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七卷 (8)
十七卷 (8)
1. 六十六、諸卒痛
新病壯年者多實,愈攻愈劇者多虛。痛在經者脈多弦大,痛在臟者脈多沉微。必兼脈證而察之,則虛實自有明辨,實者可利,虛者亦可利乎?不當利而利之,則為害不淺。故凡治表虛而痛者,陽不足也,非溫經不可;裡虛而痛者,陰不足也,非養營不可。上虛而痛者,心脾受傷也,非補中不可;下虛而痛者,脫泄亡陰也,非速救脾腎、溫補命門不可。夫以溫補而治痛者,古人非不多也,惟近代薛立齋、汪石山輩尤得之。
奈何明似丹溪,而亦曰諸痛不可補氣,局人意見,豈良法哉?)帝曰:所謂言而可知者也,視而可見奈何?(欲察色以知病也。)岐伯曰:五臟六腑固盡有部,(義詳脈色類三十二。)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黃赤色者,火動於經,故為熱。
白色者,陽氣衰微,血不上榮,故為寒。青黑色者,血凝氣滯,故為痛。)帝曰:捫而可得奈何?(以手按摸也。)岐伯曰:視其主病之脈,堅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捫而得也。帝曰:善。(主病之脈,病所在也。脈堅者,邪之聚也。血留者,絡必盛而起也。陷下者,血氣不足,多陰候也。
凡是者,皆可摸而得之。)
白話文:
六十六、各種突然的疼痛
新發病的壯年人多屬實證,而越用攻下法病情越嚴重的多屬虛證。疼痛在經絡的,脈象多弦大;疼痛在臟腑的,脈象多沈微。必須結合脈象和症狀來觀察,才能清楚辨別虛實。實證可以瀉下治療,但虛證難道也能瀉下嗎?不該瀉下卻強行瀉下,危害會很大。
所以,凡是治療表虛疼痛的,是因為陽氣不足,必須溫通經絡;治療裡虛疼痛的,是因為陰血不足,必須滋養營血;治療上虛疼痛的,是因為心脾受損,必須補益中氣;治療下虛疼痛的,是因為陰液耗損、陽氣脫失,必須迅速調養脾腎、溫補命門。
古人以溫補法治療疼痛的例子很多,尤其是近代的薛立齋、汪石山等人最擅長此道。可惜像是朱丹溪這樣的名醫,卻也說「各種疼痛不可用補氣法」,這種局限的看法,豈是好的治療方法?
黃帝問: 關於「通過問診可以瞭解病情」的道理已經明白了,那麼「通過望診可以觀察到什麼?」(想要觀察面色來診斷疾病。)
岐伯回答: 五臟六腑在面部都有對應的部位(具體含義詳見脈色類第三十二篇)。觀察面色的變化:
- 黃赤色 代表 熱證(因火熱擾動經絡所致)。
- 白色 代表 寒證(因陽氣衰弱,血液不能上榮於面)。
- 青黑色 代表 疼痛(因血脈凝滯、氣機不通)。
這就是所謂「視而可見」的道理。
黃帝問: 那麼「通過觸診可以診斷什麼?」
岐伯回答: 通過觸摸主病的經脈,如果發現脈象堅硬、血絡浮起,或者脈絡凹陷的,都可以用手觸摸來判斷病情。
黃帝說: 說得好。(主病之脈,是指病變所在之處;脈堅硬的,是邪氣聚集的表現;血絡浮起的,是因氣血壅滯而顯露;脈絡凹陷的,是血氣不足,多屬陰證。這些都可以通過觸摸來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