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五卷 (6)

回本書目錄

五卷 (6)

1. 九、脈合四時陰陽規矩

(素問脈要精微論)

帝曰:脈其四時動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變奈何?知病乍在內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請問此五者,可得聞乎?岐伯曰:請言其與天運轉大也。(凡此五者,即陰陽五行之理,而陰陽五行,即天地之道,故伯以天運轉大為對,則五者之變動,盡乎其中矣。)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物在天中,天包物外,天地萬物,本同一氣,凡天地之變,即陰陽之應。

白話文:

皇帝問:「脈象隨著四季的變化而動,這是什麼原因?如何根據脈象知道疾病在何處?如何得知疾病發生變化的情況?如何知道疾病突然發生在內部?如何知道疾病突然發生在外部?請問這五個問題,可以得到解答嗎?」

岐伯回答:「這些問題與天地運行的大道理有關。」

(註:這五個問題涉及陰陽五行原理,而陰陽五行就是天地運行之道,因此岐伯以天運轉大來回答,說明這五個問題的變化都涵蓋在天地運行中。)

「天地之間,萬物包羅其中,天地的變化,陰陽的呼應。春天的溫暖,會變成夏天的炎熱;秋天的涼爽,會變成冬天的寒冷。這四種季節變化的脈動,與人體的脈搏相上下呼應。」

(註:萬物存在於天地之中,天地包圍著萬物。天地萬物原本是同源的,天地間的變化,也就是陰陽的呼應。因此一年中春夏秋冬四時氣候的變化,會反映在人體脈象的變化上。)

故春之暖者,為夏暑之漸也;秋之忿者,為冬怒之漸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即陰陽四變之動,而脈亦隨之以上下也。)以春應中規,(規者,所以為圓之器。春氣發生,圓活而動,故應中規,而人脈應之,所以圓滑也。)夏應中矩,(矩者,所以為方之器。夏氣茂盛,盛極而止,故應中矩,而人脈應之,所以洪大方正也。

白話文:

因此,春天的溫暖是夏日炎熱的開始;秋天的暴躁是冬日嚴寒的徵兆。春季萬物生長,夏季萬物茂盛,秋季萬物收穫,冬季萬物儲藏,這是陰陽四時變化的規律,脈象也會隨著陰陽變化而升降。

春天對應中規(中規是一種用來畫圓形的工具),春氣發生,圓融而動,所以對應中規,人體的脈象也因此而圓滑。夏天對應中矩(中矩是一種用來畫方形的工具),夏氣茂盛,旺盛到極點,所以對應中矩,人體的脈象也因此而洪大、方正。

)秋應中衡,(衡,平也,秤橫也。秋氣萬寶俱成,平於地面,故應中衡,而人脈應之,所以浮毛而見於外也。)冬應中權。(權,秤錘也。冬氣閉藏,故應中權,而人脈應之,所以沉石而伏於內也。凡茲規矩權衡者,皆發明陰陽升降之理,以合乎四時脈氣之變象也。)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

白話文:

秋季與天秤相對應。 (天秤是用來稱重的器物,橫桿是平衡的。秋季萬物成熟,平鋪在地上,所以與天秤相對應。人體脈象也與此相應,所以浮在表面,可以從外觀看出來。)

冬季與秤錘相對應。 (秤錘是用來稱重的砝碼。冬季萬物收藏,所以與秤錘相對應。人體脈象也與此相應,所以沉降在身體內部,不易察覺。)

凡是規矩、權衡這些東西,都是用來闡明陰陽升降的道理,以符合四季脈氣變化的規律。所以,冬至後45天,陽氣微升,陰氣微降;夏至後45天,陰氣微升,陽氣微降。

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如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冬至一陽生,故冬至後四十五日以至立春,陽氣以漸而微上,陽微上則陰微下矣。夏至一陰生,故夏至後四十五日以至立秋,陰氣以漸而微上,陰微上則陽微下矣。此所謂陰陽有時也。與脈為期者,脈隨時而變遷也。

白話文:

陰陽有特定的時間,而脈搏也隨著陰陽而變化。當陰陽失去平衡,就會出現脈象的變化。脈象的變化會有一個規律,因此可以通過脈象來判斷死亡的時間。

(注:冬至時,陽氣開始生長,所以從冬至後四十五天到立春,陽氣逐漸上升,陰氣逐漸下降。夏至時,陰氣開始生長,所以從夏至後四十五天到立秋,陰氣逐漸上升,陽氣逐漸下降。這就是所謂的「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是指脈搏會隨著時間而變化。)

