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八卷 (6)

回本書目錄

十八卷 (6)

1. 八十、涕淚

)其志以神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橫行也。(橫行言其多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從者,所屬之類也。(相從以類,由勢有弗容已者。)雷公曰:大矣。請問人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從之何也?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則志不悲,陰陽相持,泣安能獨來?(泣不出,淚不下也。

哭者以其心悲,心悲以其神慈,神慈則志悲,志悲所以泣出。夫神不慈、志不悲者,正以神為陽,志為陰,陰陽相持之固,則難於感動,所以泣涕不能獨至。)夫志悲者惋,惋則沖陰,沖陰則志去目,志去則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惋,慘郁也。陰,精也。陰氣受沖則志去於目,故精神不守而涕泣弗能禁也。

惋,烏貫切。)且子獨不誦不念夫經言乎?厥則目無所見。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陰氣並於下。陽並於上則火獨光也,陰並於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並,偏聚也。火獨光,陽之亢也。厥因氣逆,故陰陽各有所並,並則陽氣不降,陰氣不升,故上為目無所見而下為足寒。陰中無陽,故又生脹滿之疾。

)夫一水不勝五火,故目眥盲。(一水,目之精也。五火,即五臟之厥陽並於上者也。眥當作視。)是以氣衝風,泣下而不止。夫風之中目也,陽氣內守於精,是火氣燔目,故見風則泣下也。(天之陽氣為風,人之陽氣為火,風中於目,則火氣內燔而水不能守,故泣出也。燔音凡。

)有以比之,夫火疾風生乃能雨,此之類也。(火疾風生,陽之極也。陽極則陰生承之,乃能致雨,人同天地之氣,故風熱在目而泣出,義亦無兩。)

白話文:

八十、涕淚

人在極度悲傷時,心神受影響,因而鼻涕眼淚同時大量流出。(「橫行」形容涕淚流得又多又快。)涕淚相伴流出的現象,是身體自然反應的結果。(兩者相伴而生,是內在機制驅使的必然表現。)

雷公問道:這道理很深奧。但有人哭泣時只流淚而無鼻涕,或是流淚少且不伴隨鼻涕,這是什麼原因呢?黃帝回答:哭泣時無淚,代表內心並不真正悲傷;沒有眼淚,說明心神未被觸動。心神不感傷,情緒就不哀慟,當陰陽之氣相互制約時,眼淚怎能單獨流下?(此處「泣不出」指眼淚不流。)

哭泣源於內心悲痛,而悲痛源自心神的感應。心神感應則情緒哀傷,情緒哀傷才促使淚水流出。若心神無感、情緒不悲,正是因為神屬陽、志屬陰,陰陽若緊密制約,便不易被觸動,因此眼淚鼻涕無法自然產生。

當情緒悲痛時,內心鬱結(「惋」指憂鬱苦悶),鬱結之氣衝擊精氣(「陰」即精氣),精氣受衝擊則意志離開雙眼。意志一旦離開,精神便不能固守精氣,當精神離開眼睛,涕淚就會失控流出。(「惋」讀作烏貫切。)

你難道沒讀過經典的論述嗎?氣逆昏厥時,人會看不見東西。昏厥是因陽氣聚集於上半身,陰氣聚集於下半身。陽氣聚於上則如同火焰獨燃(「火獨光」比喻陽氣過盛),陰氣聚於下則雙腳冰冷,腳冷又會引發脹滿。(「並」指偏聚一處。昏厥源自氣機逆亂,導致陰陽失調:陽氣不降、陰氣不升,因此上半身視覺喪失,下半身寒冷;陰中缺乏陽氣,進一步引發脹滿疾病。)

眼睛的精氣(「一水」)難以抗衡五臟厥逆之火(「五火」),因此可能失明。(「眥」應為「視」的誤字。)當風邪侵襲眼睛,體內陽氣本應固守精氣,但若火氣燔灼眼目,遇風便會流淚不止。(自然界的陽氣為風,人體的陽氣為火。風邪侵入眼睛,火氣內灼而精氣失守,故流淚。燔音同「凡」。)

可用比喻理解:火勢猛烈引風,風助火勢終致降雨。人體與自然界同理,風熱侵襲眼睛而流淚,機制與此相同。(「火疾風生」象徵陽氣極盛,陽極則陰隨之而生,如同降雨。人體氣機與天地相通,故風熱傷目流淚,道理一致。)

2. 八十一、神亂則惑、善忘、飢不嗜食

(《靈樞·大惑論》)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嘗上於清冷之臺,中階而顧,匍匐而前,則惑。余私異之,竊內怪之,獨瞑獨視,安心定氣,久而不解。獨博獨眩,被髮長跪,俯而視之,後久之不已也。卒然自上,何氣使然?(臺之高者其氣寒,故曰清冷之臺。凡人登高博望,目見非常之處,無不神魂驚蕩而心生眩惑,故特藉此以問其由然也。

