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八卷 (9)

回本書目錄

十八卷 (9)

1. 八十三、不臥多臥

(《靈樞·邪客篇》《大惑論》)

黃帝問於伯高曰: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何氣使然?(《靈樞·邪客篇》)

邪氣感人,令人寐無從生,故云不臥出也。瞑音明,又上聲。)伯高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宗氣,大氣也。隧,道也。糟粕之道出於下焦,津液之道出於中焦,宗氣之道出於上焦,故分為三隧。

喉嚨為肺之系而下貫於心,故通宗氣而行呼吸。粕音樸。隧音遂。)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榮氣出於中焦,中焦者受水穀之氣,泌其津液,變化以為血脈,外而四肢,內而臟腑,無所不至,故其運行之數,與刻數皆相應也。義詳經絡類二十四、二十六。

泌音秘,泉水貌。)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臟六腑。(衛氣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中,故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義詳本類前六十七及經絡類第六。

晝行於陽,常從足太陽始,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始,義詳經絡類二十五。)今厥氣客於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邪氣逆於臟腑,則衛氣不得入於陰分,故偏盛於陽。陽偏盛則陽蹺陷,陷者受傷之謂,陽盛陰虛,故目不瞑。

又《大惑論》義正與此同,詳見下文。蹺有五音:蹺、皎、喬、腳,又極虐切。)黃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補其不足,瀉其有餘,(此刺治之補瀉也。補其不足,即陰蹺所出足少陰之照海也。瀉其有餘,即陽蹺所出足太陽之申脈也。若陰盛陽虛而多臥者,自當補陽瀉陰矣。

)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謂既刺之後,仍當用藥以治之。凡不臥之證,有邪實者多屬外因,有營虛者多屬內因,此半夏湯一法,蓋專為去邪者設耳。)黃帝曰:善。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願聞其方。

伯高曰:其湯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古今量數不同,大約古之黍量一斗,合今之鐵斛數三升二合。然則云八升者,即今之二升五合六勺,云五升者,即今之一升六合許耳。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火沸者,先以火沸其水,而後置藥於中也。

秫米,糯小米也,即黍米之類而粒小於黍,可以作酒,北人呼為小黃米,其性味甘黏微涼,能養營補陰;半夏味辛性溫,能和胃散邪,除腹脹目不得瞑,故並用之。秫米一升,約今之三合二勺。半夏五合,約今之一合六勺。炊至一升半,約今之四合八勺也。秫音術。)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

白話文:

八十三、不臥多臥

黃帝問伯高:「邪氣侵襲人體時,有時會讓人無法閉眼入睡,或是難以安臥,這是什麼氣造成的?」

伯高回答:「五穀進入胃後,其糟粕、津液和宗氣會分為三條路徑。宗氣積聚在胸中,通過喉嚨,貫穿心脈而主導呼吸。營氣則分泌津液,注入血脈,化為血液,滋養四肢,並輸布至五臟六腑,與時辰相應。衛氣則運行於體表,白天行於陽分,夜晚行於陰分,通常從足少陰經開始,循環於五臟六腑。

若邪氣侵入五臟六腑,衛氣只能固守體表,行於陽分而無法進入陰分。陽氣過盛,導致陽蹺脈受損,陰氣不足,因此無法閉眼入睡。」

黃帝問:「該如何治療?」伯高說:「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和虛實,疏通氣血,祛除邪氣。可服用半夏湯一劑,使陰陽調和,便能入睡。」

黃帝稱讚:「這正是疏通阻塞,使經絡暢通,陰陽平衡的方法。請告訴我藥方。」

伯高說:「湯方如下:取千里之外的流水八升,反覆攪動後取清澈部分五升煮沸,用蘆葦為柴火。水沸後加入秫米一升、半夏五合,慢火熬煮至剩一升半。濾去藥渣,每次飲一小杯,每日三次,逐漸增加劑量,以見效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