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五卷 (7)
五卷 (7)
1. 十一、脈分四時無胃曰死
(素問平人氣象論)
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土得天地中和之氣,長養萬物,分王四時,而人胃應之。凡平人之常,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故胃為臟腑之本。此胃氣者,實平人之常氣,有不可以一刻無者,無則為逆,逆則死矣。胃氣之見於脈者,如玉機真藏論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
白話文:
一般人的正常氣息來源於胃,胃是維持人體正常機能的根本。人體如果沒有胃氣,就會出現異常,異常就會導致死亡。(土從天地中獲得溫和的氣息,孕育萬物,主宰四季,而人體的胃與此相應。所有健康的人,都從食物中攝取氣息,食物進入胃中,五臟六腑都可以因此獲得氣息,所以胃是臟腑的根本。這種胃氣,實際上就是維持人體正常機能的氣息,每一刻都不可缺少。沒有胃氣的話,就會出現異常,異常就會導致死亡。胃氣在脈象上的表現,就像《玉機真藏論》中所說的:脈搏微弱而滑暢,說明有胃氣。)
終始篇曰:邪氣來也緊而疾,穀氣來也徐而和。是皆胃氣之謂。大都脈代時宜無太過無不及,自有一種雍容和緩之狀者,便是胃氣之脈。)
白話文:
「終始篇」中說:邪氣進來的時候速度很快,而穀氣進來的時候速度很慢而且平和。這些都是胃氣的表現。一般來說,脈象的變化要與時節相應,不應過度或不足,自有一種從容平和的狀態,這就是胃氣的脈象。
春胃微弦曰平,春令木王,其脈當弦,但宜微弦而不至太過,是得春胃之充和也,故曰平。(弦義見前章。按:此前後諸篇,皆以春弦夏鉤秋毛冬石分四季所屬者,在欲明時令之脈,不得不然也。然脈之迭見,有隨時者,有不隨時者。故或春而見鉤,便是夏脈,春而見毛,便是秋脈,春而見石,便是冬脈,因變知病,圓活在人,故有二十五變之妙。若謂春必弦、夏必鉤,則殊失胃氣之精義矣。
白話文:
春季脈象稍緊,稱為平脈。春季是木氣當令,脈象應當呈現緊勁,但必須微緊而不宜過度,這樣才能反映春季胃氣的和順,因此稱為平脈。(弦脈的含義見前章。註解:本文前後各篇,都以春季弦脈、夏季鉤脈、秋季毛脈、冬季石脈來區分四季,目的是為了釐清與時令相對應的脈象。然而脈象的出現有隨季節變化的,也有不隨季節變化的。所以有時春季出現鉤脈,就是夏季的脈象;春季出現毛脈,就是秋季的脈象;春季出現石脈,就是冬季的脈象。臨牀上要根據脈象變化來判斷疾病,靈活運用,體現了脈學「二十五變」的精妙。如果認為春季一定出現弦脈、夏季一定出現鉤脈,那麼就完全違背了胃氣盈虛的精髓。)
)弦多胃少曰肝病,(弦多者,過於弦也。胃少者,少和緩也。是肝邪之勝,胃氣之衰,故為肝病。)但弦無胃曰死,(但有弦急而無充和之氣者,是春時胃氣已絕,而肝之真藏見也,故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為秋脈屬金,春時得之,是為賊邪。以胃氣尚存,故至秋而後病。
白話文:
