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七卷 (18)
十七卷 (18)
1. 七十、六經痹疝
有小腸疝者,如《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者,亦疝之屬也。是皆諸疝之義。按《骨空論》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蓋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總諸陰之會,故諸疝之在小腹者,無不由任脈為之原,而諸經為之派耳。
云七疝者,乃總諸疝為言,如本篇所言者六也,《邪氣臟腑病形篇》所言者一也,蓋以諸經之疝所屬有七,故云七疝。若狐㿗沖厥之類,亦不過為七疝之別名耳。後世如巢氏所敘七疝,則曰厥、癥、寒、氣、盤、胕、狼。至張子和非之曰:此俗工所立謬名也。蓋環陰器上抵小腹者,乃屬足厥陰肝經之部分,是受疝之處也。
又曰:凡疝者,非肝木受邪,則肝木自甚,皆屬肝經。於是亦立七疝之名,曰寒、水、筋、血、氣、狐、㿗,治多用下。繼自丹溪以來,皆宗其說。然以愚觀之,亦未為得。夫前陰小腹之間,乃足三陰陽明任沖督脈之所聚,豈得獨以厥陰經為言?但如本篇六疝皆兼風言者,本非外入之風,蓋風屬肝,肝主筋,故凡病各經之疝者,謂其病多在筋而皆挾肝邪則可;若謂必在厥陰,則不可也。後世議論徒多,又安能出《內經》之圍範哉?學者當以經旨為正。
至於治之之法,大都此證寒則多痛,熱則多縱,濕則多腫墜,虛者亦然,若重在血分者不移,在氣分者多動。分察六者於諸經,各因其多少虛實而兼治之,自無不效也。又諸疝詳義,具會通類疾病二十六。)
白話文:
七十、六經痹疝
有小腸疝氣的情況,如《邪氣臟腑病形篇》所說,小腸有病時,會出現小腹疼痛,腰脊牽引睪丸疼痛,有時甚至感到窘迫不適,這些都屬於疝氣的範疇。以上所述皆為各類疝氣的意義。
根據《骨空論》記載,任脈若生病,男性會形成七種疝氣,女性則會出現帶下、瘕聚等病症。任脈起始於中極穴下方,向上經過陰毛邊緣,沿腹部內側上行至關元穴,總管所有陰經的會合,因此小腹部位的疝氣,無一不是以任脈為根源,而其他經脈則為其分支。
所謂「七疝」,是概括所有疝氣的說法,例如本章提到的六種,《邪氣臟腑病形篇》提到的另一種,總共七種疝氣,對應各經脈的疝氣歸屬。像狐疝、沖疝等名稱,也不過是七疝的別名而已。後世如巢元方所描述的七疝,則分為厥疝、癥疝、寒疝、氣疝、盤疝、胕疝、狼疝。但張子和反駁說,這些只是民間醫生所立的錯誤名稱。因為環繞陰器並延伸到小腹的部位,屬於足厥陰肝經的範圍,是疝氣發生的位置。
他還說,所有疝氣不是因為肝木受邪氣影響,就是肝木本身的問題,都與肝經有關,因此他也提出七疝的名稱: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㿗疝,治療多以瀉下為主。自朱丹溪之後,大多遵循這一說法。然而在我看來,這也不完全正確。前陰和小腹之間,是足三陰、陽明、任脈、沖脈、督脈匯聚之處,怎能僅僅歸咎於厥陰經呢?如本章所述,六種疝氣都與風有關,但這風並非外來,而是因為風屬肝,肝主筋,因此任何經脈的疝氣都可以說其病變多在筋絡且與肝邪相關;但如果說必定在厥陰經,就不正確了。後世議論雖多,又怎能超越《內經》的範圍呢?學者應以經典的宗旨為準。
至於治療方法,一般來說,此病寒則多痛,熱則多鬆弛,濕則多腫脹下墜,虛者也是如此。若病變在血分則固定不移,在氣分則多變動。根據各經脈的特點,觀察六者的多少與虛實,並配合治療,自然能見效。關於疝氣的詳細討論,可參見會通類疾病第二十六篇。
2. 七十一、痿證
(《素問·痿論》全)
黃帝問曰:五臟使人痿何也?(五臟各有所合,故皆能使之痿。痿者,痿弱無力,舉動不能也。痿音威。)岐伯對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五臟所主不同,故痿生亦異。筋膜者,按全元起曰:人皮下肉上筋膜也。蓋膜猶幕也,凡肉理臟腑之間,其成片聯絡薄筋,皆謂之膜,所以屏障血氣者也。
