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八卷 (8)
十八卷 (8)
1. 八十二、不得臥
(《素問·逆調論》《病能論》)
帝曰:人有逆氣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有不得臥而息無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臥行而喘者,有不得臥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臥臥而喘者,皆何臟使然?願聞其故。(《素問·逆調論》。)
岐伯曰: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足之三陽,其氣皆下行,足之三陰,其氣皆上行,亦天氣下降、地氣上升之義。故陽明上行者為逆,逆則氣連於肺而息有聲,此胃氣之不降也。)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
(陽明為水穀之海,氣逆不降,則奔迫而上,所以不得臥。)《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下經》,古經也。不安,反復不寧之謂。今人有過於飽食或病脹滿者,臥必不安,此皆胃氣不和之故。按:上文所問不得臥而息無音者,義亦同此,故不復答。)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也。絡脈不得隨經上下,故留經而不行,絡脈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病不在胃,亦不在臟,故起居如故。氣逆於肺之絡脈者,病淺而微,故但為息有音耳。上文所問有得臥行而喘者,義亦類此,故不復答。)
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帝曰:善。(水病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故為不得臥臥則喘者,標本俱病也。義詳針刺類三十八。上文所問有不得臥不能行而喘者,義類此節,故不復答。愚按:本篇所論喘息不得臥者,有肺胃腎三臟之異:在肺絡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病之微者也;在胃者,不得臥而息有音也,甚於肺者也。在腎者,不得臥臥則喘也,又其甚者也。
夫息有音者,即喘之漸,喘出於腎,則病在根本矣,故愈深者必愈甚。凡虛勞之喘,義亦猶此,有不可不察也。)
帝曰: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素問·病能論》)岐伯曰:臟有所傷。(凡五臟受傷,皆能使臥不安,如七情勞倦、飲食風寒之類皆是也。)及精有所之寄則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之寄,氣復得所之謂。五臟主藏精者也,臟有所傷則精有所失,精有所失則神有不安,故必使精復神安,則臥亦安矣。否則病之既及,又能何所懸置而可使無患哉?)
帝曰:人之不得偃臥者何也?(偃,衣典切,仰臥也。)岐伯曰:肺者臟之蓋也,(五臟之應天者肺也,故為五臟六腑之蓋。)肺氣盛則脈大,脈大則不得偃臥,(盛言邪氣實也,故令脈大。邪盛於肺者,偃臥則氣促而急,故不能也。)論在《奇恆》《陰陽》中。(皆古經篇名。)
白話文:
八十二、不得臥
黃帝問:有人因氣逆無法躺臥且呼吸有聲,有的無法躺臥但呼吸無聲,有的起居正常卻呼吸有聲,有的能躺臥但行走時喘息,有的無法躺臥也不能行走且喘息,有的無法躺臥且一躺就喘息,這些症狀分別是哪個臟腑引起的?想瞭解其中的原因。
岐伯回答:
-
無法躺臥且呼吸有聲:這是陽明經氣逆所致。足三陽經的氣本應下行,若逆而上行,就會導致呼吸有聲。陽明經屬胃脈,胃是六腑之海,其氣也應下行。若陽明經氣逆,不循正常路徑,便會使人無法躺臥。正如《下經》所說:「胃氣不和則睡眠不安。」
-
起居正常卻呼吸有聲:這是肺的絡脈氣逆所致。絡脈無法隨經脈上下運行,滯留於經脈中,因病情較輕微,所以起居如常,僅呼吸有聲。
-
無法躺臥且一躺就喘息:這是水氣停滯的表現。水液本應循津液流動,腎主水液,掌管津液運行,也與躺臥和喘息相關。(水病的根源在腎,影響及肺,因此躺臥時喘息,是腎肺同病的結果。)
黃帝問:有人躺臥時感到不適,是什麼原因?
岐伯回答:
- 五臟受損時會影響睡眠安穩,如情志、勞累、飲食或風寒等因素。
- 精氣歸位則安:五臟藏精,若臟腑受損導致精氣流失,精神便不安定,需待精氣恢復才能安臥。
黃帝問:有人無法仰臥,為何?
岐伯回答:
- 肺為五臟之蓋,若肺氣過盛(邪氣實),脈象會變大,仰臥時氣機急促,因此無法仰臥。相關論述見於《奇恆》《陰陽》等古籍。
(總結:喘息無法躺臥的病因涉及肺、胃、腎三臟——肺絡病最輕微,胃病較重,腎病最深,喘息根源在腎者最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