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七卷 (20)
十七卷 (20)
1. 七十一、痿證
(諸經之所溜為滎,所注為俞,補者所以致氣,通者所以行氣。上文云獨取陽明,此復云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蓋治痿者當取陽明,又必察其所受之經而兼治之也。如筋痿者取陽明厥陰之滎俞,脈痿者取陽明少陰之滎俞,肉痿骨痿,其治皆然。然筋脈肉骨,則各有所受之時月,如木病者在筋,火病者在脈,土病者在肉,金病者在皮毛,水病者在骨,知所受之淺深以調虛實,知時氣之盛衰以和逆順,則病可已矣。)
白話文:
【七十一、痿證】
(各條經脈的氣血流注於「滎」穴,灌注於「俞」穴。用「補法」是為了引導氣血匯聚,用「通法」是為了促進氣血運行。前文提到痿證治療以陽明經為主,這裡進一步說明需根據不同症狀,針對相關經脈的「滎」穴施以補法、「俞」穴施以通法。也就是說,治療痿證雖以陽明經為根本,但仍需辨別具體病變經絡,兼顧調治。
例如:
- 筋痿:取陽明經、厥陰經的滎穴和俞穴;
- 脈痿:取陽明經、少陰經的滎穴和俞穴;
- 至於肉痿、骨痿,治療原則相同,皆需配合對應經絡。
此外,筋、脈、肉、骨等組織與五臟相應,發病時機也與時令相關:
- 肝(木)病:多現於筋;
- 心(火)病:多現於脈;
- 脾(土)病:多現於肉;
- 肺(金)病:多現於皮毛;
- 腎(水)病:多現於骨。
需掌握病變的深淺層次來調整虛實,觀察時令氣候的盛衰以調和治療順逆,如此才能有效治癒痿證。)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