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七卷 (19)

回本書目錄

十七卷 (19)

1. 七十一、痿證

故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宗筋者聚於前陰,精傷於內,氣陷於下,故為白淫,即今之所謂帶濁也。)故《下經》曰: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下經》,古經也。肝主筋,故使內而筋痿者,生於肝也。)有漸於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漸,有由來也。以水為事,從事於卑濕之所也。

相,並也。脾主肌肉而惡濕,濕著於肉,則衛氣不榮,故肌肉頑痹而為肉痿。漬,蚤四切。)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病生於脾也。)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則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遠行勞倦,最能生熱,陽盛則內伐真陰,水不勝火,故主於腎。)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

(熱甚則精髓乾涸,故骨枯而為痿,病生於腎也。)

帝曰:何以別之?(此下辨五痿之色證也。)岐伯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者色黑而齒槁,(蠕者軟,微動貌,又曰蟲行貌。)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此下言治痿之法也。論言者,即《根結篇》曰:痿疾者取之陽明。見經絡類三十。)岐伯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閏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陽明,胃脈也。主納水穀,化氣血,以資養表裡,故為五臟六腑之海而下潤宗筋。

宗筋者,前陰所聚之筋也。為諸筋之會,凡腰脊溪谷之筋,皆屬於此,故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主筋。(經脈之海者,衝脈為十二經之血海也,故主滲灌溪谷。衝脈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夾臍上行,陽明脈亦夾臍旁,去中行二寸下行,故皆會於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

(宗脈聚於前陰,前陰者,足之三陰陽明少陽及衝任督蹺九脈之所會也。九者之中,則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沖為經脈之海,此一陰一陽總乎其間,故曰陰陽總宗筋之會也。會於氣街者,氣街為陽明之正脈,故陽明獨為之長。帶脈者,起於季脅,圍身一周。督脈者,起於會陰,分三岐為任沖而上行腹背。

故諸經者,皆聯屬於帶脈,支絡於督脈也。)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陽明虛則血氣少,不能潤養宗筋,故至馳縱。宗筋縱則帶脈不能收引,故足痿不為用。此所以當治陽明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帝曰:善。

白話文:

【七十一、痿證】

  1. 筋痿
    宗筋鬆弛無力,導致筋痿。宗筋聚集於前陰部位,若精氣內傷、氣虛下陷,便會出現白淫(即現今所說的帶下混濁)。古經《下經》提到:筋痿是因肝功能失調、房事過度所引起。肝主筋,故房勞傷肝而導致筋痿。

  2. 肉痿
    長期受濕氣侵襲,或居住潮濕環境,濕氣滯留肌肉,使氣血不暢,肌肉麻木不仁,形成肉痿。脾主管肌肉且怕濕,濕氣附著肌肉會阻礙氣血運行,導致肌肉遲鈍無力。《下經》記載:肉痿是因濕地環境所致,濕氣傷及脾,進而影響皮肉筋脈。

  3. 骨痿
    長途勞累後遇高熱,口渴耗傷陰液,陽氣內侵腎陰,腎水無法制火,導致骨髓空虛、骨骼枯槁,雙腳無力支撐身體,形成骨痿。《下經》指出:骨痿由高熱耗傷腎陰、精髓枯竭所致。

  4. 五痿的辨別

  • 肺熱:面色蒼白、毛髮枯落。
  • 心熱:面色發紅、絡脈浮現。
  • 肝熱:面色青暗、指甲乾枯。
  • 脾熱:面色發黃、肌肉鬆軟微動。
  • 腎熱:面色黧黑、牙齒枯槁。
  1. 治痿關鍵:陽明經
    治療痿症首重調理陽明胃經,因陽明為五臟六腑氣血之源,滋養宗筋。宗筋主司骨骼活動與關節靈活。衝脈為經脈之海,與陽明經共同濡養筋脈。陽明經氣虛則宗筋鬆弛,帶脈無力約束,導致下肢痿弱無用。

  2. 治療方法
    針刺各經的滎穴(補氣血)、俞穴(通氣機),調節虛實與氣血逆順,並配合五臟對應的季節(如肝主春、心主夏等)進行調養,即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