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七卷 (24)

回本書目錄

十七卷 (24)

1. 七十三、伏梁

(《素問·腹中論》)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為何病?可治不?(不,否同。)岐伯曰:病名曰伏梁。(伏,藏伏也。梁,強梁堅硬之謂。)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岐伯曰: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按,抑也。切按之者,謂過於妄攻也,故必致死。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下則因陰,必下膿血,上則迫胃脘,生膈,挾胃脘內癰,(此病連居三陰沖帶之間,裹大膿血而伏於腸胃之外,其上下左右皆有根系,故下行者能下膿血,上行者能迫胃脘。脘,管、完二音。)此久病也,難治。(此非一朝夕所致者,延積既久,根結日深,故不易治。

)居齊上為逆,居齊下為從。(居齊上則漸逼心肺,故為逆。在下者其勢猶緩,故為從。按:《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心脈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時唾血。又《經筋篇》曰:手少陰之筋病,內急,心承伏梁。故《五十六難》曰: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

其義本此二篇。然觀本節云齊上為逆,齊下為從。下節云環齊而痛,病名伏梁。是又不獨以心積為伏梁也,蓋凡積有內伏而堅強者,皆得名之,故本篇獨言伏梁者,其總諸積為言可知也。)勿動亟奪,(動,動大便也。奪,奪土鬱也。皆下之之謂。言勿得妄攻而數奪其胃氣,不及於病,徒傷無益也。

亟,激、氣二音。)論在刺法中。(謂宜以針治之,今亡其義。按:伏梁一證,即今之所謂痞塊也。欲治之者莫妙於灸,法詳《圖翼》十一卷。)

帝曰:人有身體髀股胻皆腫,環齊而痛,是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亦在衝脈之分,而結於臍腹者也。衝脈之在上者,出頏顙循背裡,在中者挾臍腹,在下者伏行股足之間,故其為病如此。此下三節與《奇病論》文重者,茲不復載。)此風根也,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齊下,故環齊而痛也。

(風根,即寒氣也。如《百病始生篇》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即此謂也。肓之原在臍下,即下氣海也,一名下肓,《九針十二原篇》謂之脖胦者即此。今病在衝脈則與大小腸相附,而當氣海之間,故其為病如此。)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澀之病。(不當動而妄下之,則反傷其陰,陰傷則積氣愈壅於下,而水道為之不利也。

白話文:

七十三、伏梁

黃帝問:有一種病,患者下腹部腫脹明顯,腫塊上下左右都有根蒂相連,這是什麼病?能治嗎?岐伯回答:這病名叫「伏梁」(「伏」指隱藏,「梁」形容腫塊堅硬強橫)。

黃帝問:伏梁是怎麼形成的?岐伯說:腫塊內包裹大量膿血,位於腸胃之外,難以治療。若強行用按壓或攻伐之法治療,反而會導致死亡(「切按」指過度攻治,反而傷正致命)。

黃帝問:為什麼會這樣?岐伯解釋:腫塊向下影響陰部,會排出膿血;向上壓迫胃脘,導致膈部不適,甚至引發胃脘內癰(此病位於三陰經與衝脈、帶脈之間,膿血積聚腸胃之外,根蒂深固,故向下可排膿血,向上則壓迫胃脘)。這是長期積累的病症,極難治療。

若腫塊位於肚臍上方,病情較重(逼近心肺,屬「逆證」);若在肚臍下方,病情較輕(屬「順證」)。註解提到,《邪氣臟腑病形篇》和《經筋篇》將伏梁歸為心積,但本篇認為凡隱伏堅硬的積塊皆可稱伏梁,故涵蓋範圍更廣。

治療時「勿動亟奪」(不可妄用瀉下法強攻,以免損傷胃氣),應以針刺為主(但相關刺法已失傳)。註解補充,伏梁類似後世的「痞塊」,建議用灸法(詳見《圖翼》第十一卷)。

黃帝又問:若有人大腿、小腿皆腫,且繞臍疼痛,是什麼病?岐伯答:這也是伏梁(與衝脈相關,衝脈循行於臍腹,病邪結聚於此)。此病根於風寒(寒氣積聚成塊,如《百病始生篇》所述),邪氣蔓延至大腸並附著於肓膜(肓膜根源在臍下的氣海穴),故繞臍疼痛。

不可妄用攻下法,否則會損傷陰氣,導致水液代謝受阻,引發小便不利等症。

2. 七十四、息積

(《素問·奇病論》)

帝曰:病脅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是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積。(積不在中而在脅之下者,初起微小,久而至大,則脅滿氣逆,喘促息難,故名息積。今人有積在左脅之下,俗名為痞者,其即此證,惟小兒為尤多。蓋以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為陽明宗氣所出之道也。

若飲食過傷,脾不及化,則餘氣留滯而結聚於此,其根正在脅間,陽明病劇則上連於肺,此其所以為息積也。)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積為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積不在胃,故不妨於食。治此者舍灸不可,惟喘者忌灸,恐助火邪,羸者忌刺,恐瀉胃氣,故必漸次積為導引,久久行之以開其滯,仍用藥餌以和其氣,二者並行,斯病可愈。若專恃於藥而不積為導引,則藥亦不能獨治之,可見治此者之有不易也。

白話文:

七十四、息積

黃帝問:「病人脅下脹滿、氣往上逆,持續兩三年未癒,這是什麼病?」岐伯回答:「這病名為『息積』。」

(此積聚不在腹中而在脅下,初期輕微,日久逐漸增大,導致脅部脹滿、氣逆喘息、呼吸困難,因此稱為「息積」。現代人左脅下有積聚的症狀,俗稱「痞塊」,即為此症,尤其常見於小兒。因胃的大絡脈名為「虛里」,貫穿橫膈連接肺部,出於左乳下方,其脈搏可觸及衣物震動,是陽明經宗氣運行的路徑。

若飲食過度損傷脾胃,脾無法及時消化,多餘之氣便滯留結聚於此,根源正在脅間。陽明經病症加重時,會向上影響肺部,因而形成「息積」。)

此症不影響飲食,不可用灸法或針刺治療,需結合導引術與藥物調理,單靠藥物無法根治。

(積聚不在胃部,故不影響進食。治療此症不宜用灸法,尤其喘息者忌灸,以免助長火邪;體弱者忌針刺,恐耗損胃氣。因此必須逐步以導引術疏通滯氣,長期堅持以化解積聚,同時配合藥物調和氣機,兩者並行方能治癒。若只依賴藥物而忽略導引,則難以見效,可見此症治療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