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八卷 (1)
十八卷 (1)
1. 十八卷
2. 疾病類
3. 七十九、口問十二邪之刺
(《靈樞·口問篇》全)
黃帝閒居,闢左右而問於岐伯曰:余已聞九針之經論,陰陽逆順六經已畢,願得口問。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問也,此先師之所口傳也。黃帝曰:願聞口傳。岐伯答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虛空,血氣不次,乃失其常。論不在經者,請道其方。
(此下諸問,既非風寒之外感,又非情志之內傷,論不在經,所當口傳者也,故曰口問。)
黃帝曰:人之欠者,何氣使然?岐伯答曰:衛氣晝日行於陽,夜半則行於陰。陰者主夜,夜者臥。陽者主上,陰者主下。故陰氣積於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欠者,張口呵吸,或伸臂展腰,以陰陽相引而然也。夫陽主晝,陰主夜;陽主升,陰主降。
凡人之寤寐,由於衛氣。衛氣者,晝行於陽,則動而為寤;夜行於陰,則靜而為寐。故人於欲臥未臥之際,欠必先之者,正以陽氣將入陰分,陰積於下,陽猶未靜,故陽欲引而升,陰欲引而降,上下相引,而欠由生也。今人有神疲勞倦而為欠者,即陽不勝陰之候。)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
(《大惑篇》曰: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留於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蹺滿,不得入於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吳玄綱曰:覺與陽合,寐與陰並。覺多者魂強,寐久者魄壯。
魂強者生之徒,魄壯者死之徒。是皆陰陽盛衰之義。瞑音明,又上聲。)瀉足少陰,補足太陽。(衛氣之行於陽者自足太陽始,行於陰者自足少陰始,陰盛陽衰,所以為欠。故當瀉少陰之照海,陰蹺所出也。補太陽之申脈,陽蹺所出也。取陰陽蹺者,義如上節之注。)
黃帝曰:人之噦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谷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噦,呃逆也。義詳針刺類五十三。人之水穀入胃,其精微之氣,必上注於肺,而後行於臟腑營衛。若中焦先有寒氣,則新入之穀氣凝聚而不行,氣不行則新故真邪還留於胃,留則逆而上出,故為噦也。噦,於決切,又音誨。
)補手太陰,瀉足少陰。(手太陰,肺經也。足少陰,腎經也。寒氣自下而升,逆則為噦,故當補肺於上以壯其氣,瀉腎於下以引其寒。蓋寒從水化,噦之標在胃,噦之本在腎也。)
黃帝曰:人之唏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陰氣盛而陽氣虛,陰氣疾而陽氣徐,陰氣盛而陽氣絕,故為唏。(唏,欷同,歔欷也。釋義云:悲泣氣咽而抽息也。一云泣餘聲。一云哀而不泣曰唏。悲憂之氣生於陰慘,故為陰盛陽虛之候。唏,希、戲二音。)補足太陽,瀉足少陰。(當亦是陽蹺申脈,陰蹺照海也。義見前。)
白話文:
七十九、口問十二邪之刺
黃帝閒居時,屏退左右侍從,詢問岐伯道:「我已聽聞九針的經論,陰陽逆順與六經理論也已學完,希望能再請教一些口傳的學問。」岐伯離席恭敬行禮,答道:「您問得真好!這些是先師口耳相傳的內容。」黃帝說:「請講述這些口傳的學問。」岐伯回答:「所有疾病的發生,皆起因於風雨寒暑等外邪、陰陽失調、情緒過激、飲食起居失常,或突受驚恐。這些因素會導致血氣分離、陰陽失衡、經絡阻絕、脈道不通、陰陽之氣逆行、衛氣滯留、經脈空虛、血氣運行紊亂,進而失去正常生理狀態。以下論述的內容不在經典記載中,請讓我說明其中的道理。」
(後續問題既非外感風寒,亦非內傷情志,屬於經典未載而需口傳的知識,故稱「口問」。)
黃帝問:「人打呵欠,是什麼氣造成的?」
岐伯答:「衛氣白天行於陽分,夜間行於陰分。陰主夜,夜間人應安臥;陽主上升,陰主下降。當陰氣積聚於下,陽氣尚未完全收斂時,陽欲升而陰欲降,陰陽二氣互相牽引,便頻頻呵欠。(呵欠時會張口吸氣,或伸展手臂腰背,是因陰陽相引所致。陽主晝,陰主夜;陽主升,陰主降。人的醒睡由衛氣調節:衛氣行於陽分則醒,行於陰分則眠。因此,人在將睡未睡之際會先打呵欠,正是陽氣將入陰分,陰氣聚於下而陽氣未靜,兩者相引所致。若人因神疲勞倦而呵欠,則是陽氣不敵陰氣的表現。)當陽氣耗盡、陰氣旺盛時,人便閉目入睡;陰氣盡而陽氣盛時,人則醒來。」
(《大惑篇》提到:若衛氣不能入陰分而滯留於陽分,會使陽氣過盛、陽蹺脈充盈,陰氣相對不足,導致失眠;反之,若衛氣滯留陰分而不能行於陽分,則陰氣過盛、陰蹺脈充盈,陽氣虛弱,因而嗜睡。吳玄綱說:清醒屬陽,睡眠屬陰。清醒多者魂強,睡眠久者魄壯。魂強利於生,魄壯趨向死。此皆陰陽盛衰之理。)
治療方法:瀉足少陰經(照海穴,陰蹺脈所出),補足太陽經(申脈穴,陽蹺脈所出)。因衛氣行於陽分始於足太陽,行於陰分始於足少陰,陰盛陽衰導致呵欠,故調節陰陽蹺脈以平衡。
黃帝問:「人打嗝(噦),是什麼氣造成的?」
岐伯答:「食物入胃後,胃氣本應上輸於肺。若胃中原有寒氣,與新入的穀氣混雜,新舊之氣相衝,正邪交爭,氣機逆亂而從胃中上衝,便形成打嗝。(打嗝即呃逆。水穀入胃後,精微之氣須上注於肺,再輸布全身。若中焦原有寒氣,新入的穀氣便凝滯不行,新舊之氣滯留胃中,逆而上衝,引發打嗝。)」
治療方法:補手太陰肺經(強化肺氣以制逆),瀉足少陰腎經(引降下焦寒氣,因寒屬水,打嗝標在胃而本在腎)。
黃帝問:「人抽泣(唏),是什麼氣造成的?」
岐伯答:「這是陰氣過盛而陽氣虛弱,陰氣疾速而陽氣遲緩,陰盛陽衰至極,因而抽泣。(唏即悲泣時氣咽抽息之聲,或因哀傷而無淚的哽咽。悲憂屬陰,故為陰盛陽虛之象。)」
治療方法:補足太陽經(申脈穴),瀉足少陰經(照海穴),調節陰陽蹺脈以平衡氣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