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八卷 (3)

回本書目錄

十八卷 (3)

1. 七十九、口問十二邪之刺

液去精傷則目昏,以至漸無所見者,是奪其精也。世之因泣而喪目者,蓋亦不少矣。此條義當與《解精微論》參看,詳下篇。空,孔同。)補天柱經挾頸。(天柱,足太陽膀胱經穴,其經挾頸項之後。)

黃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憂思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太息者,息長而大,即嘆息也。約,猶束縛也。憂愁思慮,則氣抑不伸而心系急,氣道約,約則滿悶於中,此嘆息之不容已也。)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也。(手少陰,心經也。

心主,手厥陰經也。足少陽,膽經也。助木火之臟,則陽氣可舒,抑鬱可解,故皆宜留針補之。)

黃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飲食者皆入於胃,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足陽明之脈出於口,胃中有熱則蟲動胃緩,故廉泉開而涎下。凡目之多淚,鼻之多涕,亦皆因熱而上液之道開也。有謂肺熱甚則鼻涕出者,義亦猶此。)補足少陰。(腎為胃關而脈繫於舌,故當補之,以壯水制火,則液有所主而涎自止也。)

黃帝曰:人之耳中鳴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手足三陽三陰之脈皆入耳中,故耳亦宗脈之所聚也。陽明為諸脈之海,故胃中空則宗脈虛,宗脈虛則陽氣不升而下溜,下溜則上竭,輕則為鳴,甚則為聾矣。

然少陽太盛、壅窒為鳴者亦有之,但虛者漸而實者暴,虛者多而實者少,其辨在有邪無邪耳,學者當推廣之。溜,力救切。)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也。(客主人,足少陽經穴,為手足少陽足陽明之會。手大指爪甲上者,手太陰之少商穴,為肺氣所出之井。故皆當補之,以助其陽氣。

黃帝曰:人之自齧舌者,何氣使然?(缺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脈氣輩至也。少陰氣至則齧舌,少陽氣至則齧頰,陽明氣至則齧唇矣。(輩者,類也。厥逆走上,則血湧氣騰,至生奇疾,所至之處,各有其部,如少陰之脈行舌本,少陽之脈循耳頰,陽明之脈環唇口,故或為腫脹,或為怪癢,各因其處,隨而齧之,不獨止於舌也。輩,俗作㨰。

齧,尼結切。)視主病者則補之。(察主病之經以補之也。)

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竅者也。(不同常疾,故曰奇邪。)故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惟正氣不足,然後邪得乘之。故《七十五難》曰:不能治其虛,安問其餘?則深意可知矣。)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傾者,沉重不能支也。眩音玄,又去聲。

)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水由氣化,(故中氣不足則溲便變常,而或為黃赤,或為短澀,多有情欲勞倦、過傷精氣而然,昧者概認為火,鮮不誤矣。且中氣不足,則濁氣居之,故腸胃為之苦鳴也。溲音搜。)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悗。(痿,足痿弱也。厥,四肢清冷也。

白話文:

七十九、口問十二邪之刺

1. 目昏與精氣流失
人體的體液流失過多,損傷精氣,便會導致視力模糊,嚴重時甚至完全失明,這是因為精氣被耗奪的緣故。世間因哭泣過度而失明的人,也不在少數。這條理論可參考《解精微論》的論述,詳見下篇。

治療方法:針刺「天柱穴」以補法。天柱穴位於足太陽膀胱經,經脈循行於頸項後方。


2. 嘆息的成因
黃帝問:「人為何會嘆息?」岐伯回答:「憂愁思慮會使心臟的繫帶緊繃,心繫緊則氣道受約束,氣行不利,因此需要通過嘆息來舒展氣機。」嘆息是指呼吸深長且大,即嘆氣的表現。憂思會使氣機抑鬱,心繫緊繃,氣道受阻,因而胸中滿悶,不得不嘆息。

治療方法:針刺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足少陽膽經,並留針以補法。這些經脈與木火之臟相關,能助陽氣舒展,緩解抑鬱。


3. 流口水的成因
黃帝問:「人為何會流口水?」岐伯回答:「飲食進入胃中,若胃中有熱,寄生蟲會躁動,導致胃氣弛緩,進而使『廉泉穴』開張,口水因此流出。」足陽明胃經經脈循行於口部,胃熱會令蟲動胃緩,廉泉開則口水外溢。類似地,眼睛流淚、鼻子流涕也多因熱邪導致上部液道開放。肺熱過盛則鼻涕流出的道理也相同。

治療方法:針刺足少陰腎經以補法。腎為胃的關口,經脈繫於舌,補腎能滋水制火,使津液有所主控而止涎。


4. 耳鳴的成因
黃帝問:「人為何會耳鳴?」岐伯回答:「耳朵是眾多經脈匯聚之處,若胃中空虛,宗脈之氣也會虛弱,氣虛則下陷,脈中精氣衰竭而導致耳鳴。」手足三陰三陽經脈皆入耳中,故稱「宗脈所聚」。陽明胃經為諸脈之海,胃虛則宗脈虛,陽氣不升反下陷,上焦空虛,輕則耳鳴,重則耳聾。

治療方法:針刺「客主人穴」(屬足少陽膽經)及手太陰肺經的「少商穴」以補法,助陽氣上升。


5. 自咬舌頭等異常行為
黃帝問:「人為何會不自覺咬舌?」岐伯解釋:「這是氣血逆亂上行,脈氣隨經而至的表現。少陰經氣逆則咬舌,少陽經氣逆則咬頰,陽明經氣逆則咬唇。」逆亂之氣上衝,會導致局部異常(如腫脹、奇癢),進而引發自咬行為。

治療方法:根據主要病變的經脈進行補法治療。


6. 十二邪與正氣不足
上述十二種病邪皆屬「奇邪」,侵襲人體空竅(如耳、目、口等),且多因正氣不足所致。

  • 上氣不足:腦部空虛、耳鳴、頭部沈重、眩暈。
  • 中氣不足:大小便異常、腸鳴(中氣虛則氣化失常,濁氣滯留)。
  • 下氣不足:下肢痿弱、四肢冰冷、心胸悶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