- 如果脈象過於緊繃,胃氣不足,表示肝臟有問題。(緊繃的脈象表示過度緊張,胃氣不足表示缺乏和緩。這是因為肝氣過盛,胃氣虛弱所致,因此為肝臟疾病。)
- 但如果脈象緊繃而沒有充盈和緩的氣,表示死亡。(只有緊繃而沒有充盈氣的脈象,表示春季的胃氣已經絕滅,肝臟的本質顯露出來,因此稱為死亡。)
- 如果胃氣有毛糙的脈象,表示秋季疾病。(毛糙的脈象屬金,在春季出現,是邪氣侵犯。因為胃氣仍然存在,所以要到秋季才會發病。)
)毛甚曰今病,(春脈毛甚,則木被金傷,故不必至秋,今即病矣。)藏真散於肝,肝藏筋膜之氣也。(春木用事,其氣升散,故藏真之氣散於肝,而肝之所藏則筋膜之氣也。金匱真言論曰:東方青色,入通於肝,是以知病之在筋也。藏,上去聲,下平聲。後皆同。)
白話文:
毛甚說:如今的病症,(春季脈象毛盛,代表木被金傷,所以不必等到秋季,現在就會生病。)藏真之氣散發在肝臟,而肝臟收藏著筋腱肌肉之氣。(春季木氣旺盛,木氣升散,所以藏真之氣散佈在肝臟,而肝臟收藏的正是筋腱肌肉之氣。金匱真言論提到:東方為青色,通於肝,因此知道疾病在筋。)藏(ㄘㄤˊ),藏(ㄘㄤˇ),下皆同。
夏胃微鉤曰平,(夏令火王,其脈當鉤,但宜微鉤而不至太過,是得夏胃之和也,故曰平。鉤義見前章。)鉤多胃少曰心病,(鉤多者,過於鉤也。胃少者,少充和也。是心火偏勝,胃氣偏衰,故為心病。)但鉤無胃曰死,(但有鉤盛而無平和之氣者,是夏時胃氣已絕,而心之真藏見也,故死。
白話文:
在夏季,胃氣微有鉤形,稱為平衡。因為夏天是火旺的季節,胃脈應呈鉤狀,但鉤狀不宜過於明顯,這樣才能保持胃氣的平衡,因此稱為平衡。(鉤形的概念見上章。)
如果鉤狀脈象明顯,而胃氣不足,則表示心臟出現了問題。因為鉤狀脈象過於明顯,說明心火過盛;胃氣不足,說明胃氣虛弱。因此,這是心火偏盛、胃氣偏虛所致的心臟疾病。
如果只有鉤狀脈象,而沒有平和之氣,則表示夏天時胃氣已經衰竭,而心臟的真氣已經顯露,所以會導致死亡。
)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為冬脈屬水,夏時得之,是為賊邪。以胃氣尚存,故至冬而後病。)石甚曰今病,(夏脈石甚則無胃氣,火被水傷已深,故不必至冬,今即病矣。)藏真通於心,心藏血脈之氣也。(夏火用事,其氣炎上,故藏真之氣通於心,而心之所藏則血脈之氣也。
金匱真言論曰:南方赤色,入通於心,是以知病之在脈也。)
白話文:
胃裡生出結石叫冬病。(因為結石是冬脈之邪,屬水,夏天才會有,所以是外邪入侵。由於胃氣還存在,所以要到冬天才會發病。)結石很嚴重就會變成現今發作的病。(夏脈結石嚴重,則胃氣已無,火氣被水氣嚴重傷害,所以不必等到冬天,現在就會發病。)藏真之氣和心氣相通。(夏季火氣旺盛,其氣向上炎發,所以藏真之氣與心氣相通,而心臟所藏的是血脈之氣。
長夏胃微耎弱曰平,(長夏屬土,雖主建未之六月,然實兼辰戌丑未四季之月為言也。四季土王之時,脈當耎弱,但宜微有耎弱而不至太過,是得長夏胃氣之和緩也,故曰平。耎,軟同。)弱多胃少曰脾病,(弱多胃少,則過於弱而胃氣不足,以土王之時而得之,故為脾病。
白話文:
在長夏(包含辰、戌、醜、未四個月)這個土旺的季節,胃脈應該是略微軟弱的,稱為「平」。「略微」的意思是不會過度軟弱,代表胃氣平和。如果胃脈過度軟弱,且胃氣不足,那麼就是脾臟的病症。
