次。即此不間臟之義也。詳藏象類二十四。間,去聲。)脈有逆從四時,未有臟形,春夏而脈瘦,秋冬而脈浮大,命曰逆四時也。(逆,反也。從,順也。凡脈之逆從四時者,雖未有真臟之形見,若春夏以木火之令,脈當浮大而反見瘦小,秋冬以金水之令,脈當沉細而反見浮大者,是皆逆四時也。)風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澀堅者,皆難治,命曰反四時也。

白話文:

如果無法治療,依據時辰分佈,可能是三月或六月,或是三日或六日,傳遍五臟將會死亡,這順著傳播病邪勝過身體的順序。也就是這裡所說的「不間臟」的意思。詳細內容請參閱《藏象類二十四》。

脈象有逆從四時的情況,在臟器還沒有形成之前,春夏的時候脈象瘦小,秋冬的時候脈象浮大,這叫做逆四時。逆就是反過來,從就是順著。凡是脈象逆從四時的情況,雖然還沒有出現真實的臟器形狀,但如果在春夏木火旺盛的時候,脈象本應浮大,卻反而見瘦小;秋冬金水旺盛的時候,脈象本應沉細,卻反而見浮大,這些都是逆四時的情形。

如果患有風熱病,但脈象卻沉靜;如果患有泄瀉,但脈象卻實大;如果疾病在內,但脈象卻虛弱;如果疾病在外,但脈象卻澀實堅硬,這些都是難以治療的,稱之為「反四時」。

(風熱者,陽邪也,脈宜大而反靜;泄而脫血,傷其陰也,脈宜虛而反實;病在臟中,脈當有力而反虛;病在肌表,脈當浮滑而反澀堅者,皆為相反難治之證,亦猶脈之反四時也。)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

白話文:

對於風熱症,這是陽氣盛的病證,脈象應該強而有力,但卻表現為平靜;如果身體虛弱,又流失了血液,傷害了身體的陰氣,脈象應該虛弱,但卻表現為強勁。

如果疾病在內臟,脈象應該有力,但卻表現為虛弱;如果疾病在肌表,脈象應該浮動滑利,但卻表現為澀滯堅硬。這些都是相反的脈象,難以治療,就好像脈象與四時相違背一樣。

人以水穀為生,所以人一旦斷絕了水穀就會死亡。脈象中沒有胃氣,人也會死亡。所謂沒有胃氣,就是隻能摸到真臟的脈象,卻摸不到胃氣。

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人生所賴者水穀,故胃氣以水穀為本,而五臟又以胃氣為本。若脈無胃氣,而真臟之脈獨見者死,即前篇所謂但弦無胃、但石無胃之類是也。然但弦但石雖為真臟,若肝無氣則不弦,腎無氣則不石,亦由五臟不得胃氣而然,與真臟無胃者等耳。)

白話文:

所謂脈象裡找不到胃氣,代表肝臟脈象不緊,腎臟脈象不硬。(人體維持生計都需要水和穀物,所以胃氣是水谷的根本,而五臟又以胃氣為根本。如果脈象中沒有胃氣,而只有真臟脈象則會死亡,就像前面提到的「只有肝脈緊而沒有胃氣」、「只有腎脈硬而沒有胃氣」這樣的脈象。但是,即使只有肝脈緊或腎脈硬,屬於真臟脈象,但如果肝臟沒有氣,脈象就不會緊;腎臟沒有氣,脈象就不會硬,同樣都是因為五臟沒有得到胃氣造成的,和真臟沒有胃氣的脈象是相同的。)

黃帝曰:(素問玉機真藏論。)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者,是即六十一難所謂望聞問切之法也。既得病情,便當速治,若後其時,病必日深,此切戒之詞也。)形氣相得,謂之可治;(形盛氣盛,形虛氣虛,是相得也。

白話文:

