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八卷 (16)

回本書目錄

十八卷 (16)

1. 八十六、癰疽

發於肩及臑,名曰疵癰,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臟,癰發四五日,逞焫之。(肩髆下軟白肉處曰臑,此非要害之所,故不及五臟。逞,疾也。焫,艾炷也。謂宜速灸以除之也。臑,儒、軟二音,又奴刀、奴到二切。疵,資、子二音。焫,如瑞切。)

發於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疏砭之,塗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砭石欲細者,恐傷肉也。欲長者,用在深也。故宜疏不宜密。砭,標兼切。)

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挾纓,急治之。(此即瘰癧也。挾纓,《經脈篇》作俠癭,詳本類前十,足少陽條下。欲急治者,恐遲則傷人也。)

發於胸,名曰井疽,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發於胸者,能熏心肺,若不早治而使之入腹,毒尤甚矣,故死期之速如此。)

發於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狀如谷實𦸈𧁾,常苦寒熱,急治之,去其寒熱,十歲死,死後出膿。(膺者,胸旁之高肉處也。谷實,兼五穀而言,謂癰所結聚,形如谷實之累累也。𦸈𧁾,栝蔞也,軟而不潰,中有所蓄如子也。此證延綿難愈,蓋即乳癰之屬。𦸈𧁾,古栝樓字。)

發於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癰膿,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銼䔖𧄍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為取三升,則強飲厚衣,坐於釜上,令汗出至足已。(䔖,芰也。𧄍,連翹也。二草之根,俱能解毒,故各用一升。大約古之一升,得今之三合有零。以水一斗六升,煮取三升,俱折數類此。䔖音陵。𧄍,翹同。)

發於股脛,名曰股脛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股脛,大股也。狀不甚變,言外形不顯也。癰膿搏骨,言膿著於骨,即今人之所謂貼骨癰也。毒盛而深,能下蝕三陰陽明之大經,故不為急治則死矣。)

發於尻,名曰銳疽,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尻,尾骶骨也,穴名長強,為督脈之絡,一名氣之陰郄,故不治則死。尻,開高切。)

發於股陰,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兩股之內,不治十日而當死。(股陰,大股內側也。當足太陰箕門、血海及足厥陰五里、陰包之間,皆陰氣所聚之處,故不治則死。若兩股俱病,則傷陰之極,其死尤速。)

發於膝,名曰疵癰,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如堅石,勿石,石之者死,須其柔乃石之者生。(膝癰未成而石之者,傷其筋之府,故致於死。若柔則膿成矣,砭之無害也。疵,慈、子二音。)

諸癰疽之發於節而相應者,不可治也,發於陽者百日死,發於陰者三十日死。(諸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皆不宜有癰毒之患。若其相應,則發於上而應於下,發於左而應於右,其害尤甚,為不可治。然發於三陽之分者,毒淺在腑,其死稍緩。發於三陰之分者,毒深在臟,不能出一月也。)

白話文:

[八十六、癰疽]

長在肩膀和上臂的癰瘡,稱為「疵癰」,顏色紅黑,需緊急治療。這種瘡會使人全身出汗,但不傷及五臟。若發病四五天,應迅速用艾灸治療。(「臑」指肩膀下柔軟的白色肌肉,此處非要害部位,故不影響五臟。「逞」意為快速,「焫」指艾灸,意即應迅速灸治。)

長在腋下,紅腫堅硬的瘡,稱為「米疽」,治療需用細長的砭石扎刺,稀疏地刺破瘡面後,塗上豬油,六天可癒,切勿包紮。(砭石宜細長,避免傷肉和深入患處,因此應稀疏刺而非密集。)

癰瘡堅硬未潰爛者,稱為「馬刀挾纓」,需緊急治療。(此即淋巴結核,延誤治療可能傷身。)

長在胸部的瘡稱為「井疽」,狀如大豆,三四天內未及早治療會蔓延至腹部,導致七日內死亡。(胸部癰瘡易影響心肺,若擴散至腹部則毒性加劇,致死迅速。)

長在胸側高肉處的瘡稱為「甘疽」,呈青色,形如穀物或栝蔞果,伴有寒熱症狀,需緊急治療以消除寒熱。此病可能纏綿十年,死後才流膿。(「膺」指胸側高肉處;症狀類似乳癰,難癒。)

長在脅部的瘡稱為「敗疵」,多見於女性。灸治後會化膿,需進一步處理,瘡中可能長出赤小豆大小的新生肉。治療方法:切碎菱角根和連翹根各一升,以水煮沸後濃縮至三升,趁熱飲下並穿厚衣坐於熱鍋上,直到全身出汗即癒。(二草根能解毒,此法為排汗解毒。)

長在大腿的瘡稱為「股脛疽」,表面變化不明顯,但膿液深入骨頭,若不急治,三十日內會死亡。(此即貼骨癰,毒深傷經脈,致死率高。)

長在尾骶骨的瘡稱為「銳疽」,紅腫堅硬巨大,需緊急治療,否則三十日內死亡。(尾骶骨屬督脈要害,延誤致死。)

長在大腿內側的瘡稱為「赤施」,不急治則六十日內死亡;若雙腿內側同時患病,十日內必死。(大腿內側為陰經匯聚處,雙側發病更危急。)

長在膝蓋的瘡稱為「疵癰」,腫大但顏色未變,觸感堅硬如石,不可輕易砭刺,否則致死。須待瘡體變軟後再刺,方能痊癒。(膝蓋未化膿時砭刺會傷筋致死。)

若關節處對稱長癰疽(如左右或上下相應),則無法根治。長在陽經者百日內死亡,長在陰經者三十日內死亡。(關節為氣血運行要道,對稱發病表示毒深擴散,陽經在腑稍緩,陰經在臟更凶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