期而相失者,謂春規夏矩秋衡冬權不合於度也。如脈所分者,謂五臟之脈,各有所屬也。分之有期者,謂衰王各有其時也。知此者,則知死生之時矣。)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脈之微妙,亦惟陰陽五行為之經紀,而陰陽五行之生,各有其度。

白話文:

如果春天的規律、夏天的準繩、秋天的秤錘、冬天的權衡不符合標準,就會導致相互脫節。

就像脈的分支一樣,五臟的脈絡各有歸屬。

明確各自分支出現的時間,就可以瞭解衰弱與興盛的時機。

瞭解這些知識,就能預知生死的時間。

脈象的微妙,不可不仔細觀察。觀察脈象有規律可循:

首先從陰陽開始,陰陽交替規律是有經脈的; 經脈的運行起源於五行相生,相生也有分寸; 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標準。

(也就是說,脈象的微妙變化,是由陰陽、五行這兩個系統的規律性運作所決定的,而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過程,各自都有特定的規律。)

如陽生於冬至,陰生於夏至,木生於亥,火生於寅,金生於巳,水土生於申,此四時生王各有其宜也。紀,綱紀也。經,經常也。即大綱小紀之義。)補瀉勿失,與天地如一,(天地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故不足則當補,有餘則當瀉,補瀉不失其宜,則與天地之道如一矣。

白話文:

初冬時陽氣開始生長,仲夏時陰氣開始生長。亥月(十月)木氣生長旺盛,寅月(一月)火氣生長旺盛,巳月(四月)金氣生長旺盛,申月(七月)水土生長旺盛。這都是四季中生長的特性,適合產生生長旺盛的現象。綱紀就是總綱領和總紀律,經常就是經常性的。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補虛瀉實不能脫離常規,要順應天地運行的規律。(天地運行之道,是減損有餘的部分,補充不足的部分。《易經》上說:「天道減損盈滿的部分,而增益謙卑的部分;地道改變盈滿,而流向謙卑。」所以,不足的部分就要補充,有餘的部分就要減損。補虛瀉實合乎常規,就能夠順應天地運行的規律。)

)得一之精,以知死生。(一之精者,天人一理之精微也。天地之道,陽主乎動,陰主乎靜,陽來則生,陽去則死。知天道之所以不息者,則知人之所以死生矣。)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聲合宮商角徵羽,色合金木水火土,脈合四時陰陽,雖三者若乎有分,而理則一也。

白話文:

(獲得)天地萬物中那一絲精微的道理,就可以理解生命的生死。這一絲精微的道理,是天地人三者共同的規律。天地之理,陽主動,陰主靜,陽氣到來則生,陽氣離去則死。明白了天道運行不息的道理,就能明白人之所以生老病死的緣故。

所以,聲音包含五行,顏色包含五行,脈絡反映陰陽。聲音有宮商角徵羽五音,顏色有金木水火土五行,脈絡有四季陰陽,雖然三者看似不同,但道理卻是一致的。

)是故持脈有道,虛靜為保。(凡持脈之道,一念精誠,最嫌擾亂,故必虛其心,靜其志,纖微無間,而診道斯為全矣。保,不失也。)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脈得春氣,雖浮動而未全出,故如魚之遊在波也。)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脈得夏氣,則洪盛於外,故泛泛乎如萬物之有餘也。

白話文:

所以把脈有規律,心平氣和為關鍵。(凡是把脈,要專心致志,最忌諱心煩意亂,所以一定要心無雜念,心志沉靜,微小的變化都能發現,這樣把脈才能周全。保,指不失真。)春天脈浮,像魚兒在水中游。(脈得到春天的氣息,雖然浮動,但還沒有完全浮出,所以像魚兒在水中遊一樣。)夏天脈浮於皮膚表面,像萬物豐盛。(脈得到夏天的氣息,變得強盛而浮於皮膚表面,所以像萬物豐盛一樣。)

)秋日下膚,蟄蟲將去。(脈得秋氣,則洪盛漸斂,故如欲蟄之蟲將去也。)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脈得冬氣,沉伏在骨,故如蟄蟲之周密。君子之於斯時,亦當體天地閉藏之道,而居於室也。)故曰:知內者按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此六者持脈之大法。(內言臟氣,藏象有位,故可按而紀之。

