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七卷 (10)

回本書目錄

十七卷 (10)

1. 六十七、痹證

義詳氣味類三。膀胱氣閉,故按之則內痛。水閉不行,則蓄而為熱,故若沃以湯,且澀於小便也。膀胱之脈從巔入絡腦,故上為清涕。胞、脬俱音拋。沃音屋。)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陰氣者,臟氣也。五臟者,所以藏精神魂魄志意者也。人能安靜,則邪不能幹,故精神完固而內藏。

若躁擾妄動,則精氣耗散,神志消亡,故外邪得以乘之,五臟之痹因而生矣。)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六腑者,所以受水穀而化物者也。若過用不節,致傷腸胃,則六腑之痹因而生矣。)淫氣喘息,痹聚在肺;淫氣憂思,痹聚在心;淫氣遺溺,痹聚在腎;淫氣乏竭,痹聚在肝;淫氣肌絕,痹聚在脾。(淫氣,邪亂之氣也。

五臟之痹,上文雖已詳言,然猶有其辨者如此,又可因之以知其聚在何臟也。)諸痹不已,亦益內也。(在表者不去,必日內而益深矣。)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也。(風為陽邪,可以散之,故易已。然則寒濕二痹,愈之較難,以陰邪留滯,不易行也。)帝曰:痹,其時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臟者死,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入臟者死,傷真陰也。

留連筋骨者疼久,邪之深也。留皮膚者易已,邪之淺也。)帝曰:其客於六腑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食飲居處,為其病本也。(水穀之寒熱,感則害及六腑,居處之邪氣,感則傷在六陽,故食飲居處,為六腑致病之本。)六腑亦各有俞,風寒濕氣中其俞,而食飲應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俞言周身之穴,凡邪可入,皆謂之俞,非滎俞背俞之謂。食傷於內,邪中於外,表裡相應,故得乘虛而入舍於府。)帝曰:以針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臟有俞,六腑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其過,則病瘳也。(五臟有俞,六腑有合,乃兼臟腑而互言也。各有所發,即所出為井也。

各隨其過,即所過為原也。五臟五俞,六腑六俞,皆可隨病所在而刺之也。五俞六俞義詳經絡類十四、十六。)帝曰:榮衛之氣亦令人痹乎?岐伯曰:榮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榮氣者,陰氣也,由水穀精微之所化,故為水穀之精氣。

《衛氣篇》曰: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正理論》曰: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夫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故於臟腑脈絡則無所不至。)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衛氣者,陽氣也,陽氣之至,浮盛而疾,故曰悍氣。

白話文:

六十七、痹證

膀胱氣機閉塞,所以按壓時內部會疼痛。水液停滯不行,便會積聚而生熱,因此感覺像是被熱水澆淋,且小便也會變得不順暢。膀胱經脈從頭頂進入並聯絡腦部,所以往上會表現為流清鼻涕。「胞」和「脬」讀音同「拋」。「沃」讀音同「屋」。

人的陰氣(臟腑之氣),在安靜時便能藏養精神,躁動時則會消散。(陰氣指的是臟腑之氣。五臟的功能是藏守精神、魂魄、意志等。人若能保持安靜,外邪便無法侵犯,精神穩固而內守;若躁動妄為,精氣就會耗散,神志消亡,外邪便能趁虛而入,五臟的痹證因而產生。)飲食過量,腸胃就會受損。(六腑負責接收水穀並消化轉化,如果過度或不節制地飲食,導致腸胃受傷,六腑的痹證就會產生。)

邪氣(淫氣)導致喘息,痹證便聚集在肺;邪氣導致憂慮過度,痹證便聚集在心;邪氣導致遺尿,痹證便聚集在腎;邪氣導致氣血耗竭,痹證便聚集在肝;邪氣導致肌肉萎弱,痹證便聚集在脾。(淫氣指的是擾亂人體的邪氣。五臟的痹證上文中已詳細說明,但還可透過這些症狀來判斷邪氣聚集在哪一臟腑。)

痹證若不緩解,會逐漸向身體內部深入。(在表層的病邪若不清除,必定會日益深入體內。)風邪為主的痹證,患者較容易痊癒。(風屬陽邪,容易驅散,所以病情較易痊癒。而寒濕所致的痹證則較難痊癒,因為陰邪滯留難以祛除。)

黃帝問:「痹證有的會致命,有的疼痛很久,有的卻很快痊癒,是什麼原因?」岐伯回答:「痹證侵入臟腑的會致命;滯留在筋骨間的會長期疼痛;停留在皮膚層的則容易痊癒。(侵入臟腑的痹證會損傷真陰,造成死亡;滯留筋骨的痹證因邪氣深藏,所以疼痛持久;停留在皮膚的痹證因邪氣淺表,所以容易痊癒。)

黃帝問:「痹證發生在六腑是什麼原因?」岐伯回答:「這與飲食和生活環境有關,是六腑發病的根本原因。」(飲食的寒熱不當會損傷六腑,居住環境的邪氣會傷害六腑的陽氣,因此飲食和居住環境是六腑痹證的根源。)六腑各有相應的腧穴,風寒濕邪侵襲這些腧穴,加上飲食失調,邪氣便會沿著腧穴侵入,停留在相應的腑臟。(「腧穴」泛指所有邪氣可侵入的穴位,不僅限於五腧穴或背俞穴。飲食內傷,外邪侵襲,表裡相應,邪氣便得以乘虛而入,停留於腑臟。)

黃帝問:「如何用針灸治療?」岐伯回答:「五臟有相應的俞穴,六腑有相應的合穴,沿著經脈分佈,各自有其對應的發病點,根據病變所在針刺,疾病便能痊癒。」(五臟的俞穴和六腑的合穴是相互關聯的。「各有所發」是指井穴,「各隨其過」是指原穴。五臟有五俞,六腑有六俞,可根據病情所在選擇針刺的穴位。)

黃帝問:「營氣和衛氣也會導致痹證嗎?」岐伯回答:「營氣是水穀的精華之氣,能調和五臟,布散六腑,進入經脈運行,因此能沿著經脈上下貫通五臟和聯絡六腑。」(營氣屬陰氣,由水穀精微所化生,所以稱為水穀的精氣。《衛氣篇》說:「精氣在經脈中運行的就是營氣。」《正理論》說:「穀物進入胃中,經脈才得以運行;水液進入經脈,血液才能形成。」穀物進入胃中,傳輸到肺,五臟六腑因此得到滋養。其中清純的部分為營氣,濃濁的部分為衛氣。營氣在脈內運行,衛氣在脈外運行,所以能遍佈臟腑經絡。)

「衛氣是水穀的強悍之氣,其特性迅疾滑利,無法進入經脈,因此在皮膚、肌肉之間運行,溫暖肓膜,散佈於胸腹腔內。」(衛氣屬陽氣,陽氣旺盛而快速,所以稱為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