黃帝說:(《素問‧玉機真藏論》)凡是診療疾病,都要仔細觀察病人的形體、氣色、脈象的盛弱,疾病的新舊,然後才能及時治療。(觀察病人的形體、氣色、脈象的盛弱,疾病的新舊,就是《六十一難》中說的望、聞、問、切的方法。一旦掌握了病情,就應該迅速治療,如果延誤時機,病情一定會加重,這是必須嚴格遵守的。)形體和氣色相互相應,說明可以治療;(形體強壯,氣息旺盛;形體虛弱,氣息虛弱,這就是相應。)

)色澤以浮,謂之易已;(澤,潤也。浮,明也。顏色明潤者,病必易已也。)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順四時者,其氣和,故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穀氣來也徐而和,故脈弱以滑者,是得胃氣,命曰易治也。)形氣相失,謂之難治;(形盛氣虛,氣盛形虛,皆為相失。

白話文:

第一句: 顏色光亮而浮現,說明病情容易好轉。(「澤」指潤澤,「浮」指明亮。顏色明亮潤澤,說明病情一定容易好轉。)

第二句: 脈象順應四時,說明可治療。(脈象順應四時,說明氣血和諧,所以可以治療。)

第三句: 脈象微弱而順滑,說明胃氣充足,稱為容易治療,要適時治療。(穀氣到來的過程緩和而不激動,所以脈象微弱而順滑的人,表示胃氣充足,稱為容易治療。)

第四句: 形氣不相協調,說明難以治療。(身體強壯而氣血虛弱,或者氣血旺盛而身體虛弱,都稱為不相協調。)

此下四節,皆言難治也。)色夭不澤,謂之難已;(夭,晦惡也。不澤,枯焦也。)肺實以堅,謂之益甚;(邪氣來也緊而疾,故實以堅者,病必益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脈逆四時,義如下文。)必察四難而明告之。(形氣色脈,如上四節之難治者,謂之四難。必察其詳而明告病家,欲其預知吉凶,庶無後怨。

白話文:

以下四點都是描述難以治癒的疾病:

  1. 膚色黯淡無光,稱之為「難已」;(黯淡:晦暗、難看。無光:枯萎、焦灼。)
  2. 肺部實熱堅硬,稱之為「益甚」;(病邪來勢猛烈、急促,因此實熱堅硬,病情必定會更加嚴重。)
  3. 脈象與四季不相符,稱為「不可治」。(脈象與四季不相符,其含義如下文所述。)
  4. 必須仔細觀察這四種難治的徵兆,並明確告知患者。(從患者的形、氣、色、脈中,發現如上述四節所述的難治徵兆,稱之為「四難」。必須仔細觀察這些徵兆,並明確告知患者,讓患者預先了解自己的病情兇吉,以免日後產生怨言。)

)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沉澀者,命曰逆四時。(春得肺脈,金剋木也。夏得腎脈,水剋火也。秋得心脈,火剋金也。冬得脾脈,土剋水也。加之懸絕沉澀,則陰陽偏絕,無復充和之胃氣矣,是逆四時之脈也。)未有臟形,於春夏而脈沉澀,秋冬而脈浮大,名曰逆四時也。

白話文:

逆四時是指:

  • 春天把到肺脈,脈象沉澀,
  • 夏天把到腎脈,脈象沉澀,
  • 秋天把到心脈,脈象沉澀,
  • 冬天把到脾脈,脈象沉澀。

這種脈象都非常虛弱且沒有彈性,稱為「逆四時」。

(春脈是肺脈,金剋木,夏天把到肺脈,表示木被金剋制;夏脈是腎脈,水剋火,春天把到腎脈,表示火被水剋制;秋脈是心脈,火剋金,夏天把到心脈,表示金被火剋制;冬脈是脾脈,土剋水,秋天把到脾脈,表示水被土剋制。再加上脈象沉澀,表示陰陽失衡,沒有正常的胃氣了,這就是「逆四時」的脈象。)

如果在臟腑發育之前,春天和夏天把到沉澀的脈象,秋天和冬天把到浮大而無力的脈象,也稱為「逆四時」。

病熱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此節與上文平人氣象論者略同。蓋言脈與時逆者為難治,脈與證逆者亦難治也。如病熱脈靜者,陽證得陰脈也。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者,正衰而邪進也。此義與前大同。惟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與上文平人氣象論者似乎相反。