白話文:

(秋天)氣息深入皮膚,蟄伏的蟲子將要離開。(脈搏感受到秋氣,就會逐漸收斂,就像將要冬眠的蟲子離開一樣。)(冬天)氣息深入骨髓,蟄伏的蟲子隱藏得很深,君子也居住在室內。(脈搏感受到冬氣,會沉伏在骨中,就像蟄伏的蟲子一樣。君子此時也應遵循天地閉藏的規律,居住在室內。)

所以說:瞭解內在的人,按脈象而記載;瞭解外在的人,探究脈象的終始變化。這六個要點是把脈的大法。(內在指的是臟腑之氣,其位居有定,所以可以按脈而記載。

外言經氣,經脈有序,故可終而始之。然必知此四時內外六者之法,則脈之時動,病之所在,及病變之或內或外,皆可得而知也,故為持脈之大法。)

白話文:

談及中醫經絡,它們運行有規律,所以可以從頭到尾地診斷。但是必須瞭解四季、內外和六脈的原理,這樣才能知道經脈在不同時間的跳動規律,疾病的位置,以及疾病變化的內外部情況。因此,這是把脈的大原則。

2. 十、四時臟脈病有太過不及

(素問玉機真藏論)

黃帝問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岐伯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耎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弦者,端直以長,狀如弓弦有力也。然耎弱輕虛而滑,則弦中自有和意,肝臟主之。扁鵲曰:春脈弦者,肝東方木也,萬物始生,未有枝葉,故其脈之來,濡弱而長,故曰弦。

白話文:

黃帝問: 春天測得的脈象像琴絃,這種脈象是怎樣的呢?

岐伯答: 春季的脈象屬於肝臟,肝屬東方木,是萬物生長的開始。因此,肝脈的氣息出現得柔和微弱,輕盈空虛而滑溜,脈象端正筆直而細長,所以稱為「弦脈」。如果脈象與此相反,就是有病了。(弦脈:脈象端直細長,像弓弦一樣有力。但它柔和微弱、輕盈空虛而滑溜,因此弦脈中自有和平之意,由肝臟主導。)

扁鵲說: 春季測得的弦脈,是因為肝臟屬東方木,萬物剛剛開始發芽,還沒有枝葉,因此脈象出現時濡濕微弱而細長,所以稱為弦脈。

耎,軟同。)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其氣來實而強,弦之過也。其氣來不實而微,弦之不及也。皆為弦脈之反。太過者病在外,不及者病在中,蓋外病多有餘,內病多不足,此其常也。下准此。

白話文:

「耎」和「軟」意思相同。黃帝問道:怎麼會這樣相反呢?岐伯回答:如果脈氣來勢強勁充實,這是過盛的表現,病症在外;如果脈氣來勢虛弱綿微,這是過弱的表現,病症在內。(脈氣來勢強勁充實,是弦脈的過盛表現;脈氣來勢虛弱綿微,是弦脈的過弱表現。這兩種情況都是弦脈的相反表現。過盛的病症在外,過弱的病症在內,這是因為外症往往有餘,內症往往不足,這是它們的常規。以下類推。)

)帝曰:春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巔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忘,當作怒。本神篇曰:肝氣虛則恐,實則怒。氣交變大論曰:歲木太過,甚則忽忽善怒,眩冒巔疾。皆同此義。忽忽,恍忽不爽也。冒,悶昧也。

巔疾,疾在頂巔也。足厥陰之脈會於巔上,貫膈布脅肋,故其為病如此。胠音區,腋下脅也。)

白話文:

皇帝問:春季脈象過盛和過弱,分別會引發什麼疾病呢?

岐伯回答:脈象過盛會導致人善忘,精神恍惚、頭暈目眩,甚至癲癇。脈象過弱會導致胸痛並蔓延到後背,向下則會導致兩肋和腋下脹滿。

(註釋:文中「忘」字應為「怒」,根據《內經·本神篇》,「肝氣虛則恐,實則怒」。《氣交變大論》中提到:「歲木(春季)太過,甚則忽忽善怒,眩冒巔疾。」與這裡的說法相符。忽忽,形容恍惚不爽;冒,形容悶昧。)

帝曰:善。夏脈如鉤,何如而鉤?岐伯曰: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有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鉤者,舉指來盛,去勢似衰。蓋脈盛於外而去則無力,陽之盛也,心臟主之。扁鵲曰:夏脈鉤者,心南方火也,萬物之所茂,垂枝布葉,皆下曲如鉤,故其脈之來疾去遲,故曰鉤。長,上聲。

白話文:

皇帝說:「好。」夏天的脈象像鉤子,怎麼會像鉤子呢?

