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七卷 (11)
十七卷 (11)
1. 六十七、痹證
慓,急也。皮膚之中、分肉之間,脈之外也。肓者,凡腔腹肉理之間,上下空隙之處,皆謂之肓。如《刺禁論》曰:膈肓之上,中有父母。《左傳》曰膏之上、肓之下者,是皆言膈上也。又《腹中論》曰: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齊下。《九針十二原篇》曰:肓之原,出於脖胦。
《脹論》曰:陷於肉、肓而中氣穴。則肓之為義,不獨以胸膈為言,又可知也。膜,筋膜也。義詳後七十一。衛氣不入於脈,無所不至,故其行如此。如《衛氣篇》曰: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邪客篇》曰: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
《本藏篇》曰: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皆與此節互有發明。悍音旱。慓音飄。肓音荒。膜音莫,又莫胡切。)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營衛之氣,但不可逆,故逆之則病,從之則愈。然非若皮肉筋骨血脈臟腑之有形者也,無跡可著,故不與三氣為合,蓋無形亦無痹也。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不仁者,不知痛癢,肌膚頑木之謂。)岐伯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寒多則血脈凝滯,故必為痛,如《終始篇》曰:病痛者陰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
(通當作痛,《甲乙經》亦然。疏,空虛也。榮衛之行澀而經絡時疏,則血氣衰少,血氣衰少則滯逆亦少,故為不痛。《逆調論》曰: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皮膚不營,故為不仁。(不營者,血氣不至也。)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凡病寒者,不必盡由於外寒,但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從中生,與病相益,故為寒證。)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痹熱。
(遭,逢也。陽盛遭陰,則陰氣不能勝之,故為痹熱。)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兩氣者,寒濕兩氣也。《脈要精微論》曰: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其義即此。)帝曰:夫痹之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於皮則寒,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具此五者,則筋骨皮肉血脈之間,氣無不痹,故不得為痛也。
)凡痹之類,逢寒則蟲,逢熱則縱。帝曰:善。(蟲,《甲乙經》作急,於義為得。蓋逢寒則筋攣,故急。逢熱則筋弛,故縱也。)
白話文:
六十七、痹證
「慓」指的是急速的意思。皮膚內層、肌肉間的縫隙,以及經脈的外圍都屬於此範疇。「肓」則是指胸腹腔內臟器與肌肉紋理之間,上下空隙的部位,皆可稱為肓。例如《刺禁論》提到:「膈肓之上,中有父母。」《左傳》亦記載「膏之上、肓之下」,皆是指橫膈膜以上的位置。此外,《腹中論》提到:「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臍下。」《九針十二原篇》也說:「肓之原,出於脖胦(肚臍下方)。」《脹論》則記載:「陷入肌肉與肓膜之間,觸及氣血穴位。」由此可知,「肓」的涵義不僅限於胸膈,還包括其他部位。「膜」指的是筋膜,詳細解釋見後文第七十一節。
衛氣不進入經脈,卻無所不至,其運行特性如下:《衛氣篇》提到:「未循行經脈的浮散之氣為衛氣。」《邪客篇》解釋:「衛氣具有強猛迅疾的特性,先行於四肢、肌肉、皮膚之間,運行不止。」《本藏篇》更進一步說明:「衛氣能溫養肌肉,充盈皮膚,滋潤腠理,調控毛孔開闔。」這些論述與本節相互呼應。
(注音:悍,音同「旱」;慓,音同「飄」;肓,音同「荒」;膜,音同「莫」,亦讀「莫胡切」。)
若違逆衛氣運行則致病,順應則病癒。由於衛氣不與風、寒、濕三氣結合,因此不會形成痹證。(營衛之氣不可逆行,逆行則病,順行則癒。但與皮肉筋骨、血脈臟腑等有形結構不同,營衛之氣無具體形跡可依附,故不與外邪結合——無形之物亦無痹症。)
黃帝問:「痹證有時疼痛,有時無痛,或感覺麻木,或發寒發熱,或乾燥或濕潤,是何原因?」(麻木指肌膚失去知覺,不知痛癢。)岐伯回答:「疼痛因寒氣偏盛,寒性凝滯而致痛。(寒盛則血脈凝結滯澀,必引發疼痛,如《終始篇》所雲:『病痛屬陰證。』)若不痛且麻木,表示病久深入,營衛運行不暢,經絡局部空虛,故不覺痛。(『不通』應為『不痛』,《甲乙經》亦同。『疏』指空虛。營衛澀滯而經絡空虛時,血氣衰弱,滯逆現象減少,因此不痛。《逆調論》提到:『營氣虛則麻木,衛氣虛則無力。』)皮膚缺乏氣血滋養,故麻木不仁。(不營指血氣無法抵達。)若發寒,是因陽氣少、陰氣多,與病邪相合而加劇寒象。(寒證未必全因外寒,只要陽虛陰盛,寒即從內生,與病邪相互作用。)若發熱,則因陽氣偏盛、陰氣不足,病氣佔優,陽氣壓制陰氣,形成痹熱。(『遭』即遭遇。陽盛遇陰時,陰氣不敵,故生熱。)多汗而濕潤者,乃濕邪過盛。陽氣少、陰氣盛,寒濕二氣相互感應,故汗出濕濡。(兩氣指寒濕。《脈要精微論》說:『陰氣有餘則多汗身寒』,即此理。)」
黃帝再問:「痹病為何有不痛之症?」岐伯答:「痹在骨則沈重,在脈則血瘀不流,在筋則屈伸不利,在肉則麻木,在皮則發寒。若兼具此五者,反而不痛。(因氣血完全痹阻,無從感知疼痛。)」
凡痹症之特性,遇寒則筋脈拘急,遇熱則鬆弛放縱。(『蟲』於《甲乙經》作『急』更妥。寒主收引,故筋攣急;熱主弛緩,故鬆縱。)黃帝說:「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