凡筋膜所在之處,脈絡必分,血氣必聚,故又謂之膜原,亦謂之脂膜。膜、幕俱音莫。)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肺痿者,皮毛痿也。蓋熱乘肺金,在內則為葉焦,在外則皮毛虛弱而為急薄。若熱氣留著不去,而及於筋脈骨肉,則病生痿躄。躄者,足弱不能行也。
躄音壁。)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心痿者,脈痿也。心氣熱則火獨上炎,故三陰在下之脈,亦皆厥逆而上,上逆則下虛,乃生脈痿。脈痿者,凡四肢關節之處,如樞紐之折而不能提挈,足脛縱緩而不能任地也。挈,丘結切。
)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肝痿者,筋痿也。膽附於肝,肝氣熱則膽汁溢泄,故為口苦。筋膜受熱則血液乾燥,故拘急而攣,為筋痿也。)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脾痿者,肉痿也。脾與胃以膜相連而開竅於口,故脾氣熱則胃干而渴。
脾主肌肉,今熱蓄於內,則精氣耗傷,故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腎痿者,骨痿也。腰者腎之府,其脈貫脊,其主骨髓,故腎氣熱則見證若此。)
帝曰:何以得之?(此下言五痿之所由生也。)岐伯曰:肺者臟之長也,為心之蓋也,(肺位最高,故謂之長。復於心上,故謂之蓋。)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肺志不伸,則氣鬱生火,故喘息有聲,發為肺鳴。金臟病則失其清肅之化,故熱而葉焦。
)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此之謂也。(故曰,引古語也。肺主氣以行營衛,治陰陽,故五臟之痿,皆因於肺氣熱,則五臟之陰皆不足,此痿躄之生於肺也。五痿之證雖異,總皆謂之痿躄。)悲哀大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胞絡者,子宮之絡脈也。《評熱病論》曰: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
故悲哀太甚,則心系急而胞絡絕,上下不交,亢陽內動,逼血下崩,令人數為溺血也。)故《本病》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痹,傳為脈痿。(《本病》,古經篇名。血失則大經空虛,無以滲灌肌肉,榮養脈絡,故先為肌肉頑痹而後傳為脈痿者,生於心也。)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欲不遂也。意淫於外,入房太甚,陰氣傷也。
白話文:
七十一、痿證
黃帝問道:五臟為何會使人產生痿病?岐伯回答:肺主導身體的皮毛,心主導血脈,肝主導筋膜,脾主導肌肉,腎主導骨髓。(五臟主管的部位不同,因此痿病的表現也不同。)
若肺受熱而葉片焦枯,則皮毛虛弱緊繃,熱邪滯留便會導致痿躄(足部痿弱無法行走)。心氣熱則下部脈氣逆衝向上,上部脈氣空虛,進而產生脈痿,關節如折斷般無力,小腿鬆弛無法支撐身體。肝氣熱則膽汁外洩而口苦,筋膜乾燥而攣縮,形成筋痿。脾氣熱則胃燥口渴,肌肉麻木不仁,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無力挺直,骨骼枯槁、骨髓減少,形成骨痿。
黃帝問:這些痿病是如何形成的?岐伯答:肺為五臟之首,覆蓋於心上。若情緒抑鬱、願望無法達成,會引發肺氣不暢而喘息有聲,進而肺熱葉焦。古語說「五臟因肺熱葉焦而發為痿躄」,正是此理。
過度悲傷會使胞絡斷絕,陽氣內動而導致心血下崩,頻繁尿血。《本病》記載:大經空虛會先引發肌肉麻木,後轉為脈痿(源於心)。思慮過度、慾望不遂,或房事過度,會使宗筋鬆弛,形成筋痿或白濁(遺精、白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