白話文:

如果病人發熱,脈搏卻平靜;腹瀉,脈搏卻很大;脫血,脈搏卻有力,說明病症位於中焦且脈絡堅實。如果病症位於外焦,脈絡卻不堅實,則都難以治療。(這一段與前文的「平人氣象論」論述大致相同。主要說明脈象與病情出現反常時,治療起來就很困難。如果病人發熱,脈搏卻平靜,表示陽證配上陰脈。腹瀉,脈搏卻很大、脫血,脈搏卻有力,表明正氣衰弱,邪氣盛行。這個道理與前面講的是一樣的。只有病人發熱,脈絡堅實;脫血,脈絡不堅實這兩種情況是難以治療的,這似乎與前文的「平人氣象論」論述相反。)

但上文云病在中脈虛,言內積之實者,脈不宜虛也;此云病在中脈實堅,言內傷之虛者,脈不宜實堅也。前云病在外脈澀堅,言外邪之盛者,不宜澀堅,以澀堅為沉陰也;此言病在外脈不實堅,言外邪方熾者,不宜無力,以不實堅為無陽也。四者之分,總皆正不勝邪之脈,故曰難治。

詞若相反,理則實然,新校正以謂經誤,特未達其妙耳。)

白話文:

上面說病在中脈虛,指的是內積實症,脈不應該虛;這裡說病在中脈實堅,指的是內傷虛症,脈不應該實堅。之前說病在外脈澀堅,指的是外邪盛者,脈不應該澀堅,因為澀堅代表沉陰;這裡說病在外脈不實堅,指的是外邪熾盛,脈不應該無力,因為不實堅代表無陽。這四種脈象都代表正氣不勝邪氣,所以難治。

雖然說法看似相反,但道理卻是真實的,以前校正認為經文有誤,只是沒有理解其中深意。

2. 十三、五臟平病死脈胃氣為本

(素問平人氣象論)

夫平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心平,(琅玕,按符瑞圖曰:玉而有光者。說文曰:琅玕似珠。脈來中手如連珠、如琅玕者,言其盛滿滑利,即微鉤之義也,是為心之平脈。前篇脈分四時,已悉五臟平病死脈,而此則詳言其形也。琅玕,音郎干。)夏以胃氣為本。(鉤而和也。

白話文:

當脈搏平穩有力、連續如串珠、似滾動的玉珠時,稱為「心平」。

在夏季,由於胃氣旺盛,脈搏表現為略帶鉤狀,但仍和緩有力。

)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喘喘連屬,急促相仍也。其中微曲,即鉤多胃少之義,故曰心病。)死心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心死。(操,持也。前曲者,謂輕取則堅強而不柔。後居者,謂重取則牢實而不動。如持革帶之鉤,而全失充和之氣,是但鉤無胃也。

故曰心死。)

白話文:

**病心脈象:**脈象連續喘急,而且其中稍微彎曲,稱為心病。(連續喘急,形容脈象快速連續;彎曲,表示脈象有鉤狀,但胃氣不足)

死心脈象: 脈象前半部分彎曲,後半部分堅實,就像拿著腰帶上的鉤子一樣,稱為心死。(拿著,是指按壓脈搏;前半部分彎曲,指輕按時脈搏堅硬而無彈性;後半部分堅實,指重按時脈搏牢固不動。就像握著腰帶上的鉤子,完全失去充盈而和順的脈氣,只留下鉤狀而沒有胃氣。)

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厭厭聶聶,眾苗齊秀貌。如落榆莢,輕浮和緩貌。即微毛之義也,是為肺之平脈。聶,鳥結切。)秋以胃氣為本。(毛而和也。)病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肺病。(不上不下,往來澀滯也。如循雞羽,輕浮而虛也。亦毛多胃少之義,故曰肺病。

白話文:

平肺脈(健康肺部脈象)