岐伯說:「夏天的脈象是心脈,心屬南方火,萬物都有盛長的時候,所以脈氣來勢強勁,去勢衰弱,所以稱為鉤狀脈。如果相反,就是有病了。」

(鉤狀脈是指脈象來勢強勁,去勢衰弱。因為脈象在體表表現為強勁,而去勢則無力,這是陽氣旺盛,由心臟主導。)

扁鵲說:「夏天的脈象鉤狀,是因為心屬南方火,萬物茂盛,垂下的枝條和葉子都向下彎曲成鉤狀,所以脈象來勢快,去勢慢,因此稱之為鉤狀脈。」

「長」字讀上聲。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其氣來盛去亦盛,鉤之過也。其來不盛去反盛,鉤之不及也。皆為鉤脈之反。去反盛者,非強盛之謂。凡脈自骨肉之分,出於皮膚之際,謂之來;自皮膚之際,還於骨肉之分,謂之去。

白話文:

皇帝問道:「怎麼才能恢復健康?」岐伯回答:「如果氣血來的時候很旺盛,去的時候也很旺盛,這就是過度,病症表現在外;如果氣血來的時候不旺盛,去的時候反而旺盛,這就是不足,病症在內。」

來不盛、去反盛者,言來則不足,去則有餘,即消多長少之意。故扁鵲於春肝夏心秋肺冬腎,皆以實強為太過,病在外;虛微為不及,病在內。辭雖異而意則同也。)帝曰:夏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夏脈太過,則陽有餘而病在外,故令人身熱膚痛,而浸淫流布於形體。

白話文:

如果脈來的時候很弱,去的時候反而很強,說明來的時候不足,去的時候有餘頭。這表示消耗多於增長。因此扁鵲在春天肝臟旺盛、夏天心臟旺盛、秋天肺臟旺盛、冬天腎臟旺盛時,都認為實而強是過頭了,病在外表;虛而弱是不足,病在內部。雖然說法不同,但意思是一樣的。

黃帝問:夏季的脈搏太強和太弱,會導致什麼樣的疾病?

岐伯回答:太強會使人身體發熱、皮膚疼痛,稱為浸淫;太弱會使人煩躁不安,往上會咳嗽吐痰,往下會拉肚子。(夏季脈搏太強,表示陽氣過剩而病在外面,所以會導致身體發熱、皮膚疼痛,並且在體表蔓延開來。

不及則君火衰而病在內,故上為心氣不足而煩心,虛陽侵肺而咳唾,下為不固而氣泄。以本經脈起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又從心系卻上肺故也。)

白話文:

如果補益不足,就會導致心火衰弱,疾病藏於體內,表現為:上焦心氣不足引起心煩,虛火侵襲肺部引起咳嗽咳痰,下焦固攝無力導致氣虛。這是因為本經脈從心臟開始,通過心繫連接,向下隔膜抵達小腸,再從心繫逆行往上至肺部。

帝曰:善。秋脈如浮,何如而浮?歧伯曰: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浮者,輕虛之謂。來急去散者,以秋時陽氣尚在皮毛也,肺臟主之。扁鵲曰:秋脈毛者,肺西方金也,萬物之所終,草木華葉,皆秋而落,其枝獨在,若毫毛也,故其脈之來,輕虛以浮,故曰毛。

白話文:

皇帝說:「好。」秋季的脈象像浮脈,為什麼是浮脈呢?

歧伯回答:「秋季的脈象代表肺,肺屬西方金,是萬物收穫的時節。因此,肺氣來到身體表面,顯得輕飄飄的,浮在上面。來得快,散得也快,所以稱為浮脈。如果出現相反的情況,就是有病了。」

(浮脈的意思是輕飄飄的。來得快,散得快,是因為秋季陽氣還停留在皮毛,而肺臟主管皮毛。扁鵲說:秋脈指毛脈,肺屬西方金,是萬物終結之時。草木的繁華葉片,在秋天都凋落了,只剩下枝條,看起來像毛髮一樣,故其脈象輕飄飄的,所以稱為毛脈。)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中央堅,浮而中堅也。凡浮而太過,浮而不及,皆浮之反,而病之在內在外,義與前同。)帝曰:秋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逆而背痛,慍慍然;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白話文:

黃帝問: 中醫理論中,脈象來得太過或太不及,會出現什麼樣的相反變化?