匍音蒲。匐,伏、䯊二音。眩音玄,又去聲。)岐伯對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為之精,為精明之用也。義如脈色類三十。)精之窠為眼,(窠者,窩穴之謂。眼者,目之總稱。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故眼為精之窠而五色具焉。窠音科。)骨之精為瞳子,(瞳子,眸子也。

骨之精,主於腎,腎屬水,其色玄,故瞳子內明而色正黑。瞳音同。眸音謀。)筋之精為黑眼,(黑,眼黑珠也。筋之精,主於肝,肝色青,故其色淺於瞳子。)血之精為絡,(絡,脈絡也。血脈之精,主於心,心色赤,故眥絡之色皆赤。)其窠氣之精為白眼。(窠氣者,言目窠之氣也。

氣之精,主於肺,肺屬金,故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併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約束,眼胞也。能開能闔,為肌肉之精,主於脾也。脾屬土,所以藏物,故裹擷筋骨血氣四臟之精,而併為目系,以上出於腦項之間。擷,爻結切,以衣衽收物謂之擷。

)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於腦,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則精散,精散則視岐,視岐見兩物。(前邪字,邪氣也。後邪字,與斜同。邪氣中於風府、天柱之間,乘其虛則入腦連目,目系急則目眩睛斜,故左右之脈互有緩急,視岐失正,則兩睛之所中於物者,不相比類而各異其見,是以視一為兩也。此承帝問而先發邪氣之中人者如此,以明下文之目見非常者,亦猶外邪之屬耳。

)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神氣之所生也。(臟腑營衛魂魄所至者皆神氣也,故目為神氣之所生。)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是故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也,故陰陽合傳而精明也。(陰陽,即精神之本,故陰陽合傳而成精明之用。)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精神雖統於心,而外用則在目,故目為心之使,心為神之舍,所以目見非常於外,則神魂眩惑於心也。)黃帝曰:余疑其然。余每之東苑,未曾不惑,去之則復,余唯獨為東苑勞神乎?何其異也?(每之東苑,未曾不惑,謂雖不登高,其惑亦然,故疑異也。)岐伯曰:不然也。

白話文:

主題:八十一、神志混亂會導致迷惑、健忘、飢餓卻不想進食

內容:

黃帝問岐伯說:「我曾登上清冷高臺,走到一半回頭看,接著匍匐前進時,突然感到頭暈目眩。我暗自覺得奇怪,閉眼靜心、安定氣息後,仍久久無法緩解。獨自站立時又感到眩暈,於是披散頭髮、跪坐低頭觀察,但症狀持續很久仍未消失。後來突然自行恢復,這是什麼氣機造成的?」(高臺氣候寒冷,稱為清冷之臺。一般人登高遠望,看到異常景象時,容易心神動搖而眩暈,因此黃帝藉此詢問原因。)

岐伯回答:「五臟六腑的精氣都向上灌注於眼睛,形成視覺功能。精氣匯聚之處就是眼睛(『窠』指聚集的窩穴)。骨骼的精氣形成瞳孔(腎主骨,腎屬水,其色黑,故瞳孔色黑);筋的精氣形成黑眼珠(肝主筋,其色青,故黑眼珠色淺於瞳孔);血的精氣形成眼周血絡(心主血脈,其色赤,故血絡呈紅色);眼部氣血的精氣形成白眼(肺主氣,屬金,色白)。肌肉的精氣則形成眼瞼,包裹筋骨血氣之精,與脈絡結合為目系,向上連接至腦部,後方延伸至頸項。(眼瞼開闔由脾主導,脾屬土,能涵藏物質,因此統合四臟之精形成目系。)

若邪氣侵入頸項,趁身體虛弱時深入,會沿目系進入腦部,導致頭暈、目系緊繃,進而引發眩暈。若邪氣乾擾精氣協調,使精氣渙散,就會出現視覺錯亂,將一物看成兩物。(此處解釋外邪如何導致視覺異常,說明異常景象的感知與外邪影響類似。)

眼睛是五臟六腑精氣的展現,也是營衛魂魄運行的通道、神氣產生的所在。因此,神志過勞會使魂魄渙散、意志混亂。瞳孔與黑眼珠屬陰,白眼與赤脈屬陽,陰陽調和才能視物清晰。眼睛受心支配,心是神的居所,若神志精氣混亂無法運轉,突然看見異常景象時,精神魂魄便會失調而產生迷惑。」

黃帝說:「我仍有疑問。每次去東苑都會頭暈,離開後就恢復,難道只是因為在東苑耗費心神嗎?為何如此特殊?」岐伯回答:「並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