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七卷 (27)
十七卷 (27)
1. 七十七、病成而變
(《素問·脈要精微論》)
帝曰:病成而變何謂?(成言病之本,變言病之標,標本不同,是謂之變。)岐伯曰:風成為寒熱,(風,陽邪也,善行而數變。或並於里則陽虛,陽虛則外寒;或並於表則陽實,陽實生外熱。故《生氣通天論》曰: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是風成而變為寒熱也。)癉成為消中,(癉,熱邪也。
熱積於內,當病為消中,善食易飢也。)厥成為巔疾,(厥,逆氣也。氣逆於上,則或為疼痛,或為眩僕,而成頂巔之疾也。一曰氣逆則神亂,而病為癲狂者,亦通。)久風為飧泄,(風從木化,久風不已則脾土受傷,病為飧泄而下利清穀也。飧音孫。)脈風成為癘,(風寒客於血脈,久而不去則膚肉敗壞,其病為癘。
癘,賴、利二音,癩也。)病之變化,不可勝數。(此舉風熱之邪,以見致病之概,其他變化百出,有不可以數計者,亦猶此也。)
白話文:
七十七、病成而變
黃帝問:「疾病形成後產生變化,是什麼意思?」岐伯回答:
-
風邪引發寒熱:風屬陽邪,流動多變。若侵入體內,陽氣虛弱則表現為外寒;若滯留體表,陽氣亢盛則產生外熱。如《生氣通天論》所言,受風邪侵襲會導致寒熱交替。
-
熱邪導致消中:熱邪積聚體內,會引發消中症,症狀為食量大卻容易飢餓。
-
氣逆引發頭部疾病:氣機上逆可能導致頭痛、暈眩,甚至昏倒,形成頭部疾病。另一說法是氣逆擾亂心神,可能引發癲狂。
-
長期風邪致飧洩:風邪長期侵襲會損傷脾臟,造成消化不良、腹瀉,排出未消化的食物。
-
風邪入脈成癘病:風寒滯留血脈,久而不退會使皮膚肌肉潰爛,形成癘病(即癩病)。
疾病的變化多端,無法盡數列舉。此處僅以風、熱邪氣為例說明,其他病因的變化更難以計數。
2. 七十八、雜病所由
(《素問·通評虛實論》)
黃帝曰:凡治消癉僕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高粱之疾也。(消癉,熱消也。僕擊,暴僕如擊也。偏枯,半身不隨也。痿,痿弱無力也。厥,四肢厥逆也。高梁,膏梁也。肥貴之人,每多厚味,夫肥者令人熱中,甘者令人中滿,熱蓄於內,多傷其陰,故為此諸病。癉音丹,又上、去二聲。
僕音付。)隔則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故或上或下,致為痞隔,而水穀有不通也。)暴厥而聾,偏塞閉不通,內氣暴薄也。(暴厥,氣暴逆也。此以內氣之逆,暴有所薄而然。薄,侵迫之謂。)不從內,外中風之病,故瘦留著也。(有病不從內,而外中風寒,藏蓄不去,則伏而為熱,故致燔爍消瘦,此以表邪留薄,而著於肌肉筋骨之間也。)蹠跛,寒風濕之病也。
足不可行謂之蹠,一足偏廢謂之跛,此在下者,必風寒濕氣之病也。蹠音只。跛,波上聲。)黃疸暴痛,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此以氣逆之久,而陰陽營衛有所不調,然後成此諸證,皆非一朝所致也。疸音旦。)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也。(六腑閉塞,則水穀無以化,津液無以行,精氣失所養,故五臟有不平矣。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頭耳九竅,皆手足陽明經脈所及,故病由腸胃之所生。然腸胃二字,實兼六腑為言,蓋六腑俱屬三陽,三陽遍於九竅也。)
白話文:
七十八、雜病成因
黃帝說:治療消渴、突然昏倒、半身不遂、痿弱無力、四肢冰冷、氣逆胸悶等病症,若患者是肥胖或富貴之人,往往是因飲食過於肥膩所致。(消渴,即體內燥熱消耗;突然昏倒,指猝然倒地如受擊打;半身不遂,指半身無法活動;痿弱,指肌肉無力;四肢冰冷,指手腳逆冷。富貴之人常嗜食厚味,肥膩食物易生內熱,甘甜食物易致腹脹,熱邪積聚體內,多會損傷陰液,因而引發這些疾病。)
胸膈阻塞、上下不通,是因突然憂慮所致。(憂愁會使氣機閉塞不暢,導致上下痞塞,飲食水穀難以通行。)突然昏厥、耳聾,或身體一側閉塞不通,是因體內氣機驟然上衝逼迫。(突然昏厥是氣機暴逆,此因內氣逆亂,突然逼迫所致。)若非內因致病,而是外感風寒,邪氣滯留體內,便會化熱而使人消瘦。(外邪停留於肌肉筋骨之間,久而不去,轉為熱邪,導致身體消瘦。)
足部行動不便或一腳偏廢,稱為「蹠跛」,是風寒濕邪侵襲下肢所致。
黃疸、劇烈疼痛、癲癇、昏厥、狂躁等症,皆因氣機長期逆亂而生。(這些病症皆因氣逆日久,陰陽營衛失調所致,非短期形成。)五臟功能失調,源於六腑閉塞。(六腑阻塞則水穀不化、津液不行,精氣失養,故五臟失衡。)
頭痛、耳鳴、九竅不暢,與腸胃功能相關。(頭面耳竅皆為手足陽明經脈所過,故病症源於腸胃。此處「腸胃」泛指六腑,因六腑屬三陽,三陽經脈遍佈九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