岐伯答: 脈氣來得太過,在皮膚表面浮現,中間部位堅實,兩側虛浮。這種情況稱為「太過」,病竈在外。脈氣來得太不及,在皮膚表面微弱。這種情況稱為「不及」,病竈在內。

(**注:**此處的「中央堅」是指浮脈,但中間部位堅實。凡是浮脈太過或不及,都是浮脈的反向變化。而疾病的病竈是位於內部還是外部,原則與前面提到的相同。)

黃帝問: 秋季的脈象太過或不及,會導致什麼樣的疾病?

岐伯答: 太過會導致人逆氣(氣息上沖)、背部疼痛,伴有煩躁不安的感覺。不及會導致人喘息、呼吸急促、咳嗽,上氣帶血,下腹部發出病音。

(肺脈起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其臟附背,故太過則逆氣為壅而背痛見於外。慍慍,悲鬱貌。其不及則喘咳短氣,氣不歸原,所以上氣。陰虛內損,所以見血。下聞病音,謂喘息則喉下有聲也。)

白話文:

肺部經脈從中焦開始,往下連接大腸,再從胃口部分繞行,向上經過橫膈與肺部相連。肺臟位於背部,所以肺氣過盛,會造成氣機阻滯,導致背部疼痛。鬱悶、悲傷的情緒會影響肺氣,導致喘咳、氣短,氣無法歸於原位,所以會向上逆行。陰氣虛弱,內部氣血虧損,所以會出現吐血。從下往上聽到的病音,是指喘息時喉嚨以下有聲音。

帝曰:善。冬脈如營,何如而營?岐伯曰: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沉以搏,故曰營,反此者病。(營者,營疊之謂,如士卒之團聚不散,亦沉石之義也,腎臟主之。扁鵲曰:冬脈石者,腎北方水也,萬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時,水凝如石,故其脈之來,沉濡而滑,故曰石。甲乙經亦作沉以濡。

白話文:

黃帝說:「好啊。冬天脈相如營,這是什麼意思?」

岐伯說:「冬天脈動代表的是腎臟,腎屬北方水,是萬物收藏之本。所以它的氣息來得深沉有力,因此稱為營。違背這個原則就會生病。」

(營:指聚合、聚集的意思,就像士兵團聚在一起不分散,也有像沉重石頭的意思,由腎臟主導。扁鵲說:冬天脈相如石,腎屬北方水,是萬物收藏的地方。盛冬時分,水凝如石,所以脈搏來得沉穩濡潤而滑動,因此稱為石。)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來如彈石者,其至堅強,營之太過也。其去如數者,動止疾促,營之不及也。蓋數本屬熱,而此真陰虧損之脈,亦必緊數。然愈虛則愈數,原非陽強實熱之數,故云如數,則辨析之意深矣。

白話文:

皇帝問道:「這種脈象是怎樣形成的呢?」

岐伯回答:「脈氣來得急促堅硬,就像彈射的石頭,表示陽氣太旺盛,疾病在體表;脈氣走得緩慢有節奏,表示陽氣虛弱,疾病在體內。」

(脈氣來得像彈射石頭一樣,說明脈道堅硬強勁,陽氣過於旺盛。脈氣走得有節奏,說明脈搏跳動快而急促,陽氣不足。一般來說,「數」脈屬於熱性,但這種脈象是真陰虧虛造成的,所以脈象也緊而數。然而,這種脈象的數越快,表示陰虛越嚴重,並不是陽氣強盛、實熱引起的數脈,所以用「如數」來形容,是為了更好地辨別。)

此而一差,禍如反掌也。太過病在外,不及病在中,義俱同前。數音朔。)帝曰:冬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解㑊,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飢,眇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帝曰:善。(冬脈太過,陰邪勝也。陰邪勝,則腎氣傷,真陽虛,故令人四體懈怠,舉動不精,是謂解㑊。

白話文:

關於脈象的這些不同情況,稍微有一點偏差,就會帶來像反手就能形成的巨大災禍。過度的話,症狀會表現在身體外;不足的話,症狀會表現在身體內,這兩者的意義與前面討論的是一致的。(註:「朔」指初一)

黃帝問:冬天的脈象過度和不足,它們各自會導致什麼樣的疾病?

