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八卷 (2)
十八卷 (2)
1. 七十九、口問十二邪之刺
黃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於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寒慄。補諸陽。(振寒者,身怯寒而振慄也。補諸陽者,凡手足三陽之原合及陽蹺等穴,皆可酌而用之。)
黃帝曰:人之噫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噫,噯氣也。釋義曰:飽食息也。義詳本類前二十五。按此節與上文之噦,皆以寒氣在胃而然。但彼云故寒氣者,以久寒在胃,言其深也;此云寒客於胃者,如客之寄,言其淺也。故厥逆之氣,從下上散,則復出於胃而為噫。
噫,伊、隘二音。)補足太陰、陽明,一曰補眉本也。(補足太陰、陽明二經,使脾胃氣溫,則客寒自散而噫可除。眉本,即足太陽經攢竹穴,是亦補陽氣也。)
黃帝曰:人之嚏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陽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故為嚏。(陽氣和平順利而滿溢於心,必上達於肺,故出於鼻而為嚏。然人有感於風寒而為嚏者,以寒邪束於皮毛,則陽氣無從泄越,故噴而上出。是嚏從陽氣而發,益又可知。仲景曰: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正謂其陽虛也。故人病陽虛等證者,久無嚏而忽得之,則陽氣漸回之佳兆也。嚏音帝。)補足太陽榮眉本,一曰眉上也。(凡陽虛於下,則不能上達而為嚏。補足太陽之榮於眉本者,其名攢竹,一曰眉上,亦即此穴。蓋太陽與腎為表裡,所以補陰中之陽也。觀《宣明五氣篇》曰:腎為欠為嚏。
其義正與此通。詳本類前二十五。)
黃帝曰:人之嚲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胃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惰,筋脈懈惰則行陰用力,氣不能復,故為嚲。嚲,釋曰:下垂貌。又曰:嚲,避也。故諸家引以為注,似皆不合經義,殊無意味。嘗聞俗語有戰嚲之說,即古人之遺言,意者嚲即戰之屬也。但因寒而戰者,謂之寒戰;其有戰不因寒者,由氣虛耳。
蓋胃為五臟六腑之海,故胃不實則諸脈虛而懈惰生,再有行陰用力,則陽氣益虛,故為戰嚲。今見常有其候而未聞其名,愚謂即此,尚俟明者辨之。嚲,登可切。)因其所在,補分肉間。(四體戰嚲,各有分部,胃者肉其應,故當因病所在,補分肉間,以壯其胃氣。)
黃帝曰: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氣之門戶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搖則宗脈感,宗脈感則液道開,液道開故泣涕出焉。(宗,總也。凡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故目為宗脈之所聚,又為上液之道。
氣由口鼻出入,故為氣之門戶。然氣之所至,液必隨之,如涎出於口,涕出於鼻,泣出於目,是皆上液之屬也。人之泣涕上出者,皆本乎心。蓋心為五臟六腑之主,若悲哀憂愁動其心,則五臟六腑皆應而搖,臟腑搖則宗脈皆應而動,動則液道開而泣涕所以出也。)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故上液之道開則泣,泣不止則液竭,液竭則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故命曰奪精。(精由液而化,孔竅得液而充,故以灌精濡孔竅也。