肺部的脈象平穩柔和,像飄落的榆莢,這種脈象稱為「肺平」。「厭厭聶聶」形容各種幼苗齊頭並進的景象,而「如落榆莢」則形容輕盈飄揚、徐徐而下的樣子,喻指肺部的脈象緩和細微。

秋天主胃氣(脾胃功能旺盛)

秋季重視脾胃的調養。「毛而和也」說明脾胃功能健運,就像毛髮柔順一樣。

病肺脈(肺部病變脈象)

病變的肺部脈象不浮不沉,往來澀滯,就像撫摸雞毛一樣,這種脈象稱為「肺病」。「不上不下」形容脈象運行不暢,「如循雞羽」則喻指脈象輕浮虛弱,同時也表示胃氣不足、肺氣過剩,故稱為「肺病」。

)死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如物之浮,空虛無根也。如風吹毛,散亂無緒也。亦但毛無胃之義,故曰肺死。)

白話文:

死肺的脈象,就像浮在空中沒有根,好像風吹過的羽毛,散亂無序。這種脈象就是肺死。(浮在空中沒有根,表示肺氣虛弱。散亂無序則表示肺氣功能混亂。毛代表肺,所以這種脈象也被稱為肺死。)

平肝脈來,耎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招招,猶迢迢也。揭,高舉也。高揭長竿,梢心柔耎,即和緩弦長之義,是為肝之平脈。耎音軟。)春以胃氣為本。(弦而和也。)病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盈實而滑,弦之甚過也。如循長竿,無末梢之和耎也。

白話文:

當肝脈平穩時,脈搏細長而軟弱,猶如從長竿末端高高舉起,稱為「肝平」。(「招招」意為細長,「揭」意為高舉。高高抬起長竿,末梢柔弱,表示脈搏細長而緩和,是肝臟平穩的脈象。)春季以胃氣為基準。(指脈搏細長有彈性。)

當肝臟有病時,脈搏來得很滿而且滑,猶如沿著長竿而行,稱為「肝病」。(滿而滑的脈象,是細長脈象的過度表現。沿著長竿而行的脈象,沒有末梢的柔弱。)

亦弦多胃少之義,故曰肝病。)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勁,強急也。如新張弓弦,弦之甚也。亦但弦無胃之義,故曰肝死。)

白話文:

當脈象緊張有力,就像新張的弓弦,稱為「弦」。由於肝臟機能主胃,因此「弦」脈象也表示胃氣不足。如果脈象死絕,則稱「死肝脈」。此時脈象仍然緊張有力,但卻無脈搏細弱的表現,猶如新張的弓弦。這也表示肝臟功能嚴重受損。

平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和柔,雍容不迫也。相離,勻淨分明也。如雞踐地,從容輕緩也。此即充和之氣,亦微耎弱之義,是為脾之平脈。)長夏以胃氣為本。(耎而和也。)病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實而盈數,強急不和也。如雞舉足,輕疾不緩也。

白話文:

脾脈平穩的脈象: 脈象和緩平穩,不急不緩,像雞輕輕踩在地上,稱為脾脈平穩。(和緩:從容不迫;平穩:均勻明晰;像雞踩在地上:從容緩慢。這種脈象表示充盈和順之氣,但也隱含著微微虛弱之意,是脾脈平穩的脈象。)夏日以胃氣為根本。(虛弱而和順。)

脾脈有病的脈象: 脈象強勁有力,跳動頻繁,像雞抬起腳,稱為脾病。(強勁有力,跳動頻繁:強勁而不和諧;像雞抬起腳:輕快急促不緩慢。)

前篇言弱多胃少,此言實而盈數,皆失中和之氣,故曰脾病。)死脾脈來,銳堅如鳥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如鳥之喙,如鳥之距,言堅銳不柔也。如屋之漏,點滴無倫也。如水之流,去而不返也。是皆脾氣絕而怪脈見,亦但代無胃之義,故曰脾死。

喙音誨,嘴也。距,權與切,雞足鉤距也。)

白話文:

前面提到虛弱的人胃氣多,消瘦的人胃氣少,這裡說的卻是胃氣過實、過盈的情況。這兩種情況都偏離了中和之氣,所以說都是脾臟疾病。

脾臟衰竭時,脈象表現為:

  • 銳利堅硬,像鳥喙一樣
  • 像鳥爪一樣尖銳
  • 像房子漏水一樣連綿不斷
  • 像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

這些脈象都說明脾氣已經衰竭,只相當於沒有胃氣的症狀,所以叫做「脾死」。

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曰腎平,(冬脈沉石,故按之而堅。若過於石,則沉伏不振矣。故必喘喘累累,如心之鉤,陰中藏陽,而得微石之義,是為腎之平脈。)冬以胃氣為本。(石而和也。)病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脈如引葛,堅搏牽連也。

白話文:

  • **腎平的脈象:**脈搏強勁有力、節奏不一,按壓後感覺堅硬,稱為「腎平」。(冬季脈象沉實如石,所以按壓後會感到堅硬。如果過於沉實,就會深藏不露,微弱無力。因此必定是強勁有力、節奏不一,像心臟的鉤狀搏動一樣,陰中藏陽,呈現出微石的屬性,這就是腎臟平穩的脈象。)冬季以胃氣為根本。(堅實而協調。)
  • **腎病的脈象:**脈搏像牽引葛藤,按壓後更加堅硬,稱為「腎病」。(脈搏像牽引葛藤,堅實有力、相互纏繞。)

按之益堅,石甚不和也。亦石多胃少之義,故曰腎病。)死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索如相奪,其勁必甚。辟辟如彈石,其堅必甚,即但石無胃之義,故曰腎死。愚按:十五難所載平病死脈,與本經互有異同。

白話文:

按壓起來越來越硬,說明病竈部位的物質過於堅硬不調和。也符合胃口小而腎氣重的意思,所以說「腎病」。

如果死腎的脈象出現,脈搏發動起來像被奪走一樣,跳動起來像彈射石頭一樣堅硬,說明腎氣將要衰亡。(脈搏發動像相爭奪一樣,它的力量一定很強勁。跳動起來像彈射石頭一樣堅硬,它的硬度一定很強,不過就是沒有胃腑的含義,所以說「腎死」。

我的看法:十五難中記載的平脈死脈,與《難經》記載的內容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如以厭厭聶聶、如循榆葉為春平,如雞舉足為夏病,藹藹如車蓋、按之而益大曰秋平,按之蕭索、如風吹毛曰秋死,上大下兌、濡滑如雀之啄曰冬平,啄啄連屬、其中微曲曰冬病,來如解索、去如彈石曰冬死,此皆與本經之不同者也。

白話文:

這些症狀與《本經》記載的不同之處如下:

  • 症狀像病懨懨、無精打採,像在春天踩在榆樹葉上;像雞抬起腳在夏天生病。
  • 症狀模糊不清,像車蓬一樣,按壓會變大,表示秋天的健康狀態。
  • 症狀消散,像風吹毛髮,表示秋天的死亡狀態。
  • 上面大,下面小,濕潤滑溜像鳥啄,表示冬天的健康狀態。
  • 連續啄動,中間有點彎曲,表示冬天的疾病狀態。
  • 來時像解開繩索,去時像彈射石頭,表示冬天的死亡狀態。

至於如引葛、如奪索、如鳥之喙、如鳥之距、耎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喘喘累累如鉤而堅之類,又皆不載,不知何故異同顛倒若此?意者其必有誤或別有所謂耶?且難經之義,原出本論,學者當以本經為主。)

白話文:

至於像拉扯葛藤、搶奪索繩、鳥嘴、鳥爪、像提竿尾端輕飄飄的樣子、喘吁吁又努力撐著身體、像用鉤子吊著之類的,這些都沒有記載,不知道為什麼會如此顛倒錯亂?或許是有誤或另有所指吧?難經的理論原本出自《黃帝內經》,學習者應該以《黃帝內經》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