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八卷 (5)

回本書目錄

十八卷 (5)

1. 八十、涕淚

(《素問·解精微論》全)

黃帝在明堂,雷公請曰:臣授業傳之行教,以經論從容形法,陰陽刺灸,湯藥所滋,行治有賢不肖,未必能十全。(言授業於人而傳之行教,惟藉此經論諸法,然猶有不能十全,故更問其詳也。)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濕寒暑,陰陽婦女。請問其所以然者,卑賤富貴,人之形體所從,群下通使,臨事以適道術,謹聞命矣。

(謂先日之所聞者若此,已皆適其當也。)請問有毚愚樸漏之問,不在經者,欲聞其狀。毚,妄也。漏當作陋。問不在經,故曰毚愚樸陋,自歉之辭也。樸舊作僕,按:全元起本作樸,於義為妥,今改從之。毚音讒。)帝曰:大矣。(謂亦有大要存也。)公請問: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帝曰:在經有也。

(口問篇具載此義,故曰在經有也。詳前章。)復問:不知水所從生,涕所從出也。(泣與涕所出不同,故復問其故。)帝曰:若問此者,無益於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言此雖無益於醫治,而工所當知,亦無往非道也。)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故為五臟之專精。

)目者其竅也,(目即專精之外竅也。)華色者其榮也。(華色,即專精之外榮也。)是以人有德也,則氣和於目;有亡,憂知於色。(人有道德則心和,心和則和氣見於目。人有亡失則心憂,心憂則憂氣知於色也。)是以悲哀則泣下,泣下水所由生。(目為宗脈所聚而眾水歸之,故悲則泣下。

《五癃津液別篇》曰: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於目,心悲氣並則心系急,心系急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故泣出矣。)水宗者積水也,積水者至陰也,至陰者腎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輔之裹之,故水不行也。(水宗,水之原也。五液皆宗於腎,故又曰宗精。

精能主持水道,則不使之妄行矣。)夫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志藏於腎,腎屬水也。神藏於心,心屬火也。目為上液之道,故神志相感則水生於目。)故諺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志與心精共湊於目也。(神悲於心,則志應於腎,故心悲名曰志悲,而水火之精皆上湊也。

)是以俱悲,則神氣傳於心,精上不傳於志而志獨悲,故泣出也。(悲則心系急,故神氣傳於心。傳於心則精不下傳於志,精聚於上,志虛於下,則志獨生悲而精無所持,此所以水不藏於下,而泣出於上也。)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泣涕者,因泣而涕也。涕出於腦,腦者精之類,為髓之海,故屬乎陰。

)髓者骨之充也,(髓充滿於骨空,諸髓者皆屬於腦。)故腦滲為涕。(鼻竅上通於腦也。)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其行類也。(志與骨皆屬於腎,故志為骨之主而涕亦從乎水也。)夫涕之與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則俱死,生則俱生。(水液同類,故如兄弟。

白話文:

【八十、涕淚】

黃帝在明堂時,雷公請教說:「我傳授醫術並教導學生時,依據經典理論與診治方法,包括陰陽學說、針灸技術、湯藥運用等,但學生的能力有高有低,治療效果未必能十全十美。先前已聽您講解過關於情緒(如悲喜怒)、環境(如燥濕寒暑)、陰陽之道及婦科等問題,這些我都已理解。現在想請教一些看似粗淺、未見於經典的問題,希望能瞭解其中的道理。」(「毚愚樸陋」是自謙之詞,指問題可能不夠嚴謹。)

黃帝回答:「這問題意義重大。」雷公追問:「有人哭泣時流不出眼淚,或眼淚少而鼻涕多,這是什麼原因?」黃帝說:「經典中已有記載。」(指《靈樞·口問篇》相關內容。)雷公又問:「但我不明白眼淚和鼻涕的生成來源。」黃帝解釋:「這問題雖對治療無直接幫助,卻是醫者應知的道理。」

接著黃帝詳細說明:

  1. 心與目的關係:心是五臟精華的主宰,眼睛是其外竅,面色則反映其榮華。心平氣和時,眼神安詳;心有憂慮時,愁容顯現。因此悲傷時會落淚,淚水由此產生。(淚液源自臟腑津液上聚於目,悲傷時心肺氣機上逆,促使淚液溢出。)

  2. 淚水的生成與調控

  • 淚液的根源在「水宗」(即腎精)。腎為至陰之臟,主司水液代謝,精氣能固攝淚水不妄流。
  • 水的精華化為「志」(藏於腎),火的精華化為「神」(藏於心)。當心神與腎志同感悲傷,淚水便從目中生發。俗語說「心悲即志悲」,正是因心神腎志共同作用於目。
  1. 鼻涕的來源
  • 鼻涕與腦相關,腦屬陰,髓充養骨骼,而腦髓滲出即為涕(因鼻竅通腦)。
  • 腎主骨,亦主志,因此淚水流溢時,鼻涕常隨之而下,兩者關係如同兄弟,相生相伴。

(全文闡述涕淚生成的生理機制,強調心神、腎志與體液代謝的關聯,並以「兄弟」比喻涕淚的共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