岐伯答:過度的話,會讓人感到四肢無力,背部經脈疼痛,氣息微弱,不想說話;不足的話,會讓人心神不寧,像生病飢餓了一樣,小腹脹痛,小便異常。

黃帝說:好。(冬天脈象過度,表示陰邪的力量強盛。陰邪力量強盛,腎氣就會受損,真陽虛弱,所以導致人四肢懈怠,舉止無力,這便是「解㑊」的症狀。)

脊痛者,腎脈之所至也。腎藏精,精傷則無氣,故少氣不欲言。皆病之在外也。其不及則真陰虛,虛則心腎不交,故令人心懸而怯如病飢也。季脅下空軟之處曰眇中,腎之旁也。腎脈貫脊屬腎絡膀胱,故為脊痛腹滿小便變等證。變者,謂或黃或赤、或為遺淋、或為癃閉之類,由腎水不足而然。

是皆病之在中也。解㑊義詳疾病類五十。㑊音跡。眇音秒。)

白話文:

腰痛是由於腎經經過的地方出了問題。腎臟儲存精氣,精氣受損就會氣虛,所以感到疲累、不想說話。這些都是疾病的表象。如果腎精不足,真陰就會虛弱,虛弱則心腎無法相交,因此會讓人感到心慌意亂、虛弱無力,好像飢餓一般。在季脅(肋骨下緣)的柔軟空空處,稱為「眇中」,這是腎臟旁邊的位置。腎經貫穿脊椎,連接腎臟和膀胱,因此會出現腰痛、腹脹、小便異常等症狀。所謂的「小便異常」,可能是小便變黃、變紅,或是小便失禁、排尿困難等,都是因為腎水不足所致。

帝曰:四時之序,逆從之變異也,然脾脈獨何主?(上文言肝心肺腎之脈,既分四時,而逆從之變,自皆有異,然脾亦一臟,當有所主也。)歧伯曰: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脾屬土,土為萬物之本,故運行水穀,化津液以灌溉於肝心肺腎之四臟者也。土無定位,分王四季,故稱為孤臟。

白話文:

黃帝說:四個季節的順序以及順逆交替的變化,其他臟腑的脈絡都有相對應的主導,但是隻有脾脈,它獨自做什麼呢?(上文提到肝、心、肺、腎的脈絡都與四個季節相應,順逆交替的變化也各有不同。而脾也是一個臟腑,也應該有所主導呀。)

岐伯說:脾脈屬於土,它是一個獨自分散在體內四處灌溉其他臟腑的臟腑。(脾屬土,土是萬物生長的根源,因此脾脈運行水穀,化生津液,以灌溉肝、心、肺、腎四臟。由於土沒有固定的位置,分佈於四季,所以稱脾為孤臟。)

詳見藏象類七。)帝曰:然則脾善惡可得見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脾無病則灌溉周而四臟安,不知脾力之何有,故善者不可得見。脾病則四臟亦隨而病,故惡候見矣。)帝曰:惡者何如可見?歧伯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如水之流者,滑而動也。

白話文:

(見「藏象類第七」)黃帝說:那麼,脾的好壞情況可以從外觀判斷嗎?岐伯說:好的情況不能從外觀判斷,壞的情況可以從外觀判斷。(脾沒有病的時候,它能將氣血津液運送滋養全身,讓人感覺不到它的存在,所以它的好處無法從外觀判斷。脾有病的時候,其他臟器也會跟著生病,所以壞的情況就能從外觀上看出來。)

黃帝說:壞的情況有哪些表現呢?岐伯說:表現就像水流一樣的,這是脾氣太盛,病在外面;表現就像鳥喙一樣的,這是脾氣不足,病在裡面。(就像水流一樣的,是滑動的感覺。

如鳥之喙者,銳而短也。太過病在外,不及病在中,義俱同前。喙,一本作啄。喙音誨,咮也。)帝曰:夫子言脾為孤臟,中央土以灌四旁,其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脾土太過病在外,故令人四肢不舉,以脾主四肢而濕勝之也。

白話文:

如同鳥的喙,尖銳而短小。太過的話,疾病在外表;不及的話,疾病在內部,其道理與前面所述的類似。(喙,一本書中寫作啄。喙的發音同「誨」,意為啄食。)

