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八卷 (7)
十八卷 (7)
1. 八十一、神亂則惑、善忘、飢不嗜食
心有所喜,神有所惡,卒然相感則精氣亂,視誤故惑,神移乃復。(偶為遊樂,心所喜也。忽逢奇異,神則惡之。夫神有所惡,則志有不隨,喜惡相感於卒然,故精氣為亂。去之則神移,神移則復矣。)是故間者為迷,甚者為惑。(間者,言其未甚也,亦足相迷;況其甚者,能無惑乎?)
黃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氣使然?岐伯曰: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營衛留於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下氣有餘,對上氣不足而言,非謂下之真實也。心肺虛於上,營衛留於下,則神氣不能相周,故為善忘,陽衰於上之兆也。)
黃帝曰:人之善飢而不嗜食者,何氣使然?岐伯曰:精氣並於脾,熱氣留於胃,胃熱則消穀,谷消故善飢。胃氣逆上則胃脘寒,故不嗜食也。(胃氣逆上而不能運行,即其寒也。脾胃熱而胃脘寒,所以雖飢而不欲食。本論諸邪有總治之法,曰先其臟腑,誅其小過,後調其氣,盛者瀉之,虛者補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樂,定乃取之,一節。詳後八十三。
蓋彼此同出一論,今類從於彼,所當參用。嗜音示。)
白話文:
主題: 八十一、神亂則惑、善忘、飢不嗜食
內容:
當心中有所喜愛的情緒,而精神卻感到厭惡,這兩種狀態突然相遇時,就會導致精氣紊亂,視覺出現誤差而產生迷惑,唯有精神恢復平靜後,才能恢復正常。(例如偶爾遊玩尋樂,心情感喜,突然遇到怪異事物,便會心生厭惡。精神一旦產生厭惡,意志就無法隨之適應,喜惡情緒在短時間內相互衝突,因此精氣紊亂。遠離干擾後精神即可恢復,恢復正常狀態。)
輕度情況表現為迷惘,重度則表現為迷惑。(“間”是指程度尚淺,已足以使人迷惘;何況更加嚴重的情形,怎能不讓人迷惑?)
黃帝問:“人為什麼容易健忘?是什麼氣機導致的?”岐伯回答:“上部的氣不足,下部的氣有餘,使得腸胃充實而心肺虛弱。心肺虛弱導致營衛之氣滯留在下部,長時間無法按時上升,因此容易健忘。”(“下氣有餘”是針對上氣不足而言,並非指下部真正充實。心肺虛弱於上,營衛滯留於下,神氣無法周流全身,所以表現為健忘,這是上部陽氣衰弱的徵兆。)
黃帝又問:“人常感飢餓卻不愛進食,是什麼氣機導致的?”岐伯說:“精氣匯聚於脾,熱氣滯留於胃,胃熱會加速消化食物,因此容易感到飢餓。而胃氣上逆會導致胃脘寒涼,所以沒有食慾。”(胃氣上逆而無法正常運作,就會形成寒涼狀態。脾胃有熱而胃脘寒涼,因此雖然飢餓卻不想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