白話文:
七十九、口問十二邪之刺
黃帝問:人會打冷顫,是什麼氣造成的?岐伯回答:寒氣侵入皮膚,陰氣旺盛,陽氣虛弱,所以會發抖、怕冷。治療時應補益諸陽經。(「振寒」是指身體畏寒而顫抖。補諸陽經的方法,可選取手腳三陽經的原穴、合穴及陽蹺脈等穴位,視情況使用。)
黃帝問:人會打嗝,是什麼氣造成的?岐伯回答:寒氣侵襲胃部,氣逆從下向上擴散,又從胃溢出,所以會打嗝。(「噫」就是打飽嗝。《釋義》說:這是吃飽後的氣息。詳見前文第二十五節。此節和上文的「噦」(呃逆)都是因寒氣在胃所致。但「噦」是因寒氣長期停滯於胃,表示病較深;此處「寒客於胃」則像客人短暫停留,表示病較淺。所以氣逆向上散發,再從胃溢出而形成打嗝。)
治療時可補足太陰經、足陽明經,另一說法是補眉本穴。(補足太陰、足陽明二經,能使脾胃溫暖,外來的寒氣自然消散,打嗝也會停止。眉本穴即足太陽經的攢竹穴,也是補益陽氣的方法。)
黃帝問:人會打噴嚏,是什麼氣造成的?岐伯回答:陽氣順暢充盈於心,從鼻而出,所以打噴嚏。(陽氣調和通利,充滿於心,上達於肺,然後從鼻噴出形成噴嚏。但人因風寒而打噴嚏,是因寒邪束縛皮毛,使陽氣無法發散,所以噴湧而出。由此可知噴嚏是陽氣的作用。張仲景說:想打噴嚏卻打不出,是此人腹部有寒氣。這正是陽虛的表現。因此,陽虛病人若長期不打噴嚏,突然能打噴嚏,是陽氣逐漸恢復的好兆頭。)
治療時可補足太陽經的榮穴和眉本穴,另一說法是補眉上穴。(若陽氣虛弱於下,無法上達就會影響打噴嚏。補足太陽經的榮穴與眉本穴——即攢竹穴,或稱眉上穴,是為了補益下焦陰中的陽氣。《宣明五氣篇》說:「腎主呵欠和噴嚏」,道理與此相通。詳見前文第二十五節。)
黃帝問:人會發抖,是什麼氣造成的?岐伯回答:胃氣不足則各經脈空虛,經脈空虛則筋脈鬆弛無力,若在此時行房用力,氣血更無法恢復,所以會發抖。(「嚲」是下垂的樣子,也有「躲避」的意思。但各家註解與經文原意不符。民間有「戰嚲」一說,可能是古語遺留,推測「嚲」屬於顫抖的一種。因寒冷而顫抖稱為「寒戰」;若不因寒而顫抖,則是氣虛所致。胃是五臟六腑氣血的來源,胃氣不足則各經脈虛弱鬆弛,若再行房耗力,陽氣更虛,因而顫抖。此症常見卻無專名,我認為就是「嚲」,有待高明者考證。)
治療時依照發抖部位,在相應的肌肉間施行補法。(四肢顫抖各有對應部位,胃主肌肉,因此應根據發抖位置補益分肉之間,以增強胃氣。)
黃帝問:人悲傷時會流淚,是什麼氣造成的?岐伯回答:心是五臟六腑的主宰;眼睛是眾多經脈匯聚之處,也是上部液體的通道。口鼻是氣的出入口。因此,悲傷憂愁會讓心受到觸動,心動則五臟六腑都受影響,進而使眾脈受到感應,導致液體通道打開,所以流淚。(「宗」即「總」。五臟六腑的精氣都向上灌注於眼睛形成視覺,因此眼睛是眾脈匯聚處,也是上部液體的通道。氣從口鼻出入,所以口鼻是氣的門戶。但氣到哪裡,液體就跟隨到哪裡,例如口水從口出,鼻涕從鼻出,眼淚從眼出,這些都屬上部的液體。人流淚的根本在於心,因為心主宰五臟六腑,若悲傷憂愁觸動心,臟腑隨之動搖,眾脈也跟著波動,液道打開而流淚。)
液體的作用是滋潤精氣和孔竅,所以上部液道一開就會流淚,若流淚不止,液體耗盡就無法滋養精氣,精氣不足則眼睛看不見,這種情況稱為「奪精」。(精氣由液體化生,孔竅依賴液體潤養。若液體耗竭,精氣無法灌注,則雙眼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