)但代無胃曰死,(代,更代也。脾主四季,脈當隨時而更,然必欲皆兼和耎,方得脾脈之平。若四季相代,而但弦但鉤但毛但石,是但代無胃,見真藏也,故曰死。代脈詳義見本類前第四章及疾病類二十五。)耎弱有石曰冬病,(石為冬脈屬水,長夏陽氣正盛而見沉石之脈,以火土氣衰而水反乘也,故至冬而病。)弱甚曰今病,(弱,當作石。
白話文:
但是更替卻沒有胃脈,這就代表死亡。(更替,指四季交替。脾掌管四季,脈象應當隨著季節更替而改變,但必須要包含和緩、柔順的脈象,纔算是脾脈正常。如果四季交替,脈象卻一直是弦脈、鉤脈、毛脈或石脈,這就只有更替而沒有胃脈,表現出真實的臟腑狀態,所以說會死亡。關於代脈的詳細解釋,請參閱本類別前的第四章和疾病類的第二十五章。)柔弱並伴有石脈,表示是冬天的疾病。(石脈是冬天的脈象,屬水。大夏天的陽氣正盛,如果出現沉石脈,說明火土之氣衰弱,水氣反而旺盛,所以到了冬天就會發病。)非常柔弱,表示是當下的疾病。(柔弱應作石脈。)
長夏石甚者,火土大衰,故不必至冬,今即病矣。)藏真濡於脾,脾藏肌肉之氣也。(長夏濕土用事,其氣濡潤,故臟真之氣濡於脾,而脾之所藏,則肌肉之氣也。金匱真言論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是以知病之在肉也。)
白話文:
在長夏時節,肺氣受到嚴重損傷,體內火氣和土氣顯著衰弱,所以不必等到冬天,現在就已經生病了。
脾臟受濕氣濡養,而脾臟儲藏著肌肉的氣血。由於長夏節氣濕土旺盛,其氣息滋潤,所以臟腑之氣滋潤於脾臟,而脾臟儲藏的,就是肌肉的氣血。《金匱真言論》中提到:「中央屬黃色,與脾相通。」因此,可以知道疾病的根源在於肌肉組織。
秋胃微毛曰平,(秋令金王,其脈當毛,但宜微毛而不至太過,是得秋胃之和也,故曰平。毛者,脈來浮澀,類羽毛之輕虛也。)毛多胃少曰肺病,(毛多胃少,是金氣偏勝而少和緩之氣也,故為肺病。)但毛無胃曰死,但毛無胃,是秋時胃氣已絕,而肺之真藏見也,故死。
白話文:
秋天胃脈微弱但有浮毛脈象表示正常。(秋天屬金,其脈象應有浮毛,但浮毛過多表示不正常,而微弱浮毛則說明胃氣調和,所以說是正常。)浮毛脈過多而胃脈虛弱表示肺病。(浮毛脈過多而胃脈虛弱,說明金氣偏盛,缺乏調和之氣,因此會導致肺病。)只有浮毛脈而沒有胃脈表示死亡。只有浮毛脈而沒有胃脈,說明秋天時胃氣已經絕滅,而肺的精氣已經顯現,所以會導致死亡。
)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為春脈屬木,秋時得之,以金氣衰而木反乘也,故至春木王時而病。)弦甚曰今病,(秋脈弦甚,是金氣大衰,而木寡於畏,故不必至春,今即病矣。)藏真高於肺,以行榮衛陰陽也。(秋金用事,其氣清肅,肺處上焦,故藏真之氣高於肺,肺主乎氣而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者,皆自肺宣布,故以行營衛陰陽也。)
白話文:
- 脈象浮而有緊弦感,稱為「春病」。(緊弦脈屬春季的木行之氣,秋季出現此脈,是因為金氣衰弱,木氣反過來生克金氣,因此到了春季木氣旺盛時就會發病。)
- 脈象緊弦嚴重,稱為「今病」。(秋季脈象緊弦嚴重,說明金氣非常衰弱,木氣不受抑制,因此不必等到春季,當下就會發病。)
