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八卷 (4)

回本書目錄

十八卷 (4)

1. 七十九、口問十二邪之刺

悗,悶也。下氣不足,則升降不交,故心氣不舒而為悗悶。悗,母本切。)補足外踝下留之。(此崑崙穴也,為足太陽所行之經,凡於上中下氣虛之病,皆可留針補之。踝,胡寡切。)

黃帝曰:治之奈何?(此下復問治法者,所以補上文之缺略也。)岐伯曰:腎主為欠,取足少陰。(上文未言屬腎,故此復明之。)肺主為噦,取手太陰、足少陰。(上文言噦出於胃,此言噦主於肺,蓋寒氣上逆而為噦,氣病於胃而主於肺也。)唏者,陰與陽絕,故補足太陽,瀉足少陰。

(陰與陽絕則陽不附陰,補陽瀉陰則剛柔相濟,乖者和矣。)振寒者,補諸陽。噫者,補足太陰、陽明。嚏者,補足太陽眉本。嚲,因其所在補分肉間。泣出,補天柱經俠頸,俠頸者頭中分也。太息,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涎下,補足少陰。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

自齧舌,視主病者則補之。目眩頭傾,補足外踝下留之。(諸治俱同上文。)痿厥心悗,刺足大趾間上二寸留之,一曰足踝下留之。(大趾間上二寸,足厥陰之太衝也,或曰足太陰之太白也,此與上文稍異。外踝下留之,義如前。)

白話文:

【七十九、口問十二邪之刺】

「悗」是指胸悶的感覺。下焦氣不足,會導致氣機升降不暢,因此心氣不舒而出現胸悶。(「悗」讀音同「母本」切。)治療方法:針灸足外踝下方並留針。(此穴為崑崙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凡由上、中、下焦氣虛引起的病症,皆可留針補氣。「踝」讀音同「胡寡」切。)

黃帝問:如何治療?(此下再次詢問治法,以補充前文遺漏。)岐伯回答:

  • 打哈欠由腎所主,取足少陰經穴位。
  • 呃逆由肺所主,取手太陰、足少陰經穴位。(前文提及呃逆源於胃,此處則強調肺主呃逆,因寒氣上逆致胃氣不降,但病機與肺相關。)
  • 抽泣是因陰陽之氣分離,故補足太陽經、瀉足少陰經。(陰陽分離則陽氣不依附陰氣,補陽瀉陰可使剛柔調和,失調得以平復。)
  • 寒顫,補諸陽經。
  • 噯氣,補足太陰、陽明經。
  • 打噴嚏,補足太陽經近眉根處。
  • 肢體下垂無力,根據部位在相應肌肉間補針。
  • 流淚,補天柱穴附近頸部兩側(頭部中線旁)。
  • 長嘆,補手少陰、心包經、足少陽經並留針。
  • 流涎,補足少陰經。
  • 耳鳴,補客主人穴及手拇指指甲與肉交界處。
  • 自咬舌頭,根據所屬經脈補針。
  • 頭暈目眩、頭部低垂,補足外踝下方並留針。(治法同前文所述。)

肢體痿弱逆冷伴胸悶,可刺足大趾間上方二寸處留針,一說取足踝下留針。(大趾間上二寸為足厥陰肝經太衝穴,或足太陰脾經太白穴,與上文略有不同。外踝下留針意義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