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十七卷 (5)

回本書目錄

十七卷 (5)

1. 六十三、血枯

白話文:

六十三、血枯

血液枯竭,是指體內血液不足或枯涸的狀況。這可能是因為長期勞累、飲食失調、失血過多,或身體氣血生化功能減弱所致。症狀常表現為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四肢無力,甚至可能出現月經量少或閉經的情形。治療上需根據具體病因,補養氣血,調理脾胃,促進血液生成。

2. 六十四、陽厥怒狂

(《素問·病能論》)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怒狂者,多怒而狂也,即罵詈不避親疏之謂。)岐伯曰:生於陽也。帝曰:陽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陽氣宜於暢達,若暴有折剉,則志無所伸,或事有難決,則陽氣被抑,逆而上行,故為怒狂,病名陽厥。)帝曰:何以知之?岐伯曰: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

(陽明常動者,謂如下關、地倉、大迎、人迎、氣衝、衝陽之類,皆有脈常動者也。巨陽、少陽不動者,謂巨陽惟委中、崑崙,少陽惟聽會、懸鐘,其脈雖微動,而動不甚也。於其不甚動者而動且大疾,則其常動者更甚矣,此即陽厥怒狂之候。)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奪其食即已。

夫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故奪其食即已。(五味入口而化於脾,食入於陰也。藏於胃以養五臟氣,長氣於陽也。食少則氣衰,故節奪其食,不使胃火復助陽邪,則陽厥怒狂者可已。)使之服以生鐵洛為飲,夫生鐵洛者,下氣疾也。(生鐵洛,即爐冶間錘落之鐵屑,用水研浸,可以為飲,其屬金,其氣寒而重,最能墜熱開結,平木火之邪,故可以下氣疾、除狂怒也。凡藥中用鐵精、鐵華粉、針砂、鐵鏽水之類,皆同此意。

癲狂詳義,見針刺類三十七,當與此互閱。)

白話文:

六十四、陽厥怒狂

黃帝問:有一種容易發怒而狂躁的病,這種病是怎麼產生的?(怒狂是指容易發怒而狂躁,甚至不分親疏地罵人。)岐伯回答:這是因為陽氣的問題。黃帝問:陽氣為什麼會讓人發狂?岐伯說:陽氣如果突然受到壓抑而無法舒暢,就容易發怒,這種病稱為「陽厥」。(陽氣本應通暢運行,若突然受到阻礙,情緒無法舒展,或事情難以決斷,陽氣就會被壓抑,逆衝上行,因而導致怒狂,病名為陽厥。)黃帝問:怎麼知道是陽氣的問題?岐伯說:陽明經的脈搏通常是跳動的,而太陽經和少陽經的脈搏通常不明顯,如果這些原本不明顯的脈搏跳動劇烈,就是陽厥怒狂的徵兆。

(陽明經常動的脈搏,例如下關、地倉、大迎、人迎、氣衝、衝陽等穴位。太陽經和少陽經的脈搏通常不明顯,例如太陽經只有委中、崑崙,少陽經只有聽會、懸鐘,這些穴位的脈搏雖然微弱,但跳動不劇烈。如果這些原本不明顯的脈搏跳動劇烈,那麼原本常動的脈搏就會更加旺盛,這就是陽厥怒狂的表現。)黃帝問:該如何治療?岐伯說:減少飲食就能改善。

食物進入體內後會滋養陰分,進而助長陽氣,因此減少飲食可以緩解病情。(食物經由脾臟消化,屬於陰分;儲存在胃中滋養五臟之氣,則助長陽氣。減少飲食能使氣血減弱,因此節制飲食,不讓胃火再助長陽邪,陽厥怒狂的症狀就能改善。)另外,可以讓病人服用生鐵洛煎成的藥水,因為生鐵洛能迅速降氣。(生鐵洛是冶煉時錘落的鐵屑,用水研磨浸泡後可作為藥飲,其性屬金,氣寒而沈重,最能清熱散結,平息肝火,因此能降氣、消除狂怒。其他如鐵精、鐵華粉、針砂、鐵鏽水等藥物,作用原理相同。)

(關於癲狂的詳細論述,可參考針刺類第三十七篇,應與此篇互相參照。)

3. 六十五、癲疾

(《素問·通評虛實論》《奇病論》)

帝曰:癲疾何如?(《素問·通評虛實論》)。岐伯曰:脈搏大滑,久自已;脈小堅急,死不治。(搏大而滑為陽脈,陽盛氣亦盛,故久將自已。若小堅而急,則肝之真藏脈也,全失中和而無胃氣,故死不治。)帝曰:癲疾之脈,虛實何如?岐伯曰:虛則可治,實則死。(虛則柔緩,邪氣微也,故生。實則弦急,邪氣盛也,故死。)

帝曰:人生而有病巔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素問·奇病論》。凡百病之生,必由外感內傷,人有初生者,未犯邪氣,即有巔疾,故欲以明之。)岐伯曰: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巔疾也。(驚則氣亂而逆,故氣上不下。

氣亂則精亦從之,故精氣並及於胎,令子為巔癇疾也。愚按:巔疾者,即癲癇也。本經巔、癲通用,於此節之義可見,諸家釋為頂巔者非。蓋兒之初生,即有病癲癇者,今人呼為胎里疾者即此,未聞有胎病頂巔者也。凡諸篇有書巔字者,當因此以辨其義。)

白話文:

六十五、癲疾

黃帝問:「癲疾的病情如何?」
岐伯回答:「脈象若是搏動大而滑,長期會自行痊癒;若脈象細小而緊急,則無法治癒,會導致死亡。(搏大而滑屬陽脈,陽氣旺盛則氣血充足,因此長期會自行恢復。若脈象細小緊急,則是肝臟真臟脈的表現,完全失去中和之氣且無胃氣,所以無法治癒。)」

黃帝問:「癲疾的脈象虛實如何判斷?」
岐伯回答:「脈象虛弱則可治,脈象實則會死亡。(虛弱表示柔緩,邪氣輕微,因此能存活;實則表示弦急,邪氣旺盛,因此會死亡。)」

黃帝問:「有人天生就有癲疾,這病叫什麼?是如何得到的?」
岐伯回答:「這病稱為『胎病』,是因胎兒在母腹中時,母親受到嚴重驚嚇,氣機上逆而不下,精氣混亂影響胎兒,導致孩子出生後發作癲疾。(驚嚇會使氣機紊亂而逆行,因此氣上不下。氣亂則精氣也受影響,導致胎兒發育異常,形成癲癇。按:巔疾即癲癇。經典中『巔』與『癲』通用,此處可見其義,各家解釋為頭頂疾病是錯誤的。嬰兒出生即有癲癇,民間稱為『胎里疾』,未曾聽聞胎病會導致頭頂疾病。凡經典中出現『巔』字,應以此辨明其義。)」