- 藏真之氣位於肺之上,負責運行血液和氣血陰陽。(秋季金氣旺盛,其性質清爽收斂,肺部位於人體上焦,因此藏真之氣位於肺之上,而肺主導氣血,將血液運行於脈中,將氣血運行於脈外,都是在肺的調節下進行的,所以藏真之氣能夠運行血液和氣血陰陽。)
冬胃微石曰平,(冬令水王,脈當沉石,但宜微石而不至太過,是得冬胃之和也,故曰平。石者,脈來沉實,如石沉水之謂。)石多胃少曰腎病,(石多胃少,是水氣偏勝,反乘土也,故為腎病。)但石無胃曰死,(但石無胃,是冬時胃氣已絕,而腎之真藏見也,故死。)石而有鉤曰夏病,(鉤為夏脈屬火,冬時得之,以水氣衰而火反侮也,故至夏火王時而病。)鉤甚曰今病,(冬脈鉤甚,是水氣大衰而火寡於畏,故不必至夏,今即病矣。
白話文:
冬天脈象微沉為平脈。(冬天屬水,脈象應沉靜厚實,但宜稍沉而不宜太過,符合冬胃的和順,故稱平脈。沉脈形容脈來沉實,如同石頭沉入水中。)
脈象沉實偏多,脈象厚實偏少稱為腎病。(沉脈偏多,厚實偏少,說明水氣過剩,壓制了脾胃,因此是腎病。)
只有沉脈沒有厚實的脈象為死脈。(只有沉脈沒有厚實的脈象,說明冬季脾胃之氣已絕,腎臟的精華顯露,因此為死脈。)
沉脈中夾雜鉤狀脈為夏病。(鉤狀脈為夏脈,屬火。在冬季出現,說明水氣衰弱,火氣反而侵犯,故到夏季火旺時會發病。)
鉤狀脈較重則為現病。(冬季脈象鉤狀脈較重,說明水氣極度衰弱,火氣不再畏懼,因此不必等到夏季,現在就會發病。)
)藏真下於腎,腎藏骨髓之氣也。(冬水用事,其氣閉藏,故藏真之氣下於腎,而腎之所藏,則骨髓之氣也。金匱真言論曰:北方黑色,入通於腎,是以知病之在骨也。)
白話文:
藏真之氣位於腎臟下方,腎臟則儲藏骨髓之氣。(冬季水主事,水氣內斂收藏,因此藏真之氣貯藏於腎臟,而腎臟所儲藏的,就是骨髓之氣。《金匱真言論》中說:北方屬黑色,通於腎臟,因此可以得知疾病出現在骨頭上。)
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土為萬物之母,故上文四時之脈,皆以胃氣為主。此言胃氣所出之大絡,名曰虛里,其脈從胃貫膈,上絡於肺而出左乳之下,其動應於衣,是為十二經脈之宗,故曰脈宗氣也。宗,主也,本也。蓋宗氣積於膻中,化於水谷而出於胃也。
白話文:
胃部的大絡脈,名叫虛裏,穿過橫膈與肺相連,從左乳下出來,它的跳動會隨著衣服而起伏,是宗氣所行經的脈絡。(土生萬物,所以上面所說的四季脈絡,都是以胃氣為主。這裡說胃氣所發出的這條大絡脈,名叫虛裏,這條脈絡從胃貫穿橫膈,與肺相連,從左乳下出來,它的跳動會隨著衣服而起伏,是十二經脈的宗主,所以稱為「脈宗氣」。「宗」是主宰、根本的意思。宗氣積聚在膻中,作用於水穀,並從胃中出來。)
經脈篇所載十五絡,並此共十六絡,詳具十六絡穴圖中。又脾為陰土義,詳疾病類五十二。)盛喘數絕者,則病在中;(若虛里動甚而如喘,或數急而兼斷絕者,由中氣不守而然,故曰病在中。數音朔。)結而橫,有積矣;(胃氣之出,必由左乳之下,若有停阻則結橫為積,故凡患癥者多在左肋之下,因胃氣積滯而然。
白話文:
《經脈篇》中記載了十五條絡脈,加上這條,共有十六條絡脈,詳細記載在《十六絡穴圖》中。另外,脾屬陰土,詳情見《疾病類》第五十二條。)喘息嚴重,經常斷氣的人,其病在中焦;(如果虛弱的腸胃部位活動劇烈而出現喘息,或喘息急促且斷斷續續,是由於中氣不固所致,所以說病在中焦。數讀音朔。)(胃部)氣鬱結橫阻,就有積食了;(胃氣排出時,一定會經過左乳下方,如果這個部位有阻滯,氣機就會鬱結橫阻形成積食,所以凡是患有癥結的人,大多在左肋下方,這是因為胃氣積滯所致。