皇帝問道:先生說脾臟是一個孤立的臟器,中央的土氣通過脾臟濡養四周,如果脾氣太過或不及,會出現什麼樣的疾病?岐伯回答道:太過的話,會導致四肢無法抬起;不及的話,會導致九竅不通,稱為「重強」。(脾土太過,濕氣過盛,導致四肢不舉;脾土不及,運化水濕不足,導致九竅不通。)

不及病在中,故令人九竅不通,以脾氣弱則四臟皆弱而氣不行也。重強,不柔和貌,沉重拘強也。愚按:本篇脾脈一條云:其來如水之流者,此為太過。平人氣象論曰:如水之流曰脾死。此其一言太過,一言危亡,詞同意異,豈無所辨?蓋水流之狀,滔滔洪盛者,其太過也。

白話文:

如果疾病沒有深入到體內中焦脾臟,那麼就會導致人全身氣血不通,這是因為脾氣虛弱,導致其他四臟都虛弱,氣血運行不暢所致。「重強」是指沉重拘謹,不柔和的狀態。

我認為:本篇中「脾脈一條」說:「脈象像水流一樣湧動」,這是一種脾氣過盛的表現。而「平人氣象論」中說:「脈象像水流一樣」是脾臟將要衰亡的表現。這兩種說法一說是脾氣過盛,另一說是脾臟衰亡,雖然詞語不同,但意思相近,難道沒有辦法辨別嗎?其實,水流的狀態,如果像滔滔洪水一樣洶湧澎湃,那就是脾氣過盛;如果像細水涓流一樣,那就是脾臟衰弱。

濺濺不返者,其將竭也。凡此均謂之流,而一盛一危,迥然有異,故當詳別其狀,而勿因詞害意也。又如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此以在外之標而概言之,故曰太過。若脾虛不能勝濕者,豈亦同太過之謂耶?濺音箋,淺而疾也。)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脈之大要,天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恆,道在於一。

白話文:

脈象微弱而消失的,是氣血將要耗盡的徵兆。所有這些脈象都稱為「流」,但有的是盛實的,有的是虛弱的,差別很大。因此,必須仔細分辨,不要因為用詞而誤解了意思。比如,太過脈會讓人四肢不舉,這是由於太過脈是從外在的表徵概括出來的,所以稱之為「太過」。但如果是脾虛導致不能勝濕,難道也可以用「太過」來形容嗎?(「濺」字讀音同「箋」,表示脈象淺而快。)

皇帝突然驚醒,連忙拜了兩拜,叩頭說道:「好。我已經明白了脈診的要義,簡潔有力,五色脈象變化,奇特恆常,道理盡在其中。」

(瞿然,敬肅貌。道在於一,言至數脈變雖多,而理則一而已矣。)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神即生化之理,不息之機也。五氣循環,不愆其序,是為神轉不回。若卻而回返,則逆其常候而不能運轉,乃失生氣之機矣。)至數之要,迫近以微。(至數之要,即道在於一,是誠切近人身而最稱精微者也。

白話文:

(瞿然,恭敬肅穆的樣子。真理只有一個,雖然脈象變化很多,但其道理只有一個而已。)生氣運行不迴流,迴流就不運行,這樣就會失去生氣的時機。(生氣就是生化的道理,不斷運行的時機。五氣運行,不違背其次序,這就是生氣運行不迴流。如果倒流而回返,那就違背了正常的次序而不能運轉,這樣就會失去生氣的時機了。)真理的精要,近在咫尺而微細。(真理的精要,也就是真理只有一個,它確實切近人身,而且是最精細微妙的。)

)著之玉版,藏之臟腑,每旦讀之,名曰玉機。(著之玉版以傳不朽。藏之臟腑以志不忘。名曰玉機,以璇璣玉衡可窺天道,而此篇神理可窺人道,故以並言,而實則珍重之辭也。上文自至數以至玉機,又見玉版論要篇,詳論治類十四。)

白話文:

記載在珍貴的玉板之上,收藏在心、肝、脾、肺、腎等內臟深處,每天早晨一讀,名為「玉機」。

(「記載在玉板之上」是為了流傳不朽;「收藏在內臟深處」是為了牢記不忘;「名為玉機」,是因為北斗星中的璇璣玉衡可以窺探天象,而這篇文章中的人體養生道理可以窺探人體健康之道,所以把兩者並列,實際上是珍視此文的說法。文章前面從「至」到「玉機」的部分,在《玉版論要篇》也有詳細說明,對疾病的治療類型進行了詳細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