如五十六難曰,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者,蓋以左右上下分配五行而言耳,而此實胃氣所主也。)絕不至曰死。(虛里脈絕者,宗氣絕也,故必死。)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前言應衣者,言其微動,似乎應衣,可驗虛里之胃氣。此言應衣者,言其大動,真有若與衣俱振者,是宗氣不固而大泄於外,中虛之候也。
白話文:
就像「五十六難」中所說的那樣,肝的積滯被稱為「肥氣」,位於左脅下方。這只是根據五行左右上下來分配來說的,實際上是由胃氣管轄的。如果胃氣虛弱,脈搏就會非常微弱,甚至消失,這表明宗氣已經衰敗,所以必定會死亡。乳頭下方,如果出現隨著衣物起伏的運動,這表明宗氣正在流失。(前面所說的「應衣」,是指細微的運動,就像衣物在輕微晃動。而這裡所說的「應衣」,是指明顯的運動,就像身體隨著衣物一起大幅晃動一樣。這說明宗氣不穩固,大量流失到體外,這是中虛的徵兆。)
愚按:虛里跳動,最為虛損病本,故凡患陰虛勞怯,則心下多有跳動,及為驚悸慌張者,是即此證,人止知其心跳而不知為虛里之動也。但動之微者病尚微,動之甚者病則甚,亦可因此以察病之輕重。凡患此者,余常以純甘壯水之劑,填補真陰,活者多矣。然經言宗氣之泄,而余謂真陰之虛,其說似左,不知者必謂謬誕,愚請竟其義焉。
白話文:
我的看法是:虛弱的內臟跳動不安,是最虛弱的疾病根源。所以凡是患有陰虛勞累怯弱的人,心窩下大多會有跳動,以及感到驚慌緊張的人,就是這種證狀。人們只知道自己的心在跳動,卻不知道是虛弱的內臟在跳動。但跳動得很輕微的患者病情尚輕,跳動得很厲害的患者病情則嚴重,也可以根據這個來觀察病情的輕重緩急。凡是患有這種病的人,我通常用純粹的甘味藥物來滋補腎水,填補真陰,這樣活下來的人很多。但是《內經》上說的是宗氣的洩漏,而我認為是真陰的虛弱,我的說法似乎有出入,不瞭解的人一定會認為這是荒誕不經。我請求繼續闡述我的觀點。
夫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是由胃氣而上為宗氣也。氣為水母,氣聚則水生,是由肺氣而下生腎水也。今胃氣傳之肺,而腎虛不能納,故宗氣泄於上,則腎水竭於下,腎愈虛則氣愈無所歸,氣不歸則陰愈虛矣。氣水同類,當求相濟,故凡欲納氣歸原者,惟有補陰以配陽一法。
)
白話文:
當食物進入胃部後,會傳送至肺部,而五臟六腑都會接收到氣,這股氣是由胃氣上升形成的,叫做「宗氣」。氣就像水的母親,當氣聚集時,水就會產生,這股氣從肺部下降,就會產生腎水。現在的情況是胃氣傳送至肺部,腎臟虛弱無法接受,導致宗氣在上部流失,腎水在下部枯竭。腎臟越虛弱,氣就越沒有歸處,氣無法歸位,陰氣就會越來越虛弱。氣和水本質相同,應該相互補充,因此想要讓氣歸於本源,唯一的方